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齐鲁 秋艳姑苏
2015-09-10王悦阳
王悦阳
2015年8月8日,山东省枣庄市,京沪高铁线上,一列“和谐号”穿城而过。
如果说要选择一种便捷、快速且基本准点的交通工具出行,高铁无疑是首选。十月金秋,气爽人怡,从上海出发,乘着高铁,踏上了齐鲁大地,去邂逅一次别样的旅程。
尽管上海与山东相距近一千公里,但有了高铁,明显感觉近了很多。乘着G230次列车,仅仅三个半小时,就从上海途经江苏、安徽,来到了山东省泰安市。
岱庙
岱庙:思古之幽情
泰安市之所以有名,正是因为拥有“五岳之首”的泰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自古气势雄伟磅礴,有“天下第一山”、 “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泰山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
但事实上,一下高铁,来到泰安市区,远眺泰山的感觉却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高大,它位于泰安市中部,因此山脚与市区相连,尽管起伏绵延,颇为雄阔,但从山脚下看来,并不显得十分高大,反而敦伟厚实有余,险峻高大不足。到了第二天登临泰山,才知道这是自己的错觉,泰山顶端尽管只有海拔1500多米,但事实上,其巍峨雄壮之姿,只有亲身登临,才能领略到自然之伟大。
登泰山前,首先来到的是岱庙。岱庙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俗称“东岳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坛庙建筑是中华民族先辈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其布局与构建同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岱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堞高筑,庙貌巍峨,宫阙重重,气象万千。其创建于汉代,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环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其四周辟有八门,四隅又分别建有巽、艮、乾、坤角楼。
当记者来到其间的时候,大约下午四时,夕阳金色的余晖照耀在旧宫城阙之上,加之游人稀疏,更觉庄严肃穆而发怀古之幽思。特别是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更令人顿感敬仰。据悉,岱庙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而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汉柏”、“唐槐”,则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
汉柏院是记者最喜欢的所在,因而为之流连多时不去。院中每一棵柏树的形状都各不相同,屈曲蜿蜒,宛如书法枯笔中锋,跌宕起伏,曲折有致,令人遐想不已。自汉朝至今,每一棵柏树都依旧呈现出勃勃生机与不朽气势,观之令人动容。柏树之下有一黑色石碑,乃是一代大师刘海粟老人以其独特而遒劲的书法题写了“汉柏”二字,更添古意。
尽管汉柏所呈现的千姿百态极具沧桑的历史感,但在肃穆的岱庙之中,却丝毫不觉得扭曲乖张抑或阴气森森,相反,别具一番生机。而往来穿插于古木之间的,则是一大群灰背青鹊,其头部的毛羽呈墨色,背部与长长的尾巴则是青色的,极为漂亮。这种鸟类在南方并不多见,而在岱庙之中,成群结队,随处可见,它们或栖息于古木枝头,或行走于砖瓦之间,或成群盘旋于碧空之上,一派自在、祥和之姿。值得一提的是,灰背青鹊也是宋人绘画中常见的鸟类,在宋画里,灰背青鹊多为吉祥祝寿之题材,今在岱庙所见,仿佛又得宋画神韵与天然的绘画粉本也!令人不禁感叹,自然环境与人文气质的融合,方能有此大格局,大气象,也难怪岱庙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自然遗产了。
岱庙汉柏
泰山:壮美雄浑
第二天上午,终于来到了闻名于世的泰山。一般来说,游览泰山常走的有三条线路:东路(红门线路)、中路(天外村线路)、西路(桃花峪线路)。
东路需徒步攀爬至中天门,以后景点和特点同中路。中路则是在天外村坐旅游公司的班车,可到中天门索道起点,从中天门乘索道,可“一步登天”,七分钟直达岱顶。西路则是从桃花峪上山,班车从桃花峪出发到桃花源索道起点,沿途青松、瀑布、山岩景色很美。乘索道同样可以直接就到南天门。而事实上,泰山最难走的,就是所谓的“十八盘”,这也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
为节省体力与时间,记者偷懒选择了中路,先是坐客车来到中天门,沿途可在车中饱览长松、水库、山林的景色,随着盘山公路的不断上升,泰山的雄奇之感渐升。到了中天门后,乘坐缆车上岱顶,沿途可见中天门、增福庙、快活三里、斩云剑、云步桥、五松亭、对松山、十八盘,直到南天门。
南天门,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此乃是元中统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南天门以上围绕着泰山极顶的区域,被称作岱顶景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岱顶海拔已高,由于气压、温度诸因素的影响,景观与山下迥然有别,堪称奇妙,因此人们又称岱顶为“妙区”。置身岱顶只觉日近云低,深厚的人文环境与大自然赋予的奇异景致交相辉映,使人感到虚幻缥缈,不知这里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
尽管没有机会感受日出泰山的壮美景色,但时逢金秋,泰山顶上的风光自是不同。尽管在山脚下仰望,并不觉得泰山十分高大,但真正到达山顶,的确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脚下的泰安市,显得十分渺小,而岱顶的云雾缥缈,又平添了些许仙气。无论是碧霞宫的香烟缭绕,还是石刻的雄伟宏大,岱顶的风光,值得人驻足流连,而泰山的秋色,更是丰富极了,墨绿的树,青灰的石,金黄的叶,火红的果,衬着金色的阳光,壮美雄浑,分外多姿。
泰山之秋
孔庙
曲阜:孔子精神
乘坐G315次高铁,第三天上午,仅用了二十多分钟,记者就从泰安来到了山东省的另一座文化名城——曲阜。
乍一下列车,曲阜高铁站的独特环境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新建的设施先进的车站,四周都张贴着《论语》孔子金句摘录,高铁站门口宽大的广场上,每一根竖着的灯杆上,也都是孔子的语录,围栏之间,也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顿时,一种诗书之乡,礼仪之邦的气度呼之欲出,令人顿感孔子家乡就是不同寻常。
与泰安一样,曲阜是一座不大的城市,甚至相比泰安,古城的感觉更明显,明城墙里的老城区,几乎难见高楼大厦,都是矮于城墙的平房,尽管在城墙外造有豪华的香格里拉酒店与先进的商务中心,但城墙内的世界,依旧保持着古城的历史风貌,令人望之肃然。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有著名的“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初见孔庙,其规模之宏大、气魄之雄伟、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令人震撼,难怪它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孔庙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始建于周,完成于明清时期,是世界上两千余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
走在孔庙中,充盈着肃穆儒雅的庙堂之气,特别是一进进明清建筑,雕梁画栋,斗拱照壁,无不精美而庄严。尽管在“文革”时期孔庙遭遇过巨大的破坏,但毕竟孔子所拥有的影响力与精神,是无法为一时所抹杀的,最终,今天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孔庙,度尽劫波,光华犹在,宛如孔子的伟大精神那般,跨越时代,跨越生命。
相较孔庙,孔府则是孔子嫡系长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子去世以后至宋代以前,长子长孙依庙居于阙里故宅,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称“袭封宅”。历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时,对其子孙一再加官封爵,赐地建府。宋宝元年间,首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并新建府第,改称衍圣公府。衍圣公世代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着意收集历代礼器法物,藏品达10万余件,尤以孔子画像、元明衣冠、衍圣公及夫人肖像著称于世。孔府最著名的珍藏还有明清文书档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种活动的实录,共有30多万件,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
说实话,孔府并没有记者想象中那么美好,灰黑的建筑,矮矮的屋檐,既不奢华也不精致,但其朴素的治家精神,却才是其最具价值的核心,影响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家庭观,直至今日。
不远处的孔林,作为家族墓地,堪称世界之最。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林内墓冢累累,多达10万余座,成为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现占地200余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林内现有树木10万余株,其中200年以上古树名木9000多株。孔林还有各种奇花异草130余种,可以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孔林还是一座集墓葬、建筑、石雕、碑刻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林内现有金、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墓碑4000余块,是中国数量最多的碑林。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康有为等明清著名书法家题写的碑文。
在孔林安排的游览线路上,除了孔子与其子孔鲤,其孙子思三代合葬之墓园值得一看之外,有一座墓碑也不得不提,它就是清代名作家孔尚任的墓碑。“可怜一曲《桃花扇》”,因状写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引起了当局者的不满,所以孔尚任死后,照理无法归葬孔林。但老百姓没有忘记他,最终想出办法,替他更换了名姓,依旧入葬孔林,谁知这不得已的做法却最终因祸得福,在“文革”灾难中,孔尚任墓竟然躲过一劫,完好保存至今,令人唏嘘。
鲁菜: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山东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鲁菜更是我国四大菜系中唯一一个自发型菜系,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全面、难度最高、最见功力的菜系。
在泰安,首先尝试的是当地颇为闻名的“煎饼卷大葱”,这也是齐鲁大地之上极为有名的小吃之一。烙饼材料是小米、玉米、花生、小麦等混合而成的面糊,勺子舀起后,均匀地铺在平底锅上,不消一刻,饼熟,热而香脆,再由阿姨将之对折再对折,折成手掌大小长方形面饼。上桌之后的煎饼,并不是热乎乎的,但依旧保持了香脆可口的特色,配料则是葱、面酱、花生与炸过的小鱼干。据说这是“改良版”,原先山东老百姓常吃的,则是更为辛辣刺激的大葱,蘸料也只有咸味香浓的大酱而已,葱蘸酱,卷上烙饼,一口咬下,融合脆、爽、辣、咸、香,多种口感,颇似齐鲁大地上的人民,质朴、热情、豪爽。尽管如今的餐桌上配料丰富了,饼面原料也更精致了,甚至连辛口的大葱也换成了更能令游客接受的小葱,但这始终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令人难忘。
另一道不得不尝的鲁菜就是“葱烧海参”了。这是以水发海参和大葱为主料,海参清鲜,柔软香滑,葱段香浓,食后无余汁。是“古今八珍”之一,葱香味醇,营养丰富,滋肺补肾。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可分为刺参、乌参、光参和梅花参等多种,山东沿海所产的刺参为海参上品。
记者所尝试的,正是刺参。袁枚《随园食单》载有:“海参无为之物,沙多气腥,最难讨好,然天性浓重,断不可以清汤煨也。”有鉴于此,聪明的鲁菜大师进行了改革,针对海参天性浓重的特点,采取了“以浓攻浓”的做法,以浓汁、浓味入其里,浓色表其外,达到色香味形四美俱全的效果。
在曲阜,有名的“孔府宴”作为鲁菜一支的代表,也颇令人称赞。孔府宴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过数百年不断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味的家宴。孔府宴是吸取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而逐渐形成的。数百年来孔府宴不断翻新,留传至今。在曲阜,随处可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孔府菜”,记者尝试了两道,滋味颇佳。
鲁菜:爆炒鸡、葱烧海参
其一是“鲁壁藏书”,相传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餘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部。此菜即以此典故为由,制作而成。厨师采用新鲜的大青虾,剥壳去筋,稍加腌制,随后裹上一丝丝的面条,随后将之入油炸熟。此味外酥脆,内鲜嫩,完好地保持了大虾的清鲜与爽脆,同时又富有香脆,油而不腻的多重口感,是一道老少皆宜,深受欢迎的名菜。
再有“智者不惑”,语出《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一道用排骨和小葱,加酱油烧制而成的美味菜肴。所奇特的是,排骨的骨头被抽离,替代的则是一根小葱。相传此菜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一位张姓大臣为保孔子后裔,特意制作给孔家,寓意愿意用自己的儿子替换孔家后人,保存儒家血脉。尽管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使得这道菜流传了下来,由此也可见孔府菜的价值,不仅在口味上令人难忘,并且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苏州:桂香满城
从曲阜乘上回江南的列车,G297次高铁仅用了三个小时,就把记者带到了江南名城苏州。时值金秋,桂花吐香,而整个姑苏城,仿佛一座大桂花园,处处闻得到桂花的清甜香气,令人陶醉。
来到苏州,不得不尝的就是闻名于世的“奥灶面”,尽管此面诞生于昆山,但在苏州也得到了发展。其深受欢迎,首先在于汤面有特色。它继承传统做法,汤底讲究,以鱼、鸡、鳝等多种材质熬制而成,所以味道鲜美异常。其次在于浇头有考究,爆鱼一律用青鱼制作,卤鸭则以“昆山大麻鸭”用老汤烹煮,故肥而不腻。更有姑苏独家的“焖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以及“爆鳝”,取鳝鱼油炸之后浸于鲜甜的卤汁之中,使之鲜香丰腴,软中带硬,很有口感。而面条则是用精白面加工成的龙须面,下锅时紧下快捞,使之软硬适度。奥灶面最注重“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五热”是碗热、汤热、油热、面热、浇头热;“小料冲汤”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来客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真可谓选料讲究,味美鲜醇,充分体现了苏帮烹饪精益求精的特点。
苏州特色:响油鳝糊
标题苏州特色:奥灶面
品完奥灶面,闲步平江路。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江南小路,一边是小桥流水,另一边则是粉墙黛瓦。据介绍,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对照南宋《平江图》及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并至今保持着活力。
它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特色著称。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远望也难得不见高楼钢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纪的老房子,白墙青瓦,木栅花窗,木料多用棕红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墙多已斑驳,却如丹青淡剥。墙面剥落处又攀生出许多的藤萝蔓草,随风摇曳,神采灵动。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珑,把园林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秋日的一丛丛桂花洋溢着浓烈的甜蜜之感,恰如苏州这座城市,小巧、甜美、精致。而平江路或许就是它最好的注解,日常住宅,幽静的河道便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偶然一枝柳树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颇有拂波之意。河道窄处两岸似乎援手可握,宽处可容一船周转裕如,也不过隔水可呼。
走到尽头,不远处就是江南名园——狮子林。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
停下脚步,上得茶楼,一杯清茶,开轩面园,四周的芭蕉、翠竹、假山石,伴着无处不在的桂花香,让人从城市的纷扰中解放出来,顿感惬意。夕阳西下,照得满园金黄之色,更添情趣。顿时令人感到,古人卧游林泉,妙造自然之功,果然非比寻常。
华灯初上,走出狮子林后巷,来到了一家有名的苏帮菜馆。这原是一处老宅,前后三进,还带着小花园,改作饭店后,以弘扬苏帮菜肴为宗旨,致力于挖掘吴地餐饮文化内涵,传承苏州的美食文化。如今,玄妙观小吃制作技艺、苏帮菜制作技艺(包括船菜制作技艺)以及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已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4月29日贝聿铭先生来此尝到了老家的家宴名菜,餐后兴奋不已,欣然挥笔题词“天珍海味”。
尽管江浙一带,“响油鳝糊”可谓随处可见,但此处制作,严格遵循古法,首先是鳝鱼新鲜,讲究大火荤油爆炒,在上桌之前,又淋上一碗烧得滚烫的油,顿时爆开了花,不仅色香味俱全,更有“响油”助兴,令人食指大动。除此之外,“白什盘”堪称别处难尝的美味佳肴。所谓“白什”,顾名思义是一盘不用任何调色的白炒的什锦菜,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滋味,不过这可是一道传统的苏州特色菜,濒临失传。据介绍,这原是苏帮厨师做给自己吃的“私房菜”, 随意抓几粒虾仁,捞几条肉皮,撕几朵香菇,切几片笋片,再加几片鱼片、肉片、海参、肚片、鳝背等,起着油锅混炒一番,勾入现成的高汤,略着些薄芡,滋味鲜美丰厚,令人齿颊留香。久而久之,此菜名气大涨,便也上得餐桌,成为一道名菜了。
从此菜的制作,可以反映出苏州人的审美情趣和风雅格调。除了在口味上符合苏州人喜爱新鲜、醇美的味觉特征,在视觉上也符合苏州那种古色古香的浅色调,清淡、雅致、美味的独到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