哦!蓝天
2015-09-10
蓝天去哪儿了
我是一个天真顽皮的孩子,记忆犹新的是:家乡湛蓝的天穹、清新的空气,以及围绕着我家的小河与麦田。春天里,河水潋滟,柳影婆娑,蛙声一片。我常常钻进绿油油的麦田,在这宁静的、散发着大地芳香的、属于自已的小小空间里,仰望着湛湛蓝天、悠悠白云,遐想着白云深处是否真有一个玉皇大帝统治的世界。
我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分配至北京工作。我携带着行李,前去位于北海岸边的中国科学院干部局报到。金秋九月,街道两旁的宅院古色古香,到处绿树成荫,朗朗青天,阳光明媚,北海清澄如镜,湖畔烟树迷蒙。从浮华喧嚣的上海外滩,到静谧稳重的北京北海,我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归属与净化。而这不变的“蓝天白云”,也持续了二十多年。
我已经退休两年了。每星期六蹬着小三轮儿,和老伴儿去幼儿园接小孙子回家,是我俩最快乐的日子。偶尔有一天,我突然心动,向坐在老伴怀里的孙子问道:“炀炀,你知道天是什么颜色的吗?”孩子奶声奶气地回答:“爷爷,天是灰色的”。唉!真的是灰蒙蒙的!他见过几多湛湛蓝天呢?不禁心中一阵苍凉。
蓝天没了,雾霾来了
2014年4月24日,北京电视台气象预报是“中度污染”。至此,北京地区已连续3周空气污染,4月13日重度污染,4月14日严重污染。灰霾犹如洪水,无孔不入。芸芸众生,无处藏身,不敢呼吸又不敢不呼吸!北京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严重的霾,之前最多就是一年几次沙尘暴。谁也没有想到,今日之首都竟会陷入雾霾之中。雾霾袭来,市民们出行时纷纷戴上口罩,年轻妈妈们为宝宝的健康焦虑不安。若值中度污染以上,当天气预报提醒“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不要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时,我和老伴儿就蜗居于斗室之中,看看电视,写写文章,打打毛线,倒也享尽“清福”。
据环保部2014年3月25日发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等74个城市,2013年度全年空气质量达标者仅有海口、舟山和拉萨,其他71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京津冀区域的空气污染最为严重,13个城市中有11个排在全国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7个排在前10位;部分城市空气重度污染以上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40%左右。
从天到地的污染源
霾(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包含重金属)或盐粒(硫酸盐、硝酸盐,或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是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灰霾天气的元凶是PM2.5,这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它在大气环境中存在时间长久,迁移性极强,而且易被人体吸收。
2015年2月10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冯丽妃报道:“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与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经过连续7年的数据统计与评估发现,华北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氮、硫等酸性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沉降量极高的区域之一,并且已经严重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临界负荷。华北区域,大气中硫和氮(酸性盐类)的年平均沉降量,分别达到每平方千米6.5吨和6.1吨;重金铅的年平均沉降量已达到每平方千米14千克,是发达国家的十多倍。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通过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农作物生态系统之后,会沿着生物链逐级传递、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引用部分有删节)
上述研究表明,霾与大气有害沉降物是互为依存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霾不仅在天上危害人们健康,而且沉降到地下后,继续通过生物链危害人群。
治理雾霾,任重而道远
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说:“雾霾天气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到了危险的极限。加强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和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唉!确实是“迫在眉睫”,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是,“加强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和环境治理”谈何容易!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伦敦的毒雾”(1952~2005年)治理了52年;“洛杉矶的雾霾”(1943~1999年)治理了56年!那么,北京怎么样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认为:如果政府和个人都把生命健康、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在科技、环保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彻底摆脱雾霾天气或许并不需要像洛杉矶那样花费56年的时间,也许20年就够了。”
治理雾霾,我们从未放弃。新华社于2015年新年伊始播发长文《九万里风鹏正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改元年工作评述》,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向雾霾宣战”:过去一年,雾霾成为老百姓关注最多、诟病最多的环境问题,党中央发起“向雾霾宣战”的号令,“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一系列治污铁规、铁律相继出台,《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大气污染物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先后制发。
为了让子孙后代能看到更多的蓝天,治理雾霾,需要全社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