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抑郁症
2015-09-10影歌
影歌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疾病,和普通单纯的心情低落抑郁不同,它是一种综合症,是许多同时发生的症状的组合,并且严重影响着患病人群及其家人亲友的生活。
抑郁症发病高度普遍,且病人需要长达数年的治疗,因此它成为慢性负担的概率非常大。在德国,抑郁症病人需要长期接受住院治疗,如果病情严重,他们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成为社会福利系统的资助对象。而在中国,抑郁症病患的处境显然更加堪忧,许多患者由于担心来自社会或亲友的种种压力,因此选择隐瞒病情,最终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自杀,其中80%很可能就与抑郁症有关。尽管这些人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其原因并不仅仅只是生活上的种种不顺,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抑郁症就是导致各种负面情绪叠加的最主要的隐性因素:病患深感自己无法行使正常职责,所以宁愿赖在床上逃避,也不愿起床面对——这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懒惰,这是抑郁症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可怜的患者感觉到自己无法担负养家糊口的重任,无法照顾家人,无法完成工作,甚至无法愉悦地面对生活,最终步入无尽的黑暗。
神经生物学家Helen Mayberg和Paul Holtzheimer描述了在低落状态下,重症抑郁症患者经历过的许多心理学状态,其实这些心理学状态在健康人中也同样存在。这些状态的改变通常都是有原因的,例如压力或者创伤。但是健康人在出现这些状态后,可以很容易地恢复正常的行为反应,并且进入低落状态的阈值也很高。而对那些易于发展成重症抑郁症的病患来说,这种低落状态的阈值会大幅度降低,这意味着当他们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较弱,弹性也很低。更危险的是,一旦进入了低落情绪,他们将很难摆脱这种过度僵硬的状态,随之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性沉思,甚至丧失快乐。他们的思维模式将被困在这种不变的负性消极认知中,很难再通过自我调节得到改善,只能寻求药物或者心理治疗的帮助。
美国心理学家AronBeck的认知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这种负性认知的产生和发展状态。在这个模型中,高度易感性的个体很可能被早期生活事件触发基因缺陷,从而对某种环境刺激产生反应,例如孤僻或不顺利的社交状态,这一过程被称为模式激活。这种负性认知模式包括一系列对于自我和他人期望的认知失常。此外,作为这种认知失常的结果,病人进入了消极抑郁模式,开始以与往常完全不同的模式经历并感受环境。这种模式起始于一种倾向于负性刺激的注意力偏见,之后便愈演愈烈,直至导致病患更强烈、频繁地记忆起负性刺激。这种注意力和记忆的偏见,导致病人对于身边现实生活的认知发生显著改变,加强了消极的情绪加工模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的思维总是被困在一成不变的模式里。
其实抑郁症和所有疾病一样,我们只要了解了疾病产生的原因,理解了身体和大脑里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通向痊愈的道路,这也是相关医学和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作为患者和患者的亲友,增进对于疾病的了解也有助于病情的自我调节和疾病看护。更重要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康复需要整个社会的耐心、理解、支持和帮助,这也是我们制作这期专题的最大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