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母亲,是一种生命的丰盈

2015-09-10本刊编辑部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4期
关键词:小妹双胞胎理想

本刊编辑部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做母亲,是一种生命的丰盈

目前,我国单独二胎政策已实施,而在大城市申请生二胎的夫妇所占比例并不高,生育二胎的愿望并不强烈。

与大城市一部分人因为现实压力而不敢、不愿生育,以及一小部分“精英”对世界的忧虑而纠结于是否生育相比,在一些小城镇,大多数人依然生得率性、生得不顾一切,甚至有强烈的“生男孩”的诉求。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养儿防老”“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为数不少的人们。

本文试图通过居住在鲁西南小县城的张理想,在生育路上的全力以赴,向您展示一位普通母亲的日常生活,以及一位女性的美丽与哀愁、伤痛和幸福。

或许有人不能理解,哪怕日子捉襟见肘、一地鸡毛,张理想也觉得为了生儿子,所有的疼痛都值得。生了儿子,她终于可以在她所处的环境里扬眉吐气。更重要的是,养育四个孩子的她,通过做母亲,疗愈着自己生命里的伤。

生育不只是生命的延续,也不仅限于传宗接代,它是一种爱的传递与分享,更是一种生命的完整与丰盈。但同时,生育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生活有着更广阔的内涵,人生有着更丰富的意义、更多样的选择与追求。

而透过张理想的生活,你是否看见了自己的痛与乐、恐惧与希望?

非要生个儿子,到底是为了什么?

张理想送双胞胎女儿上学回来,刚走到二楼,就听到1岁儿子歇斯底里的哭声。42岁的她两步并作一步冲向五楼,老式的楼梯,台阶间距很高,等冲到家门口,她连掏钥匙的力气都没了。

推开门,儿子已经从紧紧包扎着的小褥子里钻出来了,上半个身子在床头柜上趴着,光着的屁股悬在床和床头柜之间,眼泪像雨帘一样遮住了拳头大的脸。张理想的眼泪瞬间盈满了眼眶,她几乎是扑过去,抱起冻得通体冰凉的儿子就往被窝里塞。

儿子从八点哭到十点半,张理想用尽所有办法,都没能让他止住哭。她颓然地歪倒在床头,心里既气愤又委屈,扯着嗓子给母亲打电话:“你如果不来,我就把他从楼上摔下去。”

一年来,这已经是张理想第N次崩溃了,尽管在生儿子之前,已经生了大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女儿,但小儿子的到来,还是让她时时濒临崩溃的边缘。大女儿读高中了,住校,一个月回来一次。她一个人带着小儿子,还要负责10岁的双胞胎女儿的一日三餐,接送她们放学上学。夏天还好,把儿子放在电动三轮车车厢里,冬天就难熬了,北风呼呼地吹,三轮车车厢加了棚子,狭仄的空间里,儿子往往是从上车哭到下车。而每大哭一次,三天都不能好好喝奶,肠胃越来越弱,三天两头生病,夜里也睡不踏实。

一个雨天的早晨,儿子看到房门即将关上,又开始大哭。张理想不耐烦地催促着双胞胎女儿赶紧拿书包下楼。二女儿忽然一下子推开卧室的门,冲着大哭的弟弟大吼:“哭什么哭?这就是你的命!”张理想看着女儿,一下子愣了。

如果说这是儿子的命?那她的命呢?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不管儿子夜里怎么哭闹,她都要六点准时起床做饭,为俩女儿轮流扎辫子。送走女儿,给儿子冲奶粉,一手抱着他一手收拾家务,把午饭的菜洗干净,备好,她自己常常一天就吃一顿饭。有时候早晨实在没空给女儿扎辫子,就头天晚上给她们紧紧扎好,女儿大叫:“疼疼疼!太紧了。”她再三安慰:“你一睡着头就来回磨蹭,辫子就松了,就不疼了。”三女儿尤其有怨言,指着床上的小不点大叫:“谁让你生他了?都是因为有了他,一切都一团糟!”

谁让我生他呢?拼了老命一般,非要生个儿子,到底是为了什么?疲惫至极,张理想也会一遍遍问自己。

没有儿子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吗?

在生了三个女儿之后,生个儿子就成了张理想最大的愿望。按照当时的政策,生完双胞胎女儿,她就结扎了。丈夫那边的亲朋好友都劝她:“三个女儿挺好的,不要再生了。”娘家这边,除了推崇“养儿防老”的母亲一直撺掇她一定要生个儿子之外,也都觉得三个女儿足够了,毕竟养育孩子的成本很大。可是,在张理想看来,没有儿子,别人都看不起她,觉得她没能力。“一定生个儿子,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一度成了张理想的人生目标。

张理想找亲戚托朋友,去医院做了输卵管疏通手术。“真疼,疼得我都想死。”张理想对妹妹说。当时的她不知道,更疼的,还在后面。

2008年秋天,张理想想方设法躲过计生部门每个季度的体检,怀孕了。怕人举报,那几个月,她把3岁的双胞胎女儿放在老家,自己在外面找了份工作。双胞胎女儿每晚轮番在电话里哭着要妈妈,她在电话那头哭,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怀的是个男孩,只要生下来就不用躲躲藏藏了。”

然而,四个多月时的产检结果又硬生生地把她打回现实。做医生的亲戚告诉她“是个女孩”时,张理想差点晕倒在医院的大厅里。

想都没想,曾经做过妇科医生的张理想买了堕胎药。接下来的三天,张理想疼得在床上打滚。双手紧紧扒着床沿,血从指甲里渗了出来。“早知道流产这么痛苦,我一定把她生下来。”张理想对母亲哭诉。母亲抚着她的背,“无论怎么样都得有个儿子,否则外人都看不起,再说女儿都嫁走了,这个家就没人了。”想到儿子,张理想觉得,即使指甲都抠出血来,也不是那么疼了。

2013年春天,40岁的张理想再次怀孕。得知是个儿子,高兴之余她又发愁了,丈夫一个人工作,每月3000元工资要养活一家人,恐怕奶粉钱都不够。最后,张理想应聘到一个酒厂做贴标员。厂房空气污浊,商标要在药水里泡开,黏上特制的胶水才能贴到酒瓶子上。因为频繁接触那些药水,张理想的手指都蜕皮了。化学物品的味道最初很刺鼻,每隔15分钟她都要跑出去透透气,后来闻习惯了,便麻木了。

怀孕后期,张理想把商标带回家去剪。几米长的塑料纸,密密麻麻地打印着商标,张理想跪着把一个个商标剪下来。因为计件拿工资,为了多挣几十块钱,她常常熬到半夜。即使这样,她也不觉得累。满身的力气,满心的希望。儿子,成了她暗无天日的人生里的灯塔。

儿子,是她清苦日子里最大的安慰和骄傲

儿子顺利出生,东借西凑交了9万余元的社会抚养费,家里已经一贫如洗。虽然居住在鲁西南这座并不发达的小县城,但三个孩子读书的费用、生活费用并不少,张理想唯有精打细算,才能将日子过下去。

家里的食物大多是从老家带来的:婆婆蒸好的馒头、母亲炖好的鱼……每周丈夫都回老家大扫荡,带回一堆吃的喝的。

儿子的到来,让张理想重新学习做母亲,做一个优雅、时尚的母亲。她开始对各种育儿书籍感兴趣,没钱买书,就蹭大女儿的电脑学习母婴知识;在医院为儿子做检查,从护士那里借来一堆母婴书籍;让小妹给她下载教育类书籍传到她手机上……她按照母婴杂志的介绍,开始用湿巾给儿子擦屁股,买昂贵的安抚奶嘴。没钱去婴儿游泳馆,就买来大盆,两天为儿子洗一次澡。之前养育三个女儿,她都不知道孩子在1岁前是不能吃盐的,现在她格外注意,看到母亲把沾了菜汤的馒头塞进儿子嘴里,她会立马跳起来把馒头抠出来,厉声喝止:“小孩子是不能吃盐的!”在婆婆和母亲看来,“这实在是没必要,你那三个孩子小时候谁用过湿巾?谁用过安抚奶嘴?谁在冬天洗过澡?不一样健康长大了?”可对张理想而言,儿子开启了她的另一番人生。

张理想变得开朗自信。虽然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隔三差五都濒临崩溃,但看到儿子白白净净地躺在身侧咿咿呀呀,她便觉得,一切都值得。原来跟丈夫吵架,三个女儿都站在爸爸一边,指责她“我爸挣钱养活全家人,已经够辛苦了,你对他还这么苛刻”,让她觉得自己很没底气。但现在,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生了儿子,就是这个家里最大的功臣。”为此,她还从每月为数不多的生活费里,心安理得地攒出一部分钱为自己买了件漂亮的羽绒服。

而儿子也让张理想从“悲悲戚戚”的林黛玉式的悲观中走了出来。她忽然发现,自己养育四个孩子的确很辛苦,但受过高等教育、生活相对自由富裕却一直不敢生孩子的小妹,活得也并不轻松。她每天吃完晚饭,享受儿女绕膝时,小妹还奔波在下班的路上。这让张理想觉得,生儿子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现在日子虽然忙乱不堪、贫穷清苦,但怀抱着儿子,张理想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发自肺腑地笑了。每天早晨在儿子的啼哭声中送走女儿,一手抱着儿子一手照着母婴杂志站在灶台前做辅食,她觉得自己跟那些在宽敞明亮的格子间里衣着光鲜的女白领并无不同。偶尔经过卫生间的镜子,她都会给镜子里蓬头垢面的自己一个微笑,想起母亲的话:“只要有人在,还担心苦日子到不了头?”

对张理想而言,只要有了儿子,还担心没有希望吗?

做母亲,是一种疗伤

春节跟朋友们聚餐,说起张理想的故事,有个朋友说,张理想或许还患有“做母亲上瘾症”。毕竟,做母亲,是一种疗伤。

张理想的很多同龄人都在职场拼杀,衣着光鲜,俊眉靓眼。“你看看大伯家的二姐,人家就坚持只生一个,现在儿子都读高中了,人家跟你一般年纪,看起来像个姑娘。你看看你,衣衫褴褛,肚子上的赘肉都耷拉到脚尖,脸像破抹布,看起来比妈都老。”小妹每次见她,都试图刺痛她,让她觉悟。她每次都笑笑回复小妹:“我老公说,我有四个孩子,比她活得更值得。”

大女儿读初中时住校,十多岁的人了,还每晚在电话里哭着说想妈妈。双胞胎女儿除了不得不去上学,更是不能离开她半步。小儿子除了她,谁都不让抱。她很累,但孩子们一个个粘着她,让她觉得,在这个家庭里,她是最重要的人,她的所有付出,在孩子对母亲依恋的神情里,都得到了回报。

小妹说,“看见姥姥,妈的人生一眼望穿;看到妈,你的人生一眼望穿。你们三个,活成了一个人。”张理想一惊,反观母亲的一生,她似乎找到了自己为什么会为生男孩拼命的理由。

四十多年前,重男轻女的奶奶发现刚出生的张理想是个女孩后,很生气,指桑骂槐。生下张理想的第一夜,半夜母亲渴了,自己爬起来摸黑倒水。天亮开始拉肚子,她这才发现,窗台上的肥皂滑进了碗里,她喝了一碗肥皂水。这件事被母亲频频提及,一是打压父亲对孩子们的不管不问,二是证明自己养育孩子的辛苦。此事对张理想触动很大,她觉得母亲这一生太过辛苦,母女俩对苦难的认同,让她们惺惺相惜。

张理想2岁时,有了弟弟。奶奶去了东北照看大伯家的孩子,母亲除了做饭,还要独自照顾两个孩子。张理想身体弱,半夜经常哭醒。为了省灯油,母亲便一手抱着弟弟,一手牵着张理想,沿着村子狭小的街道走啊走,一边挨个轻敲邻居家的大门,一边对两个孩子说:“你看,小囡姐姐和弟弟都不哭,都香香地睡了。”走了一条又一条街道,敲了一扇又一扇门,直到张理想走累了,歪倒在母亲脚边睡着。母子三人,伴着星和月,度过了无数个长夜。张理想和弟弟在母亲的怀抱里,在村子狭长的星空下,茁壮起来。

这些回忆,在母亲心里,疼痛无比。她常常挂在嘴边,每念叨一次,张理想的心,也跟着母亲的回忆起起伏伏。

长大后的张理想,与母亲愈发亲密。在她心里,母亲拉扯大四个孩子相当不易,她唯有听话、乖巧,方能换得母亲片刻的笑颜,也唯有体贴母亲、顺从母亲,母亲的付出才值得。张理想的结婚对象是父母选的,丈夫老实木讷,工作稳定。为此,张理想放弃了自己的初恋。婚后,张理想婆家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家境江河日下。对此,母亲心怀愧疚,隔几天就要派儿子去看望张理想。母亲不会骑电动车,自行车骑的也不娴熟,这一点让她痛苦不已:“否则,我想什么时候去看理想,就什么时候去。”有一次,儿子半个月没去看张理想,急坏了母亲。她推起自行车就朝女儿家奔去。近30里路,她骑一段,推一段,大冬天热得浑身是汗。半路上,遇到带着双胞胎女儿正赶回娘家的张理想。远远的,张理想就看到了母亲。母亲把衣服披在肩上,推着自行车沿路边走着,车后座上,绑着为孩子缝的新棉裤和一兜青萝卜。张理想的眼泪瞬间爬满了脸。

母女俩就在路边停了下来,聊到动情处,相拥而哭。在路边说完话,看到女儿安好,母亲便催女儿回家,自己则推着自行车原路返回。张理想含泪看着母亲一步三回头地走远,心里酸涩至极。母亲这些年的辛酸和艰难她尽收眼底,也刻进自己的生命里。似乎她只有做好了“母亲”这个角色,才能更好地体会自己的母亲,才能彻底打开自己与母亲生命的链接。

张理想也有很多委屈,她对小妹多次说生活没意思,想离家出走,“可是孩子那么小,舍不得。”最难、最痛的时候,都是怀里的小生命给了她安慰,给了她继续的勇气。

张理想也逃跑过。这样的日子让她觉得自己就是被冲上岸的鱼,如果再不奋力挣扎就要窒息而亡。因此,2009年秋天,她留下一封信不告而别。可是,在她离家出走的半个月里,母亲疯了,一遍遍给她打电话,声泪俱下地说她已经几天几夜无法睡觉,闭上眼睛就梦到张理想遇到不测;三个女儿在电话里哭得撕心裂肺;弟弟找遍了她能去的所有地方;就连一直支持她走出家庭的小妹,都不堪母亲和孩子的哭泣,劝她回家。

那半个月,是张理想最初的挣扎,也是最后的挣扎。

张理想对四个孩子都是宠溺的。她在孩子眼里,看到了她是被需要的;也是在她绝望的时候,这些柔软的小生命,让她眷恋和柔软。

或许,在做母亲的过程中,张理想也疗养着自己生命里的伤。似乎唯有通过生育,她方能丰盈自己的生命。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猜你喜欢

小妹双胞胎理想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快乐的双胞胎
双胞胎交朋友
成对的杂技演员
双胞胎聚会
理想
东游Q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