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胜利日大阅兵:70年前的战争往事

2015-09-09荆棘

齐鲁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红场火箭炮阅兵式

荆棘

“我们不怕死亡,只是怕被遗忘。”斯皮尔伯格曾引用其父亲的话形容二战老兵的心境。70年前,二战战火刚息,战胜国纷纷举行阅兵,纪念来之不易的胜利。70年前的阅兵是怎样宣告了一个新世界秩序的诞生?一张张面孔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争往事?

迪耶普城的悲壮:葬于异乡的加拿大士兵

二战后期,最早进行胜利阅兵的是加拿大。

1944年末,盟军解放了法国北部港口城市迪耶普,加拿大步兵第2师以整齐的队列方阵进入了这座曾经给加拿大人留下过惨痛回忆的城市。

两年前,盟军曾发起过一场解放迪耶普的登陆战。以加拿大步兵第2师为先锋队的登陆部队,在1942年8月19日突袭被纳粹占领的迪耶普。然而,登陆战惨败。参与登陆战役的4963名加拿大军队官兵阵亡907人、被俘1946人,折损率将近70%。

对于这一切,蒙巴顿上将后来评价说:“在迪耶普奇袭中每伤亡1名士兵,在诺曼底登陆中就能少伤亡10名士兵,迪耶普奇袭就是诺曼底登陆的前奏。”

为了告慰在迪耶普登陆中阵亡的英灵,加拿大步兵第2师选择在这里举行胜利阅兵。阅兵当天,无数迪耶普市民涌上街道、爬上房顶欢迎加拿大军队。加拿大在二战中总共向欧洲和亚洲战场派出了110万军队,参战人数达到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45300名加拿大官兵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1945年5月,随着苏军在柏林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纳粹德国陷入最后的崩溃,以苏联为首,各国开始在柏林举办多次阅兵仪式,在一片废墟中庆祝胜利。9月17日,柏林举行四大盟国联合阅兵式。艾森豪威尔和蒙哥马利原本应该作为美英军方最高统帅参与阅兵,却在最后一刻拒绝出席,致使苏联也将之称作“被遗忘的阅兵式”。盟军在此次阅兵式上所体现出来的貌合神离,被认为是冷战悄然展开的标志之一。

为庆祝远东战场取得的胜利,苏军于1945年9月16日还在原先被日本关东军盘踞的中国城市哈尔滨举行阅兵。

红场大阅兵:永远的“喀秋莎”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伴随着《喀秋莎》的歌声开赴第聂伯河前线,在第聂伯河阻击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战役中,几乎全军阵亡。他们的事迹伴随着《喀秋莎》的歌声在苏联全境流传开来。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1945年4月16日,又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开始了对柏林的进攻。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

喀秋莎火箭炮,在卫国战争中屡建奇功。最初,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严格保密,红军战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炮身上的字母“K”,把它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喀秋莎”在卫国战争中对苏联人民有着特殊的意义。

6月24日,苏联举行了著名的红场大阅兵。那天莫斯科是雨天,有人提议阅兵式延期,但斯大林没有同意。红场阅兵的一个高潮,便是喀秋莎火箭炮通过红场之时。

参加阅兵的都是苏联红军中的功勋战士。阅兵前,朱可夫将军骑着白马检阅了阅兵方阵。朱可夫将军骑马阅兵的形象,在199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被铸成雕像,矗立于红场北侧。

在阅兵最后阶段,200名苏军老兵倒持卫国战争中缴获的200面纳粹军旗走过检阅台,最后把这些旗帜抛弃在列宁墓脚下。据称,这是模仿当年俄军将拿破仑军旗抛在沙皇面前的场景,这一幕也成为红场大阅兵的经典瞬间。

胜利与冷战:窗台上的战争风景线

日本最终投降后,总算松了一口气的美国也同样用盛大的阅兵式庆祝胜利。

1945年10月27日,美军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举行了号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海上检阅,连“密苏里”号战舰也为此专程赶回国内,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亲临阅兵现场,并登上驱逐舰向海军官兵致意。

不过这个还只是“开胃菜”。1946年1月12日,美国在纽约举行大规模陆上胜利阅兵。与先前柏林盟军联合阅兵不同,美国为这次阅兵投入的资源十分可观,仅参与的官兵人数就达到1.3万。第82空降师在柏林阅兵中只出动一小部分,而纽约阅兵时几乎倾巢而出。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第82空降师持续作战33天,人员从11770人减到5492人。凯旋回国的第82空降师,受到了热烈欢迎。热情的纽约市民爬上楼顶、窗台,集体“围观”战斗英雄。

5个月后,英国也在首都伦敦举行了二战胜利阅兵。这一次阅兵的冷战味道更浓——比利时、中国(蒋介石政府)、法国、希腊、荷兰、卢森堡以及美国等盟友全部到齐,紧接着美军方队后面的第二方队就是中国(蒋介石政府)海军代表队,而苏联及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统统缺席。

在主席台上检阅的,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王后伊丽莎白。这位口吃的国王在1939年发表了著名的“与民同在”的演讲。参加检阅的,还有在战时高呼着“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放弃”的铁血首相丘吉尔。

阅兵式结束后,人群涌向泰晤士河两岸和威斯敏斯特桥,观看国王乔治六世一家在泰晤士河巡游。最后,伦敦市中心燃起了焰火,狂欢的一天这才结束。

猜你喜欢

红场火箭炮阅兵式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远程火箭炮定向器发射仿真研究
俄罗斯红场阅兵
俄罗斯红场阅兵
“苏联红军”来了
一场关于Couple们的时髦阅兵式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