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015-09-10梁璇
梁璇
在现在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如,教育目标与实际行为的矛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等,这些矛盾说到底是学生品德与生活实际脱节或相背离的矛盾,它体现在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这就需要我们就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研讨、课例研究、总结反思等手段,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
报告解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包括三层意义:(1)教学
情感的生活化,即教学情感要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出发,与学生的情感更加贴切。(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3)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本课教学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巧妙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灵活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任务完成得扎实有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生活的价值,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效配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学生喜欢的、有兴趣的和他们所关注的,都可以为我所用。
在课的准备过程中,历经几个反复,最大的特点就是源于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重点在激发学生情感上做文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以生活中的场景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次磨课,因为基本上是按课本的内容讲下来的,所以效果很不理想,虽然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比较透,但思想缺少冲击,缺乏感情共鸣,于是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我对教案做了改进,补充了我国及世界粮食现状,食堂里浪费粮食的图片,确实引起学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课的最后,又设计了“爱惜粮食记心间”这一环节,使爱惜粮食由激情转化为动力,有力地指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更加注意节约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品德与社会课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扎实,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解决了品德教学空洞说教的问题,将一个鲜活的、充满个性的活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品德与社会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大道。
编辑 韩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