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大』 , 名师很『小』
2015-09-09
几位青年教师执教《金钱的魔力》,提供的教案中,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出一辙。
共3条:
1.字词学习;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如此一致,显然是受了《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应该说,正处于学习成长中的教师,合理借鉴吸取教学参考中的建议本无可厚非,可照单全收则有失明智。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除了每课出现的字词不同、人物有异之外,“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放在本单元哪篇课文的学习似都合适,甚至对于写人文章的学习也都“适宜”。可实际情形是:即便都是写人,甚至写同一个人,每位作家的描写也各有千秋。究竟学习、体会什么方法,学习、体会到什么程度为宜,这宏大的目标能否达到,教师心里没底,旁观者也无从检测,因为“学习×××的方法”只是过程的描述,并不是可测量的标的。
教学目标模糊宏大,教学过程也如影随形,随之膨胀,甚至也得跟着“建议”走。
其中三位教师的教学大体上作如下安排:检查预习;概括课文内容;(这两个环节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到了自读交流环节,有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托德的话,并在旁边批注写感受的;有要求学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人物的;有要求默读相关句段,看看托德的神态有哪些变化的?这个环节投入时间最多,因为学生要默读,要汇报要交流,还要朗读体会。问题虽有差别,可都意在加深对人物特点的理解。大量的时间投入,未直指标的,只在外围徘徊。
再次翻开教学参考,果然有如下“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来体会。如托德,他开始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后来呢?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句、段,重点体会。如‘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老板为什么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等,了解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当读到这样的建议时,还真得感谢几位青年教师,真要照猫画虎、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话,那这略读课文上得比精读课文还要复杂、还要烦琐。
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几位教师匆匆完成上述教学之后,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小练笔,有要求“运用前后对比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有要求丰满《刷子李》一文小练笔中的人物形象的;有要求写在生活中唠叨之人的。三个练笔,后一个切近学生生活,文中老板的语言描写能为其提供范例,可时间仓促,只好说说而已。
教学内容有理解,有运用,面广量大范围宽,可耗时最多的理解过程却未对语言运用的标的产生借鉴和指导的作用,反闹得理解仓仓促促,写练慌慌忙忙。“学习、体会作者描写人物方法”过程似有,可隔靴搔痒,劳而微功。不用检测,会描写人物,这是语文技能,而技能只有通过实战才能练就。学习、体会只能达到“知”的程度,以为“知”了就“能”,那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急惶惶几番粉墨登场,轻飘飘几痕语言思量,恐怕就是“学习作者描写人物方法”这一宏大目标惹的祸。
目标模糊宏大,收效不尽如人意,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不妨看看名师是如何确定目标、实施教学的。
“青功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之前,笔者正好去西安参加了第十届“名师之路”的教学观摩活动,名师张祖庆也执教此课,他将课题改为《语言的魔力》,副标题为“跟着马克·吐温学写作”。
教学主过程如下:
1.简介马克·吐温。
2.文中有几个人物?你对谁的印象最深?
3.像著名主持人华少一样速读描写老板的话,用一个词来概括形容读时的感受。
4.出示改写压缩后的老板的话(约130字),师生表演读,生生表演读。
5.屏幕打出马克·吐温:“要使用平常、简单的语言,短小精炼的句子……不要让琐碎的、花哨的、冗长的句子混进”的句子,读后你要对他说什么?
(4、5两个环节,意在形成对比氛围,为后面语言特点的理解和表现作铺垫。)
6.回读原文,可以读出“满腔热情”“语无伦次”“责怪”“喋喋不休”的语气,从而让学生领悟“语言夸张,泄露内心”的表达特点。
7.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喋喋不休的人?仿照课文第11自然段(即描写老板语言)的写法,尝试用“不分段,不加提示语,直接用一大段语言写人的方法”,写一写妈妈(或其他某个人的唠叨),1分钟思考,8分钟书写,力争突破200字。
8. 5名学生宣读练笔,师生相继点评。
过程也不少,但目标很专注——“不分段,不加提示语,直接用一大段语言写人”。
5名学生,有写售货员的,有写小商贩的,有写妈妈的……偌大的体育馆,回响起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就是对学生习作的最好评价,也是最好的检测,正如单元导读所言“刻画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而整个教学过程,也正如单元导读的学习提示: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名师有名师的气魄和胆量,他们可以设计课程,甚至可以改动课题,可这是他们宏观上的架构,具体教学时却“小气”得很。“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对托德的言行,瞧也不瞧;对老板的变化,理也不理。只盯住老板的语言,读了又读,品了又品,还要学着著名快嘴主持人华少那47秒冒出350个字,每秒7.4个字的速度来读,只读个音似声微、气喘吁吁、耳赤面红……金钱魔力驱使下老板的“喋喋不休”已然化为淋漓尽致的体验,正是在这种体验之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喋喋不休”的人物形象可以用略显夸张、无提示语的啰嗦言语来表现。接下去顺势而为,“所以然”促成着“其然”,几位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唠叨之人,开启了其他学生的思路,也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经验,由读而写,自然而然。教学效果的彰显可感,恰恰是这种“小气”的目标简单明了,可学可测,且易教,易学,易达标。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取精彩的一段,为写择读,由读知写;知后即练,由知而能。这才是把语文教材当作例子来教来学。
当下教学局面很尴尬——学新课标,用老教材。如何突破困扰,不妨从教学目标的“弃大就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