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经济学视域下的林下经济研究

2015-09-10钱宇航

绿色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物种

钱宇航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承德068450)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改造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随着能源开采业与制造业的规模化发展及矿物资源、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如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能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对此,将林下经济置于生态经济学的视域下加以重新审视已是当务之急。

2 生态经济学概述

生态经济学最早作为一门学科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生态经济学也称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由生态学和经济学两门学科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其遵循社会发展的经济规律,主张站在自然与社会双重角度观察研究客观世界,其本质上还属于经济学范畴。通过生态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围绕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相关内容,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平衡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有着根本的差异,二者在分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立场不同。传统经济学将宏观经济看作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仅仅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生态经济学观点则认为宏观经济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所在。

3 生态经济学与林下经济

3.1 何谓林下经济

当前我国不同地域林地情况各异,林下经济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人们对林下经济的理解也多种多样,对林下经济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较为普遍的定义是:林下经济区别于传统的林业生产,是一种参与式林业与农业经营模式,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当前,林下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在巩固退耕还林及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保护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区经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

3.2 生态学视域下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3.2.1 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不断地发展、调节,在功能与结构上实现相对稳定与平衡。在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向着总类多样、结构复杂、功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直至生态系统达到最成熟和稳定的状态,林下经济正是迎合了生态系统的这种属性。

3.2.2 可提高林地利用率,实现良性循环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不同物种通过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的科学配置,极大地提高了林地利用率,也提高了林下经济系统中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转化效率。

3.2.3 实现了理性回归大自然

和谐的生态系统是非常高效的,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充分地利用与转化,不会产生废弃物,也没有污染,一切都由自然界净化吸收。林下经济正是借鉴了自然界这种高效、和谐的模式,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复合林下经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宏远目标,同时为人类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资源,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收益,实现了人类的理性回归。

4 发展林下经济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

4.1 市场经济原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会结合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关系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以完成自我组织之目的。通常来讲,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在其自身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发展林下经济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供求关系及市场特点,选择供求缺口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作为重点来发展,并形成规模化经营,另外,依据循环经济原理选择可以产生闭合效应的其他动植物品种作为补充。并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动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以获取更多的林下经济效益。

4.2 生态容量原理

生态容量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或者生态系统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消耗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该原理指出自然环境或者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洁净能力,同时也反映了生态系统可容纳的生物种类、数量及容纳程度等,一旦系统内排放的污染超出系统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要想发展林下经济,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动植物品种,尽量选择可以自然融入林下生态系统、无需人为干预的品种,以降低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风险。其次要通过反复的摸索实验、探索出最佳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单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盲目发展。从生态容量原理得出,只有在自然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度进行经济开发,才能保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因此,确定特定环境中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与发展程度非常关键,这也是当前制约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3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生物完成其正常生命周期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一个物种或者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从生态位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特性、物种生存空间的特性,还能体现出生物在物种群落中的机能作用与地位,尤其是该物种与其他物种间存在的相互营养关系。因此在设计或者经营林下经济时,要谨慎选择物种,要考虑到每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是特定的、无可替代的,且其在维系该系统的能量、信息循环以及生态平衡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在选择林下经济物种时,则要避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而造成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上,要合理配置物种种类,保证各生态位之间不会产生冲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系统的动态平衡功能。在空间结构上要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植被结构,如上层选择乔木层,中间灌木层,下面是草本植物与动物,地下则为微生物,通过这种复合结构,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此外,在时间结构上,要根据不同物种的生长周期,科学选择植被品种,合理安排不同物种的种植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下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

4.4 循环经济原理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其要求人们在开展社会经济活动时遵循大自然的生态学规律,将自生、共生、竞争经济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高效资源代谢过程的网络型复合生态经济。传统经济模式是投入—产出的单向过程,要想创造更多的财富,便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但将产生更多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严重;循环经济则提倡以最小的投入与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促进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

所以,在选择林下经济模式时,要对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壤水文、主要动植物种类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选择最佳动植物物种并科学合理地进行种植、养殖;杜绝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种养不符合生态系统属性的物种,以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要依据循环经济原理进行科学的物种搭配,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物种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5 结语

林下经济是一种生态复合经济系统,其投入少、收效快、操作简单,是未来林业发展的新模式。林下经济可有效缩短林业经济周期、提高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增加林区农民收入、维护生态平衡等意义重大。而当下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原理、生态容量原理、生态位原理、循环经济原理等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生态环境及林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1]陈东升,于小飞.基于生态经济学的林下经济研究[J].林业产业,2011(3).

[2]贾永立,陈智勇.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J].农民致富之友,2015(4).

[3]逄再强.发展林下经济促进绿色循环[J].农民致富之友,2014(15).

猜你喜欢

经济学原理物种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简明经济学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