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者拍鸟攻略
2015-09-09周权
周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爱好者大量增多,单反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其中不乏一批爱鸟之人为了拍摄到美丽的鸟儿,走南闯北,顶着烈日埋伏潜行,只为得到一张完美的“鸟类写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拍到满意的“鸟片”?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捕捉到好的效果?
国内外常见的鸟类拍摄方式
多年前,随着单反相机数码化的变革,鸟类拍摄在国外流行起来,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各类观鸟的摄影组织,也开发出一系列鸟类摄影的拍摄方法。如匈牙利的著名鸟类摄影师本彩·马泰的制造水池拍摄方案、双面镜隐身拍摄方法;日本鸟类摄影师的一系列诱拍法,主要用于拍摄鸟类喂食和捕食。
现在,国内的摄影师也在效仿与革新,开发出一系列针对不同鸟类不同时期行为习性的拍摄方法。比如:部分摄影师根据繁殖季节的鹃形目等鸟类通过鸣叫占领领地这一习性,用播放相应的鸟鸣声来吸引一些平常无法拍摄到的鸟类出现,这也是国内较为常见的拍鸟方式。当然,一定以不伤害鸟类为前提来进行。
相对的,有些拍摄方式是我们极力反对和抵制的。在国内,有些摄影爱好者过于追求照片质量,想拍摄鸟儿飞行的完美姿态,便在诱拍时将饵料用大头针穿插在树木之间,让鸟儿不容易吃到食物,而导致有些鸟连同大头针一起吃下,酿成惨剧,这是非常残忍的做法,我们应该严厉拒绝并抵制。生态之美,美在自然和谐,为了一己私利导致被摄物的重伤或死亡就是十分自私的表现了。
拍摄鸟类通常需要的器材
想要拍摄好鸟类的照片,所需器材大致如下:
关于镜头
如果有条件的话,拍摄鸟类最好以一台对焦和操作便利的全画幅单反相机为基础,镜头搭配尽量以大光圈超远摄定焦为宜。一是超远摄镜头能将被摄体“拉近”,因为拍摄时哪怕是埋伏在离鸟类仅3米远的距离,有些品种的鸟依然很小,用常规镜头难以拍摄清晰;二是定焦镜头有着变焦镜头无法比拟的细节表现和高速对焦性能;三是鸟的习性常导致“有鸟无光,有光无鸟”的情况发生,大光圈超远摄镜头(最大光圈F4或更大)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高感光度ISO的使用,能做到细节清晰锐利、光线充足的照片品质。
关于快门
拍摄鸟类时,由于使用了超远摄镜头,所以在拍摄的大部分情况下,无需担心背景虚化的问题。可是,因为鸟类的运动能力强、速度快,在拍摄体型较小的鸟类时,容易发生因快门速度不够而导致无法凝固细节姿态的情况,所以快门尽量保持在1/1000秒左右,少数情况如无风吹和枝条摆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降低一档到两档快门(约1/250秒),如果遇到体积更小的鸟类,快门速度则需要更高才可。
关于灯光
通常,鸟类对于高速闪光灯的照射并不敏感,因为有些鸟类会以为那是闪电,所以并无大碍(前提是闪光灯要做相应的伪装处理,并且闪光输出不宜太近,否则能量太高同样会影响被摄体)。而一些体型小的鸟类,对闪光的输出能量非常敏感,如雀形目山雀科的鸟类,这种情况则会惊扰到被摄动物,最好避免使用额外的补光工具。
独特的标本诱拍法
前面讲到了器材和大致诱拍方法,这里我要再介绍一种新的安全诱拍方式,实际使用率较高。
一般而言,拍摄鸟类这类视觉发达的动物,伪装方面除了颜色、外观要与环境尽量融为一体以外,还要尽量减少拍摄时的肢体动作,而大部分的鸟会根据其他同伴的试探来判断新环境(主要指有人为介入的环境)是否安全,是否可以在该区域停留。以前在农村地区,常有人捕捉警惕性高的白鹭,用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体型和白鹭类似的假体放在水边,人埋伏在附近,当其他白鹭看到有“同类”在该区域停留,就会感到安全并进入该区域。从拍鸟上来讲,方法很值得借鉴。但是必须声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这样的拍摄。除非科研需要,要办理捕猎证,并且标本也必须是合法制作的。
因本人工作原因,涉及接触与制作陆生脊椎动物标本,所以拍摄使用的“假体”都是华中师范大学标本馆的馆藏。将蓝喉蜂虎的标本放置在拍摄区域里,能够吸引经过的蜂虎鸟儿放松警惕前来驻足,有些鸟飞到拍摄区内会有鸣叫、梳理羽毛等各种悠闲的姿态,这对拍摄效果十分有利。我认为,这是标本鸟儿赐予的礼物。
此方法原则上亦可用于拍摄其他鸟类,当然前提是有相应合法的标本储备。喜欢拍鸟之人都是热爱大自然的人,此种方法绝不鼓励为获取标本而残害野生动物的做法,如有人在湖北省境内捕猎蓝喉蜂虎,将直接按照非法捕杀省级保护动物相应条款进行处罚。
本文重点介绍了单一一种鸟类的摄影,其实拍摄任何题材都不是眼见那般容易,需要付出才能有收获和回报,希望透过这些生动美丽的“鸟片”,能够唤起更多观鸟爱鸟朋友的生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