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理论学习和党史工作(上)

2015-09-09曲青山

红广角 2015年7期
关键词:党史同志总书记

编者按:2015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莅临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指导工作,并作了《漫谈理论学习和党史工作》的专题讲座。曲青山同志以漫谈的形式,围绕“理论学习和党史工作”这一主题,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党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入手,阐述了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根本在于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明确了要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来认识党史工作,重申了做好党史工作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为听众带来了一顿丰盛的理论、学术大餐。现将讲座内容予以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今天,很高兴到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同志们座谈交流。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想就理论学习和党史工作谈点认识和体会。启功先生曾写过一幅对联:“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我简要谈四个问题: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党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二是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根本在于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三是以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党史工作;四是做好党史工作应把握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党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性,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党史部门具有的特殊重要意义。

在今年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栗战书同志代表党中央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说:“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 具有更为特殊、更为重要的意义。”对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说,“它既是政治学习,也是业务学习;既是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史研究的重点内容;既是历史材料积累过程,也是党史专题研究过程。”这几句话,将党史部门、党史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特殊重要性讲明了、讲透了。

学习理论有什么用?为什么研究党史要学习理论、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呢?清朝一位著名学者曾说:“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意思是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解经,才能加深对经的理解,就不会仅限于章句字面的含义。这实际上强调的是理论经典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我们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中国史学对传承文明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个文明都中断了,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未中断地传承到今天。中国史学卷帙浩繁,所谓正史《二十四史》就有3249卷、4000多万字,野史更不计其数。这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相比。中国史学著作的体例最早是编年体,孔子作《春秋》就是这种体例。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一种新的体例——纪传体。南宋人袁枢撰写《通鉴纪事本末》,使用了纪事本末体。中国史学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留下的大量史书主要是这三大体例。

到了近代,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研究史学的理论方法传入中国,出现了新史学。梁启超等人借用西方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提出了“鸟瞰式”或“飞机式”的读史方法。他强调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只为帝王将相作家谱,这是看不清历史规律走向的。看历史就“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都极其清楚”,也就是说看历史要有宏观感,这实际上接近于后来讲的要全面、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供了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观察世界、观察历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历史,李大钊、蔡和森、瞿秋白、李达等人写出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一批史学家写出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形成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第二个高潮。范文澜写出《中国通史简编》后,毛泽东非常高兴,说:“我们党在延安又做了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对自己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有了发言权,也拿出了科学的著作了。”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给研究者一个望远镜、显微镜、解剖刀。没有这个理论武器,只能看到现象而不知道本质。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研究方法上有过一个争论:研究历史应该用什么方法,到底是论从史出还是以论带史。这两种不同观点争论得很激烈。我认为两者不可以偏废。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历史上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史记》,一部是《资政通鉴》。《史记》的特点之一是,写完一个人物后对其进行点评,常见的形式是“太史公曰”。《资政通鉴》在叙事之后,大都附有“臣光曰”,评其得失,以为鉴戒。撰写党史著作,不能只是堆砌史料,需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这就是以论带史,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这样的史书才能吸引人,才能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我们强调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因为这是党史工作者做人的主心骨、做事的看家本领。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我们党成立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这是我们党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党就是靠科学理论把8700万党员、13亿人民凝聚起来。

栗战书同志在今年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的讲话,既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党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提出这是党史研究的重点内容。他要求,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姓党”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党史工作的正确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研究是党史工作中心”的重要论述,统筹推进党史工作全面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科学历史观的重要论述,掌握做好党史工作的看家本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领导的重要论述,扎实推进党史工作。这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重要论述,提供了一个完整、系统、科学的框架。endprint

栗战书同志在讲话中提出,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的重要论述学深、学透,进一步做好党史工作。强调党史研究要坚持“一突出”“两跟进”的任务和要求,即进一步突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段历史研究,即时跟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时跟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理论发展。这为我们做好党史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

总之,对党史工作、党史工作者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是做好党史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统一全党思想、意志和行动的高度,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从把握前进方向、推动党史工作更好地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重要作用的高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的重要论述。

二、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根本在于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

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掌握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这个要求适用于党员干部群众。第二个层面是把握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弄清理论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是如何思考的,怎样得出结论的。这个要求,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如果不会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就不能发挥作用。对于我们党史工作者,如果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不能上升到第二个层面,党史研究成果就只是叙述历史现象,搞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无法说服人。领导干部和党史工作者不仅要学习、掌握理论内容,更要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佛教中土化的历史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窥见一斑。

我们先看看佛教中土化的历史过程。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古印度创立,500年后也就是在汉朝时传入我国,大约1000年后也就是在隋唐时,佛教适应我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土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佛教中土化的过程很漫长,这段历史给我们很多启示。佛教传到我国后形成了很多教派,最有代表性的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是最具中土化的典型代表。禅宗发展的重大转折是惠能大师推动的。慧能大师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悟性很好。一次,禅宗大师神秀写了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对答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慧能大师得到禅宗五祖弘忍的衣钵,开创顿悟法门,将禅宗发扬光大。

再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入我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迅速传播,并为我们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1945年,党的七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团结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透过上面两个事例,我们看到,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的关键在于把握、运用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四个全面”,发表了几篇解读、研究文章。“四个全面”提出后,学术界、理论界、新闻界评论如潮,但有些解读不很全面。习近平总书记是经过基层历练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他爱学习、爱思考,讲话个性鲜明,其思想源头在基层工作时的讲话中都能找到。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学活用,更多的是把握立场、观点、方法。他认为,抓改革、搞建设都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个全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必须吃透“四个全面”的内涵,把握“四个全面”的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蕴含着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讲话能够直抵人的心扉、说服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定要抓住讲话的精髓,把握其立场、观点、方法,把握讲话蕴含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主要回答了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回答了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的问题,二是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问题,三是回答了应该以什么样的目的应用历史和把握历史的问题。抓住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方法论的特质,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每当阐述重大问题时,经常从历史讲起。这是他的科学历史观、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是他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讲历史的好处,使我们想到毛泽东同志学习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视历史的;二是读史是智慧的事;三是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四是看历史就能看清前途。我们党史工作者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一定要掌握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一定要学会历史分析方法,这样才能揭示历史的本质,才能预见未来的发展。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们讲党的历史,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些判断、结论上,重复多了就变成了大道理,就听不进去了。比如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样的大道理,如果不与中国历史结合,不和近现代中国170多年历史联系,不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大家是很难听进去的。只有把近现代中国170多年的历史、党的90多年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讲清楚,把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诞生的讲清楚,才能吸引人说服人,大家才能明白,才会心服口服。endprint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体现了他的科学历史观、方法论,体现了历史分析的方法。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9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并用“救国、兴国、强国”六个字概括了我们党所进行的“完整事业”。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党90多年所做的事情概括为三件大事,将党的历史划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实际上是28年,我们称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第二个三十年称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实际上是29年,有的说是27年,主要是分期不太一致。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29年,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是27年。第三个三十年称为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已经37年,还在延续。历史是怎么分期的呢?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在所著《苦难辉煌》一书中说:“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对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历史分期一定要找到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发生了质变,分割了历史,这样才能划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之前是中央工作会议,开了36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又延续了5天,成为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时,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怎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邓小平同志在开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就提出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于把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放在什么样的历史位置,陈云同志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段时间党的挫折多、毛泽东同志失误多,应该在历史决议前面再加上一节,专门讲我们党民主革命28年奋斗的历史,这样全党全国人民就清楚毛泽东思想在我们党寻找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时所起的作用。现在,回过头看,如果把毛泽东思想否定了,把毛泽东同志否定了,那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严重后果。所以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作出科学评价太重要了。当时如果不给一个客观评价,不做一个正确结论,全党就不可能团结一致,改革开放也就不能顺利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我们党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态度时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对党所犯的错误怎么看?关键要看我们党对错误采取了什么态度,是凭自己的力量纠正的,还是依靠别人纠正的。如果依靠别人来纠正,党就没有生命力了。事实是,我们党恰恰在遭受严重挫折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纠正了错误并再度奋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几乎陷于绝境。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当时,毛泽东同志很讲究方式方法,没有在这次会议上解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问题,并把张闻天同志推到总负责人的位置上,从而避免了党的分裂。有材料显示,张闻天同志在延安整风时说,如果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就提出要解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问题,说当时的临时中央执行的路线是错的,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合作就成为不可能。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政治智慧。我们党到延安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战争的大后方,这样才通过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一直没有解决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问题。毛泽东主持编辑了《六大以来》一书,不久又编辑了《六大以前》一书,并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选编了一本专题学习材料《两条路线》。延安整风运动使我们党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彻底清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增强了党的团结和凝聚力,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我们党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和组织保证。

中共党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为了向前看。但为了向前看,必须先向后看。党史研究必须放在历史长河中、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定要在学习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上下工夫。如果不在这方面下工夫,如果没有理论功底,我们要做好党史工作,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党史著作,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向理论大家、党史大家学习。

胡绳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距今已经20多年了。这本书出版于1991年,当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们国内刚刚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很多人对社会主义红旗还能不能在中国飘扬下去、中国共产党还能不能在中国执政,提出怀疑、产生动摇。于是中央要求写出一个好的党史本子供全党学习,了解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党遇到过什么挫折困难,是怎样解决的。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出版。这本书的结束语是胡绳同志写的,每每读后,我总是感慨万千。他非常有历史眼光,对我们党走过的曲折道路的认识评价很经典。胡乔木同志专门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写了题记。他评价该书“既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夹叙夹议,有质有文,陈言大去,新意迭见,很少沉闷之感”。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史同志总书记
第一次学党史
同志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大元帅』与『小同志』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OVER THE RAINBOW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严良堃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