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良知:德国对于7?20事件的认识与反思
2015-09-10夏小博
夏小博
7·20事件是一起发生于1944年7月20日,针对纳粹德国执政当局的内部军事反抗行动。事件参与者试图通过刺杀希特勒,从而推翻纳粹政权,终止其对于德国的暴力独裁统治。与先前所发生的类似反抗行动所不同的是,此次事件是由德国国防军中高级军官策划实施,且是影响最大、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行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未对战争进程造成重大影响,但却体现出了纳粹德国内部对于独裁统治存在的反抗。在事件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德国各阶层因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事件本身涉及密谋和暗杀等内容,对此多抱有否定和回避态度。然而随着战后德国重建和发展的需要,对7·20事件的定位与认识有了逐步转变和发展。官方和民间大规模的纪念活动逐渐兴起,对于事件道德层面的解读渐成主流,当中所反映出的良知与责任感得到广泛认同。这种认识转变促进了战后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和解及合作,为德国重新融入欧洲和参与国际事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后德国对于纳粹统治时期历史真相的承认与罪行的反思,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赏。国内学界在相关领域也有较多的研究,从德国政府的态度到历史课程设置均有涉及,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德国反思的动因以及对大屠杀与集中营的记叙,至于反映纳粹军队内部军事抵抗的7·20事件的文章数量则非常稀少,对纳粹德国内部的抵抗运动的反思也鲜有提及,如《德国政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反思》 一文中只将其作为一个侧面来阐述;《纳粹德国时期的国内军事抵抗运动》 一文中则是着重讲述德国内部军事抵抗运动的事件本身,对于之后德国社会各界的认识与评价未做更深入的探讨。
另外,国内研究纳粹德国的相关专著中所涉及到的7·20事件多以概述事件经过为主且篇幅有限,多是失败原因的分析探讨,或仅作为描述纳粹德国灭亡前夕的背景性事件一带而过。记述7·20事件较为详尽的书籍也均由国外著作翻译而来,《刺杀希特勒》 以及《秘密德国:刺杀希特勒》 为其中两本资料详尽的著作,然而在书籍出版的信息部分可以看到,这两本有着丰富史料的历史类书籍均是被分类在“长篇小说”当中。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对于该事件的认识有着一定局限性,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事件本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现代德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作为德国战后对纳粹时期反思的组成部分。
7·20事件经过
1918年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垮台,德国社会陷入空前混乱,随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更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负担。1932年至1933年的岁末年初,德国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连同其家庭算在一起,饥寒交迫的人数达到约2500万人,犯罪率直线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对德国民众提出了让国家复兴,改善德国国际地位的许诺,并在外交上废除不平等的《凡尔赛条约》,内政上消灭党派纷争和降低失业率。这些政策获得了德国民众的广泛支持。从1933年起,纳粹党逐步掌握了政权,希特勒在德国树立起绝对的权威。
然而并不是全部德国人都赞同他的集权统治,德国共产党主席恩斯特·台尔曼在1932年德国总统大选时就曾表示“投票给希特勒就等于投票给战争”。但是反对的声音在当时的德国社会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少重视,到1935年,绝大多数的德国人对希特勒都表示由衷地支持。这主要归功于其所推行的重整军备的侵略性政策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复苏。随着德国国际声望的逐步恢复,禁锢其军事力量的“凡尔赛牢笼”被打破,这架本已生锈的战争机器又再度开始运转,成为了满足希特勒领土野心的工具。
自1938年德国以合并方式占领奥地利起,至1939年初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止,德国领土在恢复旧有边界的基础上轻易地得到了扩张。但这没能满足纳粹统治者的野心,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德国军队席卷欧洲大陆,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军事胜利。但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战争局势发生逆转,德军在各个战场上均遭到了重大挫折,其中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影响最为深远。从那时起,出于对希特勒军事指挥的不满,加之此前对于纳粹统治的质疑,军队中的部分反对希特勒独裁统治的有识之士决定采取实际行动来挽救德国。
德国国内的反纳粹军事抵抗的开端可追溯到战争爆发前,在那时德国国防军中就存在着反对希特勒的声音。1934年,以汉斯·奥斯特为代表的第一批抵抗军官正式投身于反纳粹活动 ,一些国防军的军官试图推翻纳粹政权来阻止具有威胁性的战争。军方领导层虽然头脑清晰但软弱无能,多采取沉默态度来回应纳粹的统治政策。多数军队将领对事情真相知之甚少,少数知情者也多将反抗之心藏在脑子里或写进文件备忘录草稿,并不提出警告或进行反抗。随着国防军内部的反抗力量地盘日渐缩小,仅有的那些试图反抗的军人也在如何推翻纳粹政权的方式上存在较大分歧,其中一部分人主张以“依法律程序逮捕并公开审判”的方式,另一部分则是认为要“通过暴力手段从肉体上消灭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高层” ,但是这两种构想长期以来都未能付诸实施。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德国军队长久以来所形成的政治性格”和“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所采取的欺骗性策略” 这两方面造成。
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军事传统的机构在德国国防军中占有特殊地位,且当中多是一些受过正统军事教育,有着严谨逻辑思维的军官们,他们对于希特勒所采取的冒险政策的反感相比其他的军队部门来讲更甚。在7·20事件中,出自陆军总参谋部的参与者扮演了关键性角色。路德维希·贝克大将作为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首脑,也是7·20事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出生于黑森州的一个铸铁厂厂长之家,是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历史上少有的出身平民家庭的总参谋长。国防军中的同僚们认为,“贝克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战略理论家,是一位活着的‘施利芬 ”。他很早就认识到战争会给德国带来灾难,并在文件中写道:“发动对波兰的入侵战争就意味着德国彻底的毁灭” 。他也试图对纳粹政权做出反抗行动,于1938年用递交辞呈申请退役的方式表达对于希特勒扩张政策的反对。二战爆发后,贝克就在军队中寻求反抗的支持力量并协调各方,自从1939年冬天开始,他就成为了反抗力量实际的中心 ,是整个总参谋部甚至整个德军内部反对纳粹政权的精神领袖,并被预定为推翻纳粹政权后的新德国元首。
1942年12月德国军队在苏联遭到了灾难性失败。苏联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发动的反击切断了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后路。由于希特勒禁止部队后撤,24万名德军士兵战死或被俘。这一消息震撼了德国上下,尤其引起了军官们的愤怒,这当中使苏联前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的首席作战参谋亨宁·冯·特雷斯科上校,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希特勒反对者。他出身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其先祖曾在腓特烈大帝麾下担任高级将领。
早在1941年特雷斯科就因党卫队在苏联屠杀犹太人而对希特勒所奉行的政策产生了强烈不满。在当时苏联前线官方军事日记的一篇附文中对此事有着这样的记述:“在最近军官们的所有较长的谈话中,我都被问道枪杀犹太人的事情。我有这样的印象,在军官团里遭到普遍拒绝。枪杀被视为对德国军队荣誉的伤害,特别是德意志军官团” 。所以当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更进一步引发了军官们大范围的愤怒后,特雷斯科开始尝试用暴力手段铲除希特勒。1943年3月他曾尝试以炸弹伪装后放入希特勒专机的方法来除掉希特勒,但由于引信故障,导致这次精心策划的行动以失败告终。在随后的时间里,作为对纳粹政权坚决的批判者,特雷斯科继续不断地寻求铲除纳粹政党高层的机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