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七局首推“建筑工业化”
2015-09-10王勇
王勇
“以后,河南盖楼将像造汽车一样,先在工厂定制各种‘配件’,最后再‘搭积木’了。”10月13日,站在巩义市的河南首个建筑工业化生产车间,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下称“中建七局”)科技发展事业部总经理鲁万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未来,河南的“建筑工业化”将变为现实。
盖楼如同“搭积木”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和管理建筑,由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低品质的传统粗放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高品质、高效率的现代集约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
“就像‘互联网+,颠覆大家的思维一样,这是一场建筑业工业化的革命,落后、高污染的生产力注定被淘汰。”河南东方建设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长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建七局厂房内的一角,是装满混凝土的空中输送系统鱼雷罐,它在将混凝土翻倒进布料机,并由此向下面模台上安放好的整体钢筋骨架浇筑混凝土,然后进行低温预养护、磨光,再进入55摄氏度的理想温度状态养护舱,不到15分钟,代替一堵墙的预制板已浇筑完成;再进行8个小时的标准养护,就能达到70%的凝固强度,然后便可以运输至施工场地拼装房屋。
记者注意到,整个生产过程中,包括钢盘弯箍、打模设计画线等所有流程,都是通过电脑操控完成预制板(墙壁),堪称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
来自中建七局的材料显示,装配式建筑房屋的装配率达80%以上,在缩短50%工期、减少脚手架和模板使用量70%的同时,现场人工亦可减少70%,工作效率因此可提高3至4倍;最重要的是可减少建筑垃圾达90%,大大减少环境污染。
“PM10显然不是汽车尾气排出的,也不是电厂废气。”中建七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焦安亮告诉记者,空气中扬尘颗粒是罪魁祸首,把建设工地扬尘治理好,空气污染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以一栋8232㎡住宅楼为例,采用传统现浇方式将会产生129.5m3混凝土类建筑垃圾,产生木材类建筑垃圾45m3,而采用“装配式住宅”,只有9.3m3建筑垃圾。
鲁万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2015年郑州新开工住宅面积2572万平米计算,如果全部采用“装配式住宅”,一年可减少混凝土类建筑垃圾37.48万m3(换算成载重50吨的重型卡车来运输,这些垃圾运完需要18700多车次),减少木材类建筑垃圾14.15万m3(折合卡车运输10000多车次),还有节约标准煤128万吨。
业内人士指出,工程建设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都会对当地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如噪声污染、气味污染、灰尘污染以及全球化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此外,建筑活动产生的大量固体垃圾,如何处置、处置的程度对环境影响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郑州、合肥、福州三个基地投产
“2015年,中建七局将完成郑州、合肥、福州三个基地投产,形成300万平方米装配能力。”焦安亮告诉记者,至2020年,该公司的生产基地将形成年1500万平方米的施工总承包能力。
“想投资‘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很多,但都在观望,或者停留在想法上,大家都在看政府的扶持政策什么时间能出来。”郭长江表示,目前态势,是社会有需求,企业有创新,而政府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所以行业发展极为缓慢,“谁都不想当‘先烈’”。
郭长江透露,现在的“装配式住宅”,全国范围内尚无验收规范及定额标准,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及造价因此变得缺少依凭,自然成了掣肘行业发展的瓶颈。
中建七局的生产线上,布料机正向钢骨架浇筑混凝土。
以粗装修为标准,考虑到抹灰层取消和机械费增加的影响,装配式住宅每平方米总造价1814.03元,要比传统手工建造成本增加200元/㎡左右。其次,要把成批量的预制板运到工地现场施工,高昂的运输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测算,最合理的运输半径应该控制在200公里以内。再次,机械化程度高决定了造价较高,而购房者考虑到利益最大化,自然愿意“占便宜”。
业内人士认为,上述因素会影响市场认同,而产品卖不出去,就没法推动行业发展。值此背景,企业投入上亿资金买地、建厂房,发展“建筑工业化”,个中风险不可小觑。
“推动‘建筑工业化’,需要政府投入一定的真金白银给予扶持——比如财政支持、面积补贴、容积率计算方法政策倾斜,以及贷款贴息等等。”鲁万卿坦言,在优化政策扶持同时,还需強化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有关部门获悉,河南省高层对“建筑工业化”十分看好。2015年6月3日,河南省委副书记邓凯考察了巩义“建筑工业化”的实验厂房,并给予充分肯定;6月5日,河南省住建厅颁布了《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以住宅产业化为切入点,力争在2017年底前建设超过300万平方米的“拼装”保障房,希望借此示范,推动全省的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落地需要行政力量
“《指导意见》只是建议性质,有些‘软’,缺少‘干货’。”河南省规划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岳建中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坦言,没有实施细则,“建筑工业化”就难以落地,“缺乏政府强制推行的行政效力。”
尽管现实尚存差距,但对“建筑工业化”的利好,业内人士则“天下大同”。
“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能够带动科研设计、建筑业、建材业、房地产业、制造业,以及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多个关联产业、多种产品的技术创新,是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焦安亮坦言。
实际上,“建筑工业化”已经起步,上海、深圳等地早就开始了强制推广“建筑工业化”;而德国、日本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实现了建筑工业化;韩国和台湾地区稍晚,也在上世纪50年代起步。
据媒体披露,安徽省2015年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将落实“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20%的城镇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建筑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并创建5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三五年内,政府一定会强制执行。”郭长江说,“就像当年禁止在市区搅拌混凝土一样——为了保护环境,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或早或晚。”
(高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