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悲剧
2015-09-10
“11·13”对于巴黎而言,是个巨大的悲剧。平静而温馨的周末之夜,瞬间变成了血腥的屠杀,数百人倒在血泊中。法兰西大球场外的爆炸令人震撼,因为场内比赛的是法国与德国国家足球队,观众中有法国总统奥朗德。最血腥的是巴塔克兰剧院,凶手拿着AK-47步枪,射杀了100多名无辜的观众。这个13日、星期五的巴黎之夜,成为二战之后法国最恐怖的一天。
花都花容失色。
对于制造了悲剧的恐怖分子,毫无疑问,应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打击。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这将是一场战争。法国唯一的核航母“戴高乐”号,在惨剧发生后立即起航,奔赴相关海域。15日晚间,惨案发生不到48小时,12架法国战机对认定的凶手“伊斯兰国”极端组织进行了空袭。据法方透露,后续的打击行动将持续展开。
巴黎曾经是最祥和美好的城市之一。想到巴黎,能想到的就是浪漫、美食、红酒、鲜花,香风里的香榭丽舍大道和埃菲尔铁塔。最闲适的场景是在巴黎街角的小咖啡馆外面,一杯黑咖啡,一个可颂,一曲小野丽莎。
“11·13”之后,一切可能都会改变,就像“9·11”改变了美国一样。
有消息说,法国军队已经进入巴黎,参加城市护卫,法国各大城市也已提升警戒级别,埃菲尔铁塔将无限期关闭,迪斯尼等人流密集的娱乐场所也将暂时关闭。奥朗德宣布,法国将在全境实施反恐行动,并称法国之外,欧洲其他国家也都面临恐怖袭击的威胁。
有专家认为,选择在巴黎多个地方、并且是13日周五实施系列恐怖袭击,是精心策划准备的,目的就是在法国引起最大的破坏影响。恐怖分子针对性很强,宣称对袭击负责的“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矛头直指法国的对外政策。
法国的对外政策,一向以独立而有主见闻名。戴高乐时期,法国虽然被视为传统的西方主要国家,但它并不加入美国主导的北约,发展自己独立的核体系,在诸多政治观点上保持自己的判断,与美国保持适当的距离,在西方国家中冲破阻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它的外交风格很像戴高乐的形象:鹤立而引人瞩目,坚定又彬彬有礼。
近些年来,风格变了。法美关系越扯越近,外交政策可谓合体。美国的主张常常恰好是法国的主张,美国想到的也是法国想到的,美国还没想到的法国也会想到。打利比亚,大家都明白是美国的念想,最先出手的却是法国,“阵风”卷过,先于“战隼”去轰炸了卡扎菲。前几天举行的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上,嗓门最大的还是法国。
法国与美国亦步亦趋,有人分析,有个原因十分重要:法国老了,巴黎也老了。上了年纪,要想吸引人注意,就要使出些更大的力气。前些时候一位多年驻法国的外交官来讲课,他说欧洲和法国面临一个同样的严峻问题,就是在选票的力量下,社会福利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而欧洲的发展早已过了高歌猛进的年代,社会福利资金来源越来越窄,未来难以设想。欧元区去年的经济增长只有0.9%,最好的德国不过1.6%。希腊等国的危机,根本也在于此。在西方的选票民主下,政治家看到了这个问题,但都不愿去主动解决这个问题。这也使得有些国家越来越多地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而更多地通过国际上的作为来树立地位,进而来产生国内影响。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多年没去法国,两个月前去巴黎,抽出时间还是特地去了香榭丽舍大街。早些年在法国时,最震撼的是香榭丽舍的梧桐树,第一眼看到时,惊异于怎么有这样高大挺拔、修剪齐整的梧桐树,个个都是国内梧桐两倍以上的身姿,树冠修成女王卫队士兵高帽形状,树叶茂密而生机勃勃。这次看了同样感到惊讶,是因为看到的与上次截然不同,虽然还是绿树,但树冠已是稀稀拉拉,高帽式的齐整修剪已难觅踪影,那种高大齐整的美感,似已随风而去。
发展的困境,通过国际上“急先锋”的形象,确实能补上不少,但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当“宪兵”,虽然很累,毕竟有强大国力军力支撑,但也难以为继,常常要盟国共担责任。法国于美国,无论军力还是国力,差得很大,力不从心就更显然了。而且对于“伊斯兰国”这样的极端组织,它很容易寻找敌人,法国、巴黎就成了目标。
恐怖主义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敌人,打击恐怖主义需要共同的合作,也要有统一标准,法国在这方面是有改善余地的。期待法国成功,巴黎没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