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巴菲特
2015-09-10黄烨
黄烨
“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谁在裸泳。”这句话将成为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哈撒韦未来最好的注解。
对于绝大多数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生活习惯。“一般情况下,我每天会喝5罐12盎司(340克装)的可口可乐。白天喝3罐,晚上喝两罐。”日前,《纽约每日新闻》对外披露了84岁的“股神”、“奥马哈先知”沃伦·巴菲特早就在欧美媒体间“传唱”的“特色饮食”:高糖和高盐食品。除了可乐,巴菲特还很喜欢薯片、雪糕和汉堡,“有时,会吃一份巧克力碎屑冰淇淋来代替早餐”。
美国媒体透露的另一个怪癖是:巴菲特在公司“喝一般可乐”,在家则“享受樱桃可乐”。
如此推崇可口可乐,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精神抖擞”,但同样不能遗忘的是,正是1988年对可口可乐股票5.93亿美元的投资,让巴菲特赚得盆满钵满,更因此夯实了“股神”这个称号,以至于他在全球股价最高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1991年年报中不吝赞美:“3年前,当我们大笔买入可口可乐股票时,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净资产大约是34亿美元,而现在,光是我们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就超过这个数字。”
也许,这才是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如此迷恋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股神”仍坚定地持有可口可乐这家消费类公司的股票。3月3日,福布斯中文网称,沃伦·巴菲特在一年一度的“例行项目”——《2015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公开信》(下称“公开信”)中,又一次在投资方面强调了他的“Big Four”(业界称“四大股票”)——与美国运通、IBM和富国銀行一样,可口可乐公司赫然在列。巴菲特对此解释:“持有一家出色公司的少量股份要比持有表现平平的公司的全部股份更好。”
与可口可乐等公司的“感情”只是巴菲特漫漫投资“长河”中的一部分。事实上,今年,对于巴菲特来说,有远比投资可口可乐更骄傲的事,那就是他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有50个年头。细心的观察者也早就发现,公开信是巴菲特的“第50封信”,且相比以往发给股东1.4万余字的公开信,最新的公开信有两万余字。
道琼斯旗下新闻网站Market Watch高级市场撰稿人William Watts认为,84岁高寿的巴菲特“有很强的反思心态”。他认为,今年这封信的主要看点是“此前犯的错、巴菲特的继承人、怎样使用伯克希尔截至去年9月累计624亿美元的资金、是否考虑缩小伯克希尔的管理规模”。
但之前,还是可以先来看一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惊人业绩:公司2014年收益净值为183亿美元,公司A类和B类股票的每股账面价值增长了8.3%。公开信在一开头就介绍了一段很辉煌的历史:过去50年里(即从现有管理层接管公司以来),公司股票的每股账面价值从19美元增长至14.6186万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4%。
换一个更直观的数据:自1965年成立以来,伯克希尔·哈撒韦给予股东的总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693000%”。这个成绩无论怎么比较,都是“无可比拟”的。
然而,市场总是苛刻的。对于一个总规模达到517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有声音认为,其财务披露“越来越不透明”。对冲基金经理Douglas Kass就对外媒说,巴菲特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整个金融行业透明度的标杆,“但银行系统在过去一个商业周期中已经因为衍生品泛滥和各种内幕秘密而濒临崩溃”。
或许,如外媒所言,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是:“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你才能发现谁在裸泳。”这句话将成为他和伯克希尔·哈撒韦未来最好的注解。“只有当巴菲特正式退休或者的确有一些坏消息浮出水面之后,才能知道他们会否走下神坛。”外媒称。
“最大的错误”
62年前,巴菲特22岁,那年的他,可能还不知道美国纺织行业的一场合并案——1955年,伯克希尔棉花纺织公司和哈撒韦公司合并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鼎盛时期,合并后的新公司有多达5800名员工,年平均销售额超过6000万美元,一度是美国新英格兰州最大的棉花和人造纤维纺织品的生产厂家。
53年前的196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还远不是如今拥有股票、债券、保险和诸多实业公司的“多元化投资集团”,仍只是一家专注纺织行业的公司,效益日趋下滑。就在这一年,巴菲特第一次与伯克希尔·哈撒韦扯上关系。当时,32岁的他认为,这家“烟蒂公司”(实际价值高于市场估价的上市公司)大有可为,便以7美元/股的价格,开始为巴菲特合伙公司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
这只是一个开端。《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下称“《故事》”)介绍,“几年后,时任伯克希尔公司总裁的西伯里·斯坦顿向巴菲特许诺,他将剩余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的投标价格定为11.5美元/股。但3个星期后,股票的投标价格只有11.125美元/股”。
“这一次巴菲特式的‘握手加信任’买卖没有做成。对西伯里·斯坦顿的不遵守诺言,巴菲特感到气恼。为此,巴菲特开始从斯坦顿的妹夫、时任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的马尔科姆·蔡斯手里,把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全部买进。”《故事》介绍,“显然,蔡斯也对斯坦顿的行为感到生气,把他手上大量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也卖给了巴菲特。”
就这样,1965年,巴菲特所拥有的股份就让他获取了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足够的控制权。尽管此前1年,该公司“几乎只剩下一堆瓦砾——两个工厂和大约22万美元的资本净值”。
这之后50年的事情,业界都耳熟能详。说得简单一些,50年前,这家公司的股价只有7美元,但现在,截至今年3月5日,股价达到了218752美元/股。这中间的投资回报不用仔细计算都能明白。
然而,在公开信里,巴菲特在回顾过去50年的成绩时却说,1965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是他所作的“最坏投资”,且公司挣扎20多年“最终关闭”。
据悉,后来成为多元化公司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的纺织业,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于整个工商业衰退中一直亏损经营。
“这是一招错棋。”巴菲特在公开信中坦诚。
巴菲特还坦言,自己最大的错误“出现在两年后”。据外媒报道,1967年初,巴菲特收购了一项业务,后者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保险和投资业务的雏形,并最终让这家公司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商业帝国。巴菲特把这项业务并入了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就是目前依然由他掌管的上市公司。
“自己仍经营着投资合伙对冲基金,如果通过这支基金收购此项业务,50年来自己创造的投资收益就会统统进入我和投资者的囊中。”巴菲特说,现在,却要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流通股股东分享这些收益。
对此,有评论称,人们很难将其看作是一个错误,也很难相信巴菲特真的对此感到后悔。“如果这位投资界传奇当时去做了对冲基金经理,那他现在会是什么样?这个世界又会是什么样?这很难想象”。
盈利创新高
公开信中,巴菲特承认的错误不止两个。对于2012年对乐购的投资,巴菲特称,“作为一名时时留意的投资者,我很羞愧地向大家承认,我本应早点出售乐购股票。由于拖拉,我在这项投资上犯了一个大错误。”去年,乐购被曝出了“重大会计丑闻”,这让市场中的投资者始料未及。
但不管如何,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盈利再创历史新高是不争的事实。2月2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2014年,公司实现盈利199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2%,创历史新高。
巴菲特在公开信中这样解释2014年取得的成绩:公司的“五架马车”——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规模最大的5家非保险类公司在2014年取得了创纪录的124亿美元税前净利润,较2013年增加了16亿美元。这“五驾马车”分别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伯灵顿北方圣塔菲铁路运输公司(BNSF)、IMC公司、路博润公司及玛蒙集团。
“如果美国经济在2015年继续改善,预期‘五架马车’贡献的利润也将持续增长。增加值可能达到10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补强收购’有些已经完成,有些还在进行当中。”巴菲特称。
但巴菲特坦言,过去一年,也有坏消息传来——同样来自“五驾马车”,但与盈利无关。他称,这一年,伯灵顿北方圣塔菲公司“让很多客户感到失望”,“这些托运人依赖于我们,服务出现问题可能会给他们的生意造成严重伤害”。在年度报告中,他用斜体字写道:“须‘不惜一切代价’恢复一流服务。”
走下神坛?
对于总体成绩,投资者一直在叫好,但市场永远是苛责的。
华尔街见闻日前认为,“股神”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整个投资界可谓无人不知,但对于伯克希尔如何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保持强劲的业绩增长,却是华尔街一大谜团,“随着巴菲特退休的日期越来越接近,伯克希尔的‘免检’标签可能面临挑战”。
华尔街见闻称,一个总规模达到5170亿美元的金融巨头,最近几年的财务披露却越来越不透明。行业分析师、保險行业专家和企业治理行家都对其透明度提出了质疑。
追踪投资银行的行业分析师Meyer Shields称,“对于伯克希尔,我们知之甚少。评估公司的盈利质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华尔街见闻引述去年11月全球监督性组织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公布的“企业透明度报告”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得分仅有35分,总分为100分,“这一表现几乎排名垫底”。
对冲基金经理Douglas Kass更对外称,巴菲特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整个金融行业透明度的标杆。但银行系统在过去一个商业周期中已因为衍生品泛滥和各种内幕秘密而濒临崩溃。
华尔街见闻还称,对于一些企业,如伯灵顿北方圣塔菲铁路运输公司,伯克希尔公布了财务细节,“另外一些公司,尤其是核心业务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却宁愿算糊涂账”。
“由于传统会计准则的限制,统一的财务报告会让我们的业绩被低估。我们的投资理念中,宁可选择那些实际价值超过报表显示的公司。”对此,巴菲特解释。
有分析称,就此判定巴菲特走下神坛言之过早。毕竟,在长远规划中,巴菲特早已有所筹谋,且在他麾下,有多位天生的股票交易员,这将补强巴菲特的实力。但不可否认,市场永远存在风险,就连巴菲特都坦诚多次投资失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绝对完美的巴菲特是不存在的。
也有人调侃,巴菲特遭遇争议“很正常”,因为早已成为“教父”的他,已是市场熟得不能再熟的面孔,伯克希尔·哈撒韦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
事实上,84岁的老爷子本就一直在找自己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接班人。在最新的公开信中,巴菲特亦有所提及。但种种迹象看,接班人是谁还存在不确定性。
(于飞荐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