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5战力分析
2015-09-10李梅
李梅
2015年1月31日,印度在位于本国东部孟加拉湾海域的惠勒岛首次以陆基车载机动方式成功进行了“烈火”5型弹道导弹的试射。这次发射标志着印度迈入了“洲际导弹俱乐部”,对印度战略核威慑能力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那么,“烈火”5的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呢?
“烈火”5的发展
“烈火”5是印度在“烈火”3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一款固体燃料洲际导弹,迄今为止共进行了3次试验发射,2012年4月19日首次试射,2013年9月15日再次试射。印度宣称该导弹为三级固体燃料导弹,可飞5000千米,印度媒体称为印度首型洲际弹道导弹。但从国际条约情况看,其只能算是中程弹道导弹,因为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至少要达到5500千米。该型导弹的前两次试射都是在钢筋混凝土发射台上以“开放构型”进行,均未采用发射车发射,也未实质性公布导弹落点和飞行距离。
2015年1月31日,“烈火”5进行了第三次试射。此次使用了陆基机动发射平台及发射筒,标志着印度的弹道导弹机动发射技术有了质的提高。印度媒体援引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负责人阿维纳什·钱德尔的话说,印度军方“可在任何地点,包括路边,发射洲际导弹”。按照计划,“烈火”5还需两年才能装备,但钱德尔认为,这种导弹大约再经过一次试射,2015年年底即可装备部队。
“烈火”5机动能力分析
导弹效率不高 从发射视频看,发射筒喷射大量灰色燃气,“烈火”5在离开发射筒2米后点火升空,这表明“烈火”5是通过燃气发生器将导弹推离储运/发射箱的。此次成功发射使“烈火”5成为印度首款筒式发射公路机动导弹。印度“烈火”项目负责人指出,“印度未来所有的陆基战略导弹都将会用筒式发射装置”。印度媒体透露,“烈火”5采用的这种由马氏体时效钢制成的筒式发射装置,必须有一个可确保导弹保存多年的密封层。在点火时,筒式发射装置必须承受大量压力,产生300到400吨的推力,将重约50吨的“烈火”5推离发射筒。这种筒式发射装置最初用于“布拉莫斯”巡航导弹,直到印度为其首艘核潜艇“歼敌者”号研制成K-15潜射导弹时,才完全克服了筒式发射弹道导弹的技术难题。
虽然筒式冷发射技术较以往“裸弹”方式发射先进很多,但由于“烈火”5设计较为初级,其发射和推送效率并不太高。“烈火”5总重50吨,运载1.2吨载荷时的射程仅有5000千米。而美国现役“民兵”3总重35吨,运载能力1吨,射程13万千米。俄“白杨”M总重47吨,运载能力1.2吨,射程1万千米。这说明“烈火”5在壳体材料、推进剂、弹载设备小型化方面距世界水平差距较大。目前,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都采用重量轻、强度高的碳纤维材料制成,而印度很有可能仍然采用钢制材料。这造成其导弹推送效率并不高。此外,印度媒体透露的“烈火”5发动机能力也较为有限。“烈火”5的一级发动机工作时间为90秒,二级和三级的工作时间各为75秒。而美俄法等国的弹道导弹各级发动机工作时间均在60秒左右。“烈火”5助推段时间超出平均水平33%,长达1分钟。这表明其发动机效率低,推力不足。
通行能力受限 “烈火”5虽然为公路机动发射方式,但就目前的尺寸、吨位而言,机动性基本无从谈起。由于“烈火”5效率不高,为达到足够的射程和载荷能力不得不增加导弹总质量,这使其设计陷入恶性循环,造成该型导弹虽然采用固体燃料,但仍存在弹体庞大和超重的问题。从目前透露的情况看,“烈火”5长17米,重50吨,直径2米。如果和美俄同级别导弹比,“烈火”5最重,超过了50吨;虽然其弹体最短,只有17米,但射程也最短,只有5000千米。50吨的基本重量,加上首次使用的发射筒及配套设备后,整车全重就达80~90吨,公路通过性不容乐观。从此前“烈火”5的东路运输照片可看出,运输车较长,前后轮距也较大,这使其对桥梁和隧道的通过性以及公路转弯能力都较差,很难适应印度崎岖的山区道路和平原森林地带的通行要求。
越野能力不高 从印度公布的影像看,其有意隐藏了发射车的情况,所有影像都无法清晰还原车辆细节。但是从“烈火”3发射车的情况可以对“烈火”5发射车有一个了解。在2010年1月26日新德里阅兵式上,印度展出了车载机动发射的“烈火”3。“烈火”3不仅采用了结构严重失衡的拖挂式发射车,导弹弹体还是以纤细的支架连接发射导轨,这与目前中俄弹道导弹已大量采用的全地形越野底盘+储存/发射筒的结构相比差距极为明显。如果“烈火”5采用类似“烈火”3的发射机构,不仅将极大限制其技战术发挥,其在核战争中过弱的生存能力也使其意义有限。
由于洲际导弹使用的运输一起竖一发射车的技术难度较高,印度此前并没有积累,因此“烈火”2和“烈火”3等大型导弹基本都采用铁路机动发射方式。从此次“烈火”5发射的视频来看,其采用了与此前阅兵使用的公路平板车类似的拖车型发射/起竖/运输三用车,该型车虽然载重较大,但其地盘较低,不适宜越野。目前印度大型特种载重车辆的研制和生产能力有限,这可能制约战略导弹机动力量的发展。例如,朝鲜很早就发展了中远程导弹,并有能力制造“飞毛腿”和“劳动”导弹使用的中型和重型多轴特种载重车辆,但是其KN-08导弹使用的多轴超大型载重车辆仍无法设计和制造,其不得不借口木材运输从国外欺骗进口了此类大型车辆,进而改装为KN-08导弹运输一起竖一发射三用车。这也是印度不得不在“烈火”5上使用机动和越野能力较差的拖挂车辆的原因。
打击精度不高 此次发射后,《印度时报》等媒体宣称,“烈火”5赋予印军快速机动到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并且发射的能力。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而一贯喜欢吹嘘的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却显得谨慎很多,因为快速机动到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并且发射的能力对于印度还遥不可及。目前印度已经实现“大地”导弹的公路机动发射,但射程不超过300千米,而射程较远的“烈火”2只能采用铁路机动发射,这是因为地面机动无依托发射的技术难度较高。对于中远程以上的弹道导弹而言,发射点的测地和瞄准精度要求极高,而实战化又对其提出了快速保障的要求,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预置阵地实施发射,无法达到随意机动的要求。而且即使使用预设阵地,其野外保障条件显然不能和井式发射等固定部署方式相提并论,因此其精度也相应较低,这也是美俄等国不提倡使用机动导弹打击点目标的原因。从制导系统而言,印度不能自行生产高精度的惯导组件,制导系统一直是印度导弹的软肋。此前,其惯导陀螺是从诺格和霍尼韦尔公司采购的,但按照惯例国际上对高精度的陀螺仪和加速计都予以限制,而且从印度发展“烈火”4开始,美俄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停止提供惯导元件。印度宣称在“烈火”3的第四次试射时采用了国产环形激光陀螺仪,但外界认为其采用的激光惯导元件大多是乌克兰出售的停产库存,精度和可靠性有限。
机动地域有限 “烈火”5的公路机动发射无疑比此前其普遍采用的铁路机动发射要灵活。其不但可以脱离铁路网部署,而且可以寻到更易隐蔽的地区实施机动待机。“烈火”2铁路机动系统是一个综合了通信指挥系统的发射平台。整个平台安装在一个行驶在宽轨距铁轨上的27米长货车上。平台包括斜梁、传输支撑、转换、组装以及竖起装置,能完成所有需要在发射场内完成的操作。这套机动系统还携带了一个有效载荷整合装置,以完成常规战斗部和核弹头之间的更换。铁路发射平台使用了五组液压传动/支撑汽缸来保持水平。水平调整遥控进行,精度为±0.1°。此外,支撑手臂装置可在200毫秒内完成对电气化铁路电网的清障任务,保证导弹起竖和发射。可以看出,印度铁路发射系统有一定作战能力,但目前印度铁路发射阵地大多为预设,且依托永久性阵地,只分布在数千米范围内。也就是说,铁路机动只是保证其跨域机动到预设阵地,而这些预设阵地是非常有限的。而采用公路机动方式则要灵活很多。但印度大型多轴发射车技术还不掌握,系统通行能力有限,导弹制导系统制造水平也较低,这造成“烈火”5即使服役,也无法依托自身能力实现广域机动。制导系统加电值班时间非常有限,为减少车辆磨损,也无法长时间参加战备值班,因此其实际机动距离和地域是十分有限的。
“烈火”5机动作战运用
远程机动,多向威慑 “烈火”5目前公布的5000千米射程足以覆盖中国全境与部分欧洲地区。由于可通过公路运送到印度境内不同地点发射,除北美和南美外,“烈火”5将可锁定几乎各大洲目标。如果其远程机动部署在印度东部,这个方向的邻国以及关岛的美军远程轰炸机部队和第七舰队都将在其威慑范围内:部署在西部,将可以威慑欧洲的许多国家;北部,则将影响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而在南部又将掌控印度洋大部分海上目标。可见,通过远程机动,“烈火”5可实现对多个方向的战略威慑。
靠前部署,广域威慑 印度从“烈火”3开始,就把覆盖中国全境作为追求目标。印度《商业标准报》曾载文称,“烈火”5较高的机动性可使其快速接近射程之外的目标。假设印度与瑞典发生战争,如果“烈火”5位于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那么导弹射程就无法将7000千米外的斯德哥尔摩覆盖在内,但如果将之运输至北部阿姆利则市,就可以将斯德哥尔摩纳入打击范围。同样,将“烈火”5移至印度北部甚至可以将哈尔滨纳入打击范围,通过靠前部署可实现对中国全境所有目标的覆盖。
机动隐蔽,可靠威慑 印度南部是德干高原,恒河沿岸则是起伏的平原,西边是广阔的沙漠,北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地貌从地上盖雪的山脉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一应俱全。一旦需要,“烈火”5可在印度广袤的冲击平原和森林中快速机动部署,甚至可在接到导弹预警后从待机阵地快速疏散到广阔的起伏平原等部署地域内,这会大大降低对方攻击效果,因为大量机动导弹车中只要有一辆幸存,就可能展开战略核反击行动。而即使是弹幕式核打击,也无人能保证完全摧毁地点不断变化的导弹。这就可以产生足够的威慑效果,慑止可能的战略进攻。
[编辑/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