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雯婕 我的自负和自卑同样大

2015-09-10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40期
关键词:人物周刊关注度单亲家庭

参加《超级女声》之前,尚雯婕只是一名喜欢唱歌并且唱歌好听的女孩儿,与音乐行业、娱乐圈毫无交集。2005年,从复旦大学法语系毕业后,进入一家法资企业工作。开始,只是抱着“调整生活节奏”的心态参加《超级女声》的比赛,希望借此疯狂一把。在一次次晋级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在工作和梦想之间,她应该选择后者。

2006年,她在第三届《超级女声》比赛中夺冠,在众人眼里,前途一片光明。但事实上,此后几年,她及她的音乐作品都未得到关注。

2009年起,尚雯婕开始在个人形象上寻求突破,她经常以超常规的造型出现在公众面前并引发争议。有媒体统计,尚雯婕曾有过一年内做了近两百套夸张造型的纪录。和争议声同时到来的,是迅速上升的关注度。

这期间,她努力学习歌曲创作。

2011年至今,尚雯婕发表了4张电子乐专辑,并且包揽了其中大部分的词曲创作。这些歌曲让她获得了一些含金量颇高的专业奖项,在市场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

搜索尚雯婕的人生关键字,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改变”。大到人生规划、职业方向,小到音乐风格、造型、表情,她在不断地选择和优化人生路径,目的只有一个——掌控自己的命运。

她曾在某颁奖礼上发表过一段引起众多争议的获奖感言:娱乐圈改变不了尚雯婕的坚持,但是,尚雯婕的坚持一定可以改变娱乐圈。

“这看似狂妄的表达,其实是一种自勉。”她解释,“为了抚平心中深藏的、和骄傲一样强烈的自卑,我需要不停地为自己加油、喝彩。”

人物周刊: 2013年,你参加综艺节目《我是歌手》,大家评论你的造型时说,尚雯婕回归正常了。

尚雯婕:2009年到2011年,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尝试学国外时装秀的造型妆容。这种路线与国内歌手上台演唱的妆容有很大差别,有人觉得特别夸张,接受不了。其实那是我跟我合伙人最坚定的一个决定。

人物周刊:做这个决定的目的是什么?

尚雯婕:第一,我们不想做别人已经做过几百遍的事情,我们俩性格的共同点就是喜欢尝试新东西。

人物周刊:当时没想过这样做可能会招致骂声吗?

尚雯婕:想到过,做之前就知道这样的造型路线是超前的。所以,第二点,就因为它是超前的,说好与不好的声音都会有,才会有关注度。

人物周刊:这样听来,关注度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尚雯婕:当然很重要。因为那个时间段我已经是一个没有什么关注度的歌手了,从选秀的平台出来,没有好作品,熬了一段时间之后,关注度、商业价值已经越来越低,差不多就快熬不住了。

人物周刊:当时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尚雯婕:也有别的选择,但只有这个选择是我跟我的合伙人觉得适合我做的。因为我向来是个大胆的人,我愿意冒险。

人物周刊:因为不寻常的造型而被人投以异样眼光的时候,尴尬过吗?

尚雯婕:我不尴尬。

人物周刊:怀疑过自己吗?

尚雯婕:从来没有,甚至相反,当别人在舞台下面嘘声一片的时候,我特别嘚瑟,心里还在想,“嘿,又吓着了吧。”

人物周刊:这是一种恶作剧的心理吗?

尚雯婕:不是恶作剧,当时那种反应是因为我已经想到他们接受不了,但我又去做了,而且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做。

人物周刊:听到因此引发的争议时,你和你的合伙人什么反应?

尚雯婕:效果达到了。

人物周刊:这很勇敢。

尚雯婕:这不需要勇敢,只需要你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判断就可以。只是说,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在执行上面一定会有缺漏,有一些细节没有做到更好。但是从大方向来说,我们每一步决策都是对的。

人物周刊:现在回头看,这样的选择对吗?

尚雯婕:非常正确,在那段时间,它救了我的事业。

人物周刊:让你重新被人看到?

尚雯婕:对,当媒体因为我的造型产生的争议而报道我,就会让更多人看到我的名字,看到我在做什么,有的人还会去点我的音乐链接。

人物周刊:最后一步才是你想要的?

尚雯婕:当然。从2011年发表第一张原创唱片开始,我的所有造型已经开始收敛了,为的就是大家可以把重心真正地转移到我的音乐上去。

人物周刊:你的音乐是小众的,可以这样说吗?

尚雯婕:相对小众,但它会越来越大众。因为我的音乐比较有个性,现在的“90后”,包括“00后”,他们听的音乐都非常有个性,我觉得我的音乐属于未来。

人物周刊:你现在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了吗?

尚雯婕:不能说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但至少我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是一个音乐人了。

人物周刊:看了你的一些歌词,我的感受是你在跟自己对话。

尚雯婕:我需要对话,这对于我其实是一种治愈,因为我不善于用语言来治疗自己,但是音乐似乎可以。

人物周刊:遇到音乐之前,你碰到问题会怎么办?

尚雯婕:不说,我是那种越遇到问题越憋着的人。

人物周刊:你曾经在一首歌里用了“绝望”这个词。

尚雯婕:我无数次绝望过。

人物周刊:“绝望”这种状态不是任何人都体会过的,什么样的事情会让你感到绝望?

尚雯婕:有心无力的时候,当你处于一个自己不满意的现状,但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改变它的时候。

人物周刊:是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才有的感受?

尚雯婕:对。在刚入行事业不顺的时候会比较压抑,这些经历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情绪,在歌词中写了出来。但写着写着会发现,心里越来越明亮了。

人物周刊:这种绝望现在还在你骨子里吗?

尚雯婕:在我骨子里,那会伴随我一生的。但它也许会慢慢地被我化解。

人物周刊:绝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尚雯婕:会觉得看不到尽头。我2012年的唱片《最后的赞歌》里有一首歌,讲的就是一个人在隧道里面一直走,一直看不到隧道的尽头,那其实就是形容我事业不顺阶段的感觉。

人物周刊:你会和身边的人说吗?或者会不会想找一个肩膀靠靠?

尚雯婕:不会,这不是我解决问题的办法。

人物周刊:就是扛?

尚雯婕:就是扛着,自己去想办法解了它。

人物周刊:绝望的时候,人会想放弃所有的东西,甚至生命。

尚雯婕:我绝望的时候,跟所有人感受到绝望时一样——所有刺激情绪的东西,每个毛孔都会察觉到……但也许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我可以把感官和大脑分开,我绝望的时候会告诉自己:现在是一道题目摆在你面前,你把它解了,你就能走出这里。

人物周刊:你说你从小到大考试都要拿第一,你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尚雯婕:是。如果哪次考试我拿了第二或第三,心里会砰的一下,感觉被捶了一拳。在学习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那种近乎狂热的状态。

人物周刊:这是家人对你的要求或者期待吗?

尚雯婕:不是,我觉得是性格使然,就是比较好强。

人物周刊:或者是小时候自卑,你觉得你的优势就是学习成绩?

尚雯婕:可能是。小时候相貌平平,打扮像男孩子,也不会说话,性格自闭,不是大人喜欢的那种孩子。家里聚会的时候,我是最不招待见的小孩。后来我发现,学习好可以让所有人都喜欢我,大家都喜欢成绩好的孩子。

人物周刊:这成了你掌控自己命运的信念?

尚雯婕:对。然后我自己也觉得学习很有乐趣,很有满足感。

人物周刊:你曾发过一条微博,上面写道:我的童年是曲折的。

尚雯婕:我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这也是我小时候比较自闭、不自信、不招大人待见的原因。我小时候的性格甚至对外界有点攻击性。所以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一直觉得必须要做最好的,这样才能摆脱弱势状态,靠自己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和家庭环境,甚至于想摆脱原来的家庭。我1982年出生,在我小时候,人们对于单亲家庭的看法没有现在这么开明,别人会说,“这家人是离婚的,哎哟,这孩子好作孽呀。”

人物周刊:你听过这样的话吗?

尚雯婕:我从小听到大,他们当着我的面儿说。我还没上学父母就离婚了,所以我基本上是伴随着这样的话语声长大的孩子。它给我造成了很明显的心理阴影,但也是那个心理阴影,让我成为了一个比较独立的人,让我成为一个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

人物周刊:一直以来都是靠自己?

尚雯婕:是,包括我上学,后来进入这个行业,每一步都是我自己做的决定,没有依赖任何人。

人物周刊:精神支持呢?来自于哪儿?

尚雯婕:我觉得我的父母没有给到我过多的心理支撑,更多还是我自己给予自己的。

人物周刊:你会觉得自己缺少爱吗?

尚雯婕:我缺爱啊,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都缺爱。

人物周刊:那是否会因此很盼望拥有自己的家庭?

尚雯婕:没有那么盼望。很多人会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会特别希望以后自己尽早组建家庭,事实上不是这样。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习惯了在别的事情上找存在感和价值感,比如说我找到的就是学习、事业,我靠它们能够满足所有的心理需求,有没有家庭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

人物周刊:是觉得不重要,还是抗拒?

尚雯婕:不抗拒。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是我不依赖家庭。对建立家庭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

人物周刊:你对爱情的态度是什么样子?从你写的歌词里看不到你对爱情的向往。

尚雯婕: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可以给他带来满足感的事物。

人物周刊:如果让你选择过去某一个时间段的自己跟她对话,你会选择哪个阶段的尚雯婕?

尚雯婕:我会选择最难熬的那个阶段,就是2008年到2009年之间,我在摸索创作的时候。那会儿就是想写歌,但又不会,在那儿犹豫要不要继续去研究怎么创作,要不要继续唱歌。我想感谢一下那个时候的自己,感谢她没有放弃。因为如果她放弃了,我相信那会成为一个我没有办法弥补的遗憾。如果去了别的行业,成功也好,不成功也罢,那时候的放弃,应该会成为我一辈子的遗憾。

猜你喜欢

人物周刊关注度单亲家庭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职业学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雄安新区媒体关注度
全国两会媒体关注度
暴力老妈
苏炳添 我担心以后的路怎么走
忻钰坤 “电影大国”道阻且长
苏炳添 我担心以后的路怎么走
忻钰坤 “电影大国”道阻且长
“王者”泛海发布会聚焦百万关注度
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