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回顾:中国经济的消费驱动力正在增强
2015-09-10张璐晶
张璐晶
2014年你对未来的家庭收入如何看待?你对未来的物价水平、房价走势是升是降如何判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
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一般通过消费者信心调查,根据消费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家庭收入、就业的满意程度和对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以及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进行计算;与此同时,消费者信心调查还会了解消费者对物价水平、房价水平以及汽车、耐用消费品的购买意愿和储蓄、投资意愿。
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每月发布上个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重要信息。
2014年12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5.8,比上月高0.3点。其中,体现消费者对当前形势看法的满意指数为100.9,比上月高0.6点;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形势看法的预期指数为109.1,与上月基本持平(略高0.1点)。
2014年全年消费者信心呈如何变化趋势?消费者对就业和收入预期有何判断?消费者对通胀预期和房价走势如何判断?消费者的余钱使用又有哪些特点?《中国经济周刊》专访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深入解读2014年全年消费者信心指数。
解读一:
中国经济的消费驱动力正在增强
《中国经济周刊》:2012-2014年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2014年消费者信心高于2012年、2013年的原因是什么?
潘建成:总体来说消费者信心指数三年来波动回升,这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2012年、2014年相比,2013年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落,原因是2012年以后经济受到三期叠加(编者注:1.增长速度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的影响下行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消费者信心。
2014年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一定程度表明中国经济的消费驱动力正在增强,从统计局1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体现在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
2014年消费者信心的变动,也体现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特征,新常态的消费是结构升级的消费,是更高层面的消费,体现的是从原来的排浪式的消费(编者注:当一种新消费品一个人能买得起时,大多数人都已到了能买得起的阶段,就会迅速形成消费浪潮)向个性化、更高质量的消费转变。(编者注: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解读二: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国经济周刊》: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城乡看,农村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原因?
潘建成:农村消费者信心高于城市消费者信心,其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对提高收入的预期正相关。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编者注: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解读三:农村居民就业更容易
《中国经济周刊》:根据调查,对当前就业形势表示满意的比重和对未来6个月就业形势预期乐观的比重,均为农村比城市更乐观满意,原因是什么?
潘建成: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2012年开始15~59岁的人口每年减少200万到300万人,这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但其实劳动力需求是增长的,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更加容易,所以农村劳动力对目前就业形势的满意程度和对未来6个月就业形势的乐观程度都高于城市。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度大一点,因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强,再加上最近经济有所回落,而大学生对城镇居民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大,因此城镇居民就业满意度略低主要与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有关,这是就业结构问题。
解读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表示满意的比重农村略高于城镇的原因是什么?
潘建成:这些年一直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比较快,所以总体来看,农村居民对收入满意的比重高于城镇居民。另外,2014年收入分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比如公务员加薪及其产生的扩散效应,可能会提升城镇居民收入预期。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实际也存在着一个换挡期,基数高了后,收入增速也不大可能太快。(编者注: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次公务员涨薪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加300元左右。对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地区的部分人员,这次增加的工资可能不足以完全弥补个人缴费,当期收入还会有所下降。)
解读五:乐于消费比重接近50%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显示乐于消费的比重逐年提升,原因是什么?预计多少年会超过半数(50%)?农村乐于消费的比重大于城市的原因是什么?
潘建成:消费意愿的提升与收入增长密切相关,这是一个规律。这些年乐于消费的比重逐年增长和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一个是收入的增长,一个是物价平稳,再一个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消费的环境是宽松的,有助于消费意愿提升。按照目前的状况发展很有可能在2015年乐于消费的意愿会超过5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表明超过半数人都乐于消费,可以有力改变中国经济靠投资驱动的现象。当然,增强消费驱动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落实中央关于推动消费的改革和各项政策,包括收入分配改革、社保进一步完善、改善消费环境等等。
解读六:通胀预期平稳,不会出
现通缩
《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预期未来6个月物价走势上涨的人近半数,但低于2012、2013年,这说明了什么?
潘建成:这说明2014年的通胀水平比较低,原因包括消费品价格的上游价格,即工业生产者的出厂价格最近持续下跌,带动消费价格涨势趋缓,201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涨幅在近年来是较低的。在食品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4.3%,鲜菜价格下降1.5%。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对于物价的判断有一定滞后性,现在的价格不高,往往会觉得后面的价格也不高,尤其在经济不是那么热的时候,物价也更趋向稳定,原因是大家对物价上涨的预期较弱。需要强调的是,从目前消费者的预期来看也不会出现不少人担心的通缩现象。
解读七:房价下跌预期平稳
《中国经济周刊》:预期未来6个月房价上涨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高峰后,2014年回落的比2012年还低,这说明了什么?
潘建成:和2012年、2013年相比,2014年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对于未来6个月房价上涨预期都明显减少,这是持续多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累积效应导致的结果,也是房地产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结果。从调查结果来看,城乡消费者对于房价上涨预期均大幅减弱。不同收入家庭(高、中、低)的房价上涨预期也都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地区(东、中、西部)的房价上涨预期也呈现下降趋势。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供应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住房拥有率已明显提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住房需求已经接近饱和,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出现了逆转,而且有些地方表现得很明显,很多地方房价出现下跌。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这个产业和经济联系紧密,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对于经济下行有一定影响,但如果是因为房地产泡沫给经济带来的好转,一旦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影响更甚。房地产市场下滑是挤去泡沫的过程,虽然说有不利的影响,但整体经济形势也会因此更加稳健。依靠房地产投资换取高额暴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夜暴富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不值得鼓励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数据上看房价虽然下跌,但目前来看老百姓对房价的预期还是比较平稳的,这种平稳非常重要,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在这样的预期环境下,可以通过慢慢适度减少房地产供给,改变供求关系,通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使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到相对均衡的状态。这对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