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与读

2015-09-10

新民周刊 2015年41期
关键词:石渠宝宋徽宗特展

从大内收藏到博物馆

(2015年第40期)

故宫庆生本是个小众话题,但因为“石渠宝笈”特展而成了社会热点,观众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真容排队超过6小时,甚至还形成了一个热词叫“故宫跑”。真不知该为大众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而高兴,还是为他们只知《清明上河图》“轧闹猛”而忧虑。

确定“石渠宝笈”特展和故宫90周年为封面,已是9月底,马上是“十一”假期,采写时间非常紧张。幸好有北京的同仁亲临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本刊又有记者非常熟悉相关内容,如数家珍,并提供《石渠宝笈》典藏篇和编纂篇两本皇皇巨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10月10日的庆祝大典,故宫开放更多区域和展览,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四方游客。

编排本期杂志,编辑、制图、美编都花了很大精力,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传统文化遗产而精益求精。大家编完,都觉得像是上了一课,虽未亲临展览现场,却也对那些书画典籍增进了了解。比如乾隆皇帝不仅喜爱收藏字画,每次欣赏还爱在原卷上题字、钤印,有时兴起居然还在隔水处小画一幅,当然水平只是玩票性质,质量远远不及他的前辈宋徽宗。另外,这些书画珍品都经过多人之手,有长长的收藏脉络,好多都是宋徽宗收藏,然后散落民间,后又被乾隆帝收入大内,编入“石渠宝笈”,可以说这两位皇帝无意间在保护文物方面做了大大的贡献。特别是乾隆皇帝,还请来当朝的专家进行真伪鉴别、版本鉴定及编目。

当然,最好的收藏保护肯定是现代博物馆体系,所以,90年前,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意义重大,它让皇家收藏真正回归人民,也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精美的视觉盛宴。

(本刊主笔 钱亦蕉)

《争议都在科学之外》

(2015年第40期)

考核制度不完善,仅仅靠论文发表等项去评职称,一些科研之外的东西干扰,名利的驱使和权力的竞争,使得搞科研的人不好好搞科研,让科技氛围并不是那么单纯。屠呦呦的成功,恰恰给了目的性科研一个教训,让大家反思到科研需要纯净的甲板。专注研究,而不是发论文求晋升,才是一个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

@行者无疆wsyk

感觉屠呦呦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嘛!

@土豆_将军

我国中科院院士评选比诺贝尔奖要求更严格?

@花开_若_相惜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progressding

“三无”科学家,副业“打脸”。

@先知后醒

某星极尽奢华办婚礼而吸引众多眼球,掩盖了诺奖得主呕心沥血、一生奉献的新闻,而后者的奖金只能在北京买半间客厅……

@顾大妞的专属Jeo

猜你喜欢

石渠宝宋徽宗特展
祥云拂郁 仙禽告瑞——《瑞鹤图》与宋徽宗
《石渠宝笈》藏品专题
宋徽宗:本是大艺术家,奈何做皇帝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吉林省博物院藏《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述略
《石渠宝笈初编》“附录”完稿时间与成因考论
皇帝的小礼物
录附:《石渠宝笈》著录的圆明园旧藏书画目录
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