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号入座识眼色

2015-09-10二三

幸福家庭 2015年4期
关键词:客气举例圈子

二三

读空气?这里说的可不是了解雾霾的危害。“空気が読めない”,这段日文直译过来就是“不会读取空气中的氛围”。注重团队精神,最擅长实现大众和谐的日本人对空气中微妙的人际关系极为敏感,继而发明了一套以“读懂空气”为出发点的实用处世哲学。大多数人都懂得揣测着周围的“空气”,进而判断大家的行动方向,合着大家的节奏进行活动,以确保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不会读空气的“KY”

近年来,一个古怪的字母组合频频出现在日本的网络交流和影视剧中。这两个字母撷取自“空気が読めない”的发音——kuuki ga yomenai,最开始在中学生的手机交流中使用,后来当时的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败却坚持不辞职时,政治家和媒体都指责“首相真KY”,于是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对于日本或者东方文化以外的人,“KY”这种状态非常难以把控。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就是没眼色、不会按照当时的气氛和对方的脸色做出合适的反应。例如,大多数人都持赞成看法,却有一个人高唱反调,这个人就被认为是“KY”。

1.陌生圈子的入侵者

举例:你来到常去的甜品店,准备来份小甜点犒劳自己,忽然遇到闺蜜和她的同事也在那里品茗小聚。闺蜜开口邀请你加入,她的同事则笑而不语,只见你毫不推辞,大剌剌就坐下来了。

“自来熟”固然有助于你广结友谊,但贸然闯入恰恰破坏了原来圈子既成的氛围,在别人印象中播下唐突的种子。这样的你往往只能让人勉强接受,而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

气氛是圈子的产物,每一个圈子都有独属于它的“空气”。组成气氛的成分是由圈子成员决定的,只有当你对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熟悉时,你才是这个圈子的正式成员。有时候哪怕多出一个陌生人,圈子的空气便截然不同。在日本,读空气能力和圈子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从幼儿园到职场,每一个人都在不同阶段依附于不同的圈子。融入圈子并不是冲进去喊一声“大家好”就完事的:初入新圈子时需要谦卑沉默,在不破坏原来气氛的前提下,低调地向每一个成员证明自己的可信度,别人才会对你渐渐放下戒心。

2.太把自己当回事

举例:没有察觉出空气中微弱异常的你,厚着脸皮加入到闺蜜和她同事的谈话中。不过她们的话题始终集中在你不了解的办公室八卦上,对此你感到无聊,果断要求她们打住,开始谈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话题。

最强大的KY,就是全员OK的情况下坚持说NO的那个人。对“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的误解,造就了大量单细胞一根筋的逗比。坚持己见固然是人格独立的象征,但是在别人眼里并非优点。首先你掌握的未必是真理,其次你完全没必要举着它四处张扬,挑战别人的耐心。

当谈话的内容不是你想要的时候,说明空气中已经出现了排斥你的因子,识趣的就尽早转换立场,还能落个身家清白。遭到圈子的排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圈,也会出现一个人对抗全世界的尴尬局面。这时候果断舍小我从大我,既保住了自己在圈子里的地位,又维持了圈子的团结和睦。即使有不满,也需等到现在的圈子解散,重组一个气氛轻松的小圈子,在私下的交流中提出。否则强行突入,逆大流而上,只会搞得一地狗血。

3.越是委婉的越强势

举例:就在你以为聊得很欢的时候,闺蜜突然看了看手机,宣布她有事要办,并示意同事要不要一起去。平日与闺蜜形影不离的你觉得这时候不去陪她真不够哥们,尽管对方异常客气地表示不必你出马,但你还是坚持奉陪到底。

陌生人表现出客气是因为彼此直接缺乏信任,熟人甚至好友之间的客气,则是因为原来的信任濒临崩溃。读空气的精髓就是不要等别人把话挑明。跟直来直往的西方人不同,主张以和为贵的东方人通过潜台词的方式传递自己的不情之请,他们的强势往往与脸上的表情呈反比:一个人的言辞越是客气委婉,他的要求其实越强硬。

突如其来的委婉是亮红灯的前兆。稍微会读懂气氛的话,就会明白这是对方提前递出的橄榄枝,优雅地接过去,大家还是朋友。如果连这点暗示都看不出来,不识时务顽抗到底,即使对方没有公开撕破脸,心底里已经对你这个人的印象大打折扣。从此以后,许多充满机会的友谊之门将对你永远关闭。 (摘自《优雅》)

猜你喜欢

客气举例圈子
不客气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美味巧克力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别客气
你的圈子在哪里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