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每一幅作品都是滚烫的呐喊
2015-09-09马军
马军
历史,总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
70年前的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这标志着8年抗战结束。次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1天,悬旗3天。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自1946年起,9月3日正式成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70年后的今天,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3月专门印发了《关于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及其他有关活动的通知》,提出纪念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并对纪念活动作出总体安排。
在各种纪念活动中,著名画家吴泽浩先生推出的“铁铸抗战——吴泽浩书画展”格外耀眼,吴泽浩先生用中国传统水墨的形式,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惨烈年代,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痛定思痛、秣马前行。
8月28日,由山东人大书画院、山东新闻书画院联合主办的“铁铸抗战——吴泽浩书画展”在山东新闻美术馆开幕,展出了吴泽浩先生精心创作的70余幅抗战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全景式再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
这70余幅作品共分为四大系列:“抗战时序”系列、“英烈人物”系列、“全民支援”系列和“名人诗文”系列,把当年的东北、长城、黄河、江南、江北、岭南、武汉、长沙的战场和现今的纪念设施,按时间顺序排列画出;将战争中牺牲的英雄烈士和革命领袖的面貌,用写实的手法塑造出来;把我国大好河山的真实风貌和人民大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克服困难、不惧敌人的乐观奋进精神展示给观众,同时搜集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主人士在战争中壮怀激烈、诗意昂扬所吟诵的诗章抄写出来。在这些作品里,有刻画抗日英雄张自忠将军的勇敢与冷静,有描写抗联英雄杨靖宇的无畏与不屈,有表现南京大屠杀后的凄凉与悲哀,有反映全民抗战的团结与愤慨,也有强调汪精卫的“有眼无珠”,有讴歌团结抗战的“美国飞虎队”,有预示抗战胜利的“延安黎明马蹄疾”……这些画作体现着吴泽浩先生思古衔今的人生感悟和高妙的艺术造诣,他以60多年的绘画经验,用大型组画式的手法把壮阔的战争场面、生动的英雄形象、根据地真实的环境,以独特视角生动地呈现给公众。这是一种精神表达的形式语言,使画面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听觉交响,产生出回荡在历史时空中的最强音,在精神层面上逐渐接近了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誓死捍卫民族尊严!
历史的沉浮和积淀,在吴泽浩的笔下有它的厚重,也有它的细腻。每一幅作品都是对当年的唤醒,都是血淋淋的记忆,都是与历史的一次心灵对话。细节和整体,在吴泽浩先生的笔下,相互激荡交融。细致入微的精彩表现,配合整体的灰暗基调,如同一首雄浑低沉的交响曲。入眼这一幅幅画作,难忘的不仅是抗战将士们英勇的身影,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将士们的身躯终会卷入洪流,所有的历史终会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在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心里将永远铭记这个古老的民族所做出的最伟大的最悲壮的抗争。
事实上,吴泽浩先生自去年完成“甲午海祭”国画创作系列后,就着手准备今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铁铸抗战——吴泽浩书画”系列创作。出于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吴泽浩先生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搜集资料、查阅图片、分析历史、梳理思路……为了创作的严谨,他还不顾年事已高,相继赴聊城、临沂等多地实地考察、了解环境、体验生活、现场写生。当这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又从绘画技法的运用、人物塑造的处理、整体效果的把握等方面不厌其烦地一再推敲,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沉思,精心创作出这70余幅中国画作品。
“甲午海祭”和“铁铸抗战”两大系列作品,被吴泽浩先生视为姊妹篇,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标志性创作。吴泽浩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人自古以来是讲灵魂、讲道德、讲作为的。我60多年前学画入门,就是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自己艺术人生的指南,此后不断求知和历练,把所学所感付诸笔墨。”于是,他相继创作了《长征组画》《台湾同胞爱国怀乡诗意画》《齐鲁圣贤人物画》《粤风鲁韵创作》《抗震救灾组画》《武训生平》及《甲午海祭》《铁铸抗战》等。
只有懂得历史,牢记时代给祖国带来的重重创伤,铭记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大义,才能更好把握现在,创造未来。所幸,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吴泽浩先生用大型历史题材系列国画“铁铸抗战”点燃了凛冽寒风中高擎的火炬,虽悲默无言,所到之处却光明丛生。事实上,这也是一位画家的赤子情怀和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更是对每一位爱国志士最好的祭奠和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期盼。
吴泽浩,号铁塔轩主,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务顾问,国家民族画院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山东省人大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济南市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济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主席。1943年7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教授。1968年到山东省从事美术辅导、创作、领导工作。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区举办个展和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