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世纪大谎言?
2015-09-10肖虎
肖虎
“全球变暖”似乎早已成为业界共识,不过在最近十几年间,人们却突然发现科学家们关于气候变暖的许多预测并未发生,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一场世纪谎言?
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京沪雾霾锁城,让人们再度开始关注环境、气候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全球变暖”似乎早已成为业界共识,不过在最近十几年间,人们却突然发现科学家们关于气候变暖的许多预测并未发生,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一场世纪谎言?
争论:世界正在变暖还是变冷?
2010年7月28日,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发布了《2009年气候状况》报告,以用于记录2009年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事件,并将其置于历史序列当中以表达对异常气候事件的关注。
报告中,来自48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对37项气象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其中与地球温度最直接、也最密切相关的十项指标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评估,所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事实——世界正在变暖。
在过去30年里,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每十年都产生一个全球最高温度新纪录。上世纪80年代曾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十年,上世纪90年代,每一年的温度都高于前十年平均温度,而在进入新千年的十年里,气温还在持续变暖。2000年以来的十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报告指出,自1980年起,每个十年的气温都较上个十年平均上升0.2华氏度,如此地球温度50年来上升了1华氏度(0.56摄氏度)。乍看之下,每10年温度上升0.2华氏度似乎微不足道,但累积起来产生的影响却很惊人。
研究表明,世界各大海洋由于吸收了大气中积聚起来的多余热量,海水热含量也在不断上升中。事实上,过去半个世纪里,在地球变暖过程中,90%的热量都进入了海洋。海面以下6000英尺深处也可观测到海水在变暖的迹象,但大部分的热量积聚在近表面的海水层。
气温上升导致冰川和海冰融化,暴雨加剧,热浪袭击越来越频繁,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毫无疑问,温度的持续上升将威胁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沿海城市和基础设施、供水和农业等。
2011—2014年,全球气温仍然年年持续走高,并在2014年创下全球气温历史新高。除了中亚中部、北美中部和东南部、南美西南部等地气温偏低1至2摄氏度外,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荷兰年平均气温偏高1.4摄氏度,是近3个世纪以来的最高值。英、法、瑞士等地气温为近200年来最高。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以及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均创下新的高温纪录。
2015年8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称,由于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异常上升,2015年的厄尔尼诺可能与记录中最强的几次厄尔尼诺匹敌,并很可能引发65年来最严重的氣候变化。
气象专家称,今年太平洋东部水温比正常水温高2C。在过去65年里,水温如此异常的情况仅有3次,且均导致了厄尔尼诺现象,分别是1972-1973年,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
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可能在第二年达到史上最暖。1997到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导致1998年成为记录中气温最高的年份之一。专家表示,厄尔尼诺将在今年秋季达到峰值并持续至2016年春季。
实际上,早在1988年9月,时任英国首相、拥有化学学士学位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就成为呼吁对全球变暖采取紧急国际行动的第一位主要国家领导人,并促使联合国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IPCC)。
IPCC从1990年开始发布评估报告,预测到2100年地球每隔10年将升温0.2-0.5℃,也就是到2100年地球将升温2-5℃,并表示,如果2012年之前还不采取任何行动,那就为时已晚。
2009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表示,“一些模型预测,北极冰盖在接下来5-7年内有75%的可能性彻底无冰,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前融化、苏格兰人很快将无雪可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天气似乎跟所有“全球变暖”学说的科学家开了一个大玩笑——几乎所有的北半球国家都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迎来了2010年。
英国媒体称:“英国变成了严寒地狱。” 据瑞典气象部门公布的数据,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北美地区,一场暴风雪给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雪纪录。俄罗斯靠近北极地区的阿尔汉戈尔斯克州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3摄氏度。韩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雪,首都首尔地区积雪累计超过28厘米。韩国气象厅官员说,这次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中国也未能在寒潮之中幸免,北京和天津地区1月份的降雪量,均突破了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新疆及东北部分地区也遭受了60年一遇的暴雪袭击。
于是,极寒天气使得由俄罗斯科学家领衔的“冰河世纪”猜想再度抬头,“寒冷而非温暖才是人类生存的最大敌人”。
俄罗斯数学物理博士阿布萨马托夫认为,全球变冷而非变暖将是今后100年的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和辐射角度发生变化,其释放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在慢慢减少。全球气候将会在未来数年呈现出逐步降温的趋势,其最终的发展结果很可能是新一轮冰川期的到来。
根据阿布萨马托夫所在的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夫主天文台的观测数据,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温度将再次达到顶峰,这意味着间冰期已经接近尾声,地球即将进入下一个冰川期。“即使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也不会阻止全球气温走低这一趋势。地球变冷而非变暖才是人类的真正威胁。”阿布萨马托夫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俄罗斯科学家的支持。
预测:为什么老是测不准?
其实,自“全球变暖论”抛出之日起,这一既改变人类未来命运,又难以验证的惊人理论,就始终在争议与质疑声中前行。
1988年,在当时还是参议员的小艾伯特·戈尔的大力推动下,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异常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并组织20个国家多达1500名专家起草了一份宏篇科学报告。报告序篇的《给决策者摘要》中,第一次将“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主流理论提出,并随着后来《京都议定书》限制碳排放规定的出台进一步得到确认。
然而,关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支点却一直受到广泛的质疑。首先是数据的真实性。美国气象预报专家沃茨致力于调查原始温度数据采集点的质量问题。截至2009年底,他们已经实地调查了534个气象站。按照美国官方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气象站标准,他们发现已经调查的气象站中,有56%是严重不合格的(误差高于5摄氏度);87%的气象站是不合格的(误差高于1摄氏度)。而这些不合格的气象站的测量数据多数是偏向暖化一边的。
此外,美国最权威的飓风预报专家威廉·格雷也在国际气候变化研讨会演讲时公开表示,“全球变暖”有数据操控的嫌疑。 除了原始数据,得出“全球变暖”结论的电脑模型则收获了更多的怀疑之声。在IPCC的报告中,年轻的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曼绘制的新的温度分布图荣登首页的重要位置,这就是著名的“曲棍球棒”图表。因为从该图表上看,在过去1000年中,气温变化几乎是一条平线,随后在末端上升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这推翻了许多前人科学家关于“过去的全球气温比20世纪末高”的结论。
曼的“曲棍球棒”图表正是IPCC所希望获得的结果。但接着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曼和他的图表产生了怀疑:由资深统计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统计学委员会主席瓦格曼领头的3个统计学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曼的去中心方法在数学上根本是不正确的。如果不用这种运算法则,再度显示的图表与以往一样,可以看出中世纪比今天还要热。而曼对此的辩解竟然是:方法不正确没有关系,结论对就行了。
撒切尔夫人在其2003年的自传《治国方略》中已经不再相信这些气候变暖的灾难论调,她质疑气候变暖论背后的主流科学预测——海平面上升被夸大了吗?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力量真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诸如太阳活动这样的自然因素?她蔑视末日论者,并嘲笑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昂贵且对经济有害”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计划是徒劳的。
人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使撒切尔夫人从气候变暖支持者,变成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不过伴随撒切尔夫人态度转变的是,“气候变暖”几乎已经是科学界预测最多、同时“被打脸”也最多的一个研究领域。
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一步叫做《全球变暖“大骗局”》的纪录片,认为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并不见得是人类活动,而很可能是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
2013年,在连续四次预测失误后,IPCC在第5次评估报告中承认,“气候模型与实际观测的10-15年的短期趋势之间存在差异,1998-2012年实际观测到的气候变暖速率为0.05℃/每10年(小于2007年模型计算出的0.13℃/每10年的速率)。”也就是说,IPCC承认他们的预测模型是错误的。过去十几年来,全球已经基本上没有净升温。
“工业革命以来的变暖是属实,但是放到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这样的变暖很平常。汉朝时期比现在更暖。”中国的气象专家在调查整理了中国一千年主要气候特征变化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预测“冰川融化速率”上科学家们也再次失算。
2012年夏天,北极冰覆盖面积下降到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338.7万平方千米),于是耶鲁环境360迫不及待地在2012年报告称,“剑桥大学极地海洋物理小组组长皮特·瓦德汉姆,相信北极极其有可能在2020年前就陷入无冰状态,且很可能在2015年就无冰。”
但到了2015年夏天,美国政府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实际观测数据显示,北冰洋过去三年最低冰覆盖面积分别为505.5万平方千米(2013年)、502.8万平方千米(2014年)、441.3万平方千米(2015年)。而南极冰覆盖面积在达到南半球夏季1月最低点时,过去3年的数据竟然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高。
此外,让人忧心忡忡的5000万“气候难民”并未产生,那些被预测将会在2010年消失的岛国居然还在海平面以上……
然而,面对全球是否在变暖的疑惑,世界大部分主流媒体和主流科学家依然在捍卫气候变暖的观点。多位气象专家指出,不能片面地只因为部分地区出现严寒,便匆忙下结论否定全球变暖的整体趋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欧洲或北半球可能出现短时间严寒天气。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导致地区气候系统出现不平衡,进而引发极端天气事件。”
阴谋论:世界变暖是谎言?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窃取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获得了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黑客们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一事件在整个世界引起巨大争论,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
2002年,弗吉尼亚大学教授、IPCC委员帕克里克·J.麦克尔斯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修订21世纪的温度预测》,论文采用了许多独立数据源,并预测整个21世纪升温可能只会有1-3℃。
“气候门”事件曝光后,麦克尔斯从那些支持气候变暖的科学家所泄露的邮件中,发现他的这篇论文差点遭到毒手:有的气候变暖支持者要求发表论文的期刊删除该文;有的则试图迫害《气候研究》发表该文的编辑,企图让奥克兰大学解聘这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如果上述方式都失败了,他们还想直接让发表论文的期刊关门歇业。
如果说针对全球变暖论的学界讨论还只能扮演争议与质疑的角色,那么,“气候门”事件的曝光则更为这套理论添加了阴谋论的注脚。
不过,世界著名大气化学家,美国加州圣迭戈大学教授马里奥·莫利纳则坚决否认气候变暖是一个“骗局”,莫利纳认为,公众可能不完全懂得科学,但在倾听某一种观点时,要看说话人的背景和立场。
“在美国和欧洲,有一些非常强大的经济集团,它们绝大多数是工业集团,如石化企业,出于自己的利益,投入了大量资金资助一些经过周密计划的活动,来反对气候变暖的观点。而且它们故意质疑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并且抓住这些不确定性不放,从而否定气候变暖的观点。”
1974年,马里奥·莫利纳与保罗·科鲁参、舍伍德·罗兰德共同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形成机制,积极倡导停止氟利昂的生产和使用,因此获得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与莫利纳针锋相对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赛斯发起了“俄勒冈宣言”,声称: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温室气体造成地球的灾难式变暖。至今已有超过3万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签名,其中还包括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费里曼·戴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由英美科学家小圈子主导的全球变暖论,他们同样质疑这些科学家说话的背景和立场是否真的只为“拯救地球”这一高尚目的。
而阴谋论者则直指,“全球变暖论”催生的碳交易很有可能将改变未来世界的格局,它似乎更能让某些利益集团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规模可能会接近3万亿美元,远远超过石油市场。减排额成为投资界的热门商品。
“全球变暖”论到底是还未验证的科学论断,还是一场夹杂着科学外衣的巨大商业骗局?在这桩价值万亿美元的生意之中,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受益人?是地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