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畅所欲言:“互联网+”将给印刷业带来什么?

2015-09-09

今日印刷 2015年6期
关键词:印刷业印刷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印刷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如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其中,从而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是当前众多业界人士都在探讨的问题。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怎样将印刷与网络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印刷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究竟能带来什么?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徐建国:工业4.0给印刷行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时下,工业4.0时代已然来临,在这一阶段,人们可以通过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将虚拟系统信息与物理系统相结合,进而完成各行业的产业升级。对于印刷行业而言,工业4.0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由于印刷行业的加工信息具有独特的电子物流特性,所以相较于其他行业,印刷行业更容易实现工业4.0。而印刷行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利用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抓住发展的机遇,更好地融汇于这个充斥着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等前瞻元素的工业4.0时代。

今天,我们共飨第三届国际印刷技术发展论坛之盛会,邀请了处于印刷行业各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的代表,共同分享印刷行业的最新技术,以及印刷企业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突破自身瓶颈,获得新的发展思路,为在工业4.0时代中的前行而进行预先的准备。

通过Smithers Pira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印刷产值将达到9800亿美元,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印刷业产值的稳步增长态势;通过在座各位及更多印刷人对于新技术的追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全球印刷行业将实现的新的变革与突破。

(内容来源: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徐建国在PRINT CHINA 2015期间第三届国际印刷技术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印刷机械分会:产业升级 制定“互联网+”计划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解读:“互联网+”给人无限的联想。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可以加到很多方面。互联网渗透到经济社会、民生、军事、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就是这个意思,可以加到任何一个领域。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打个比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很多企业家和专家表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对全社会、全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振奋。国家大力支持网络技术和大众创业,对于盘活区域经济、对在产业的需求和供给上加速适应市场有着积极作用。

实例:在传统印机行业里,一些企业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涉足“互联网+”,如天津长荣健豪在个性化印品、商业印刷方面实现云化;大族冠华推出“小型合版云印刷系统”;天津长荣、北人等在传统印刷设备上进行云技术延伸,印刷软件的云计算化,分别推出新型模切机和凹版印刷机;精密达、陕西北人、德阳利通等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远程诊断服务,均已收到较好效果。

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晓东:对接互联网 重在建设两个平台

因为印刷属于传统行业,抑或因为印刷是与计算机结合得最为紧密的行业,印刷都必须主动对接互联网。处于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对接互联网,印刷就难以欲火重生。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用户至上理念和并联平台理念。树立了这两大理念,就有可能从企业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而不好高骛远,实事求是而不脱离现实,用好互联网,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所谓用户至上理念,最根本的是改变印刷企业长期以来以加工为市场定位确立起的“以生产为中心”理念,不再一味地围绕价格、质量、周期转,而是树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真心把用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帮助用户获得成功,在别人的成功中享受自己提供服务应得的回报。

任何企业都是先有市场需求和用户才有产品,先经营用户才经营产品。网络时代,产品是沟通的工具,目的是挖掘用户的需要,不断地拓展市场。用诚心征服了客户就不愁产品销售,可怕的是倚仗忽悠而缺乏为客户服务的真心。

所谓并联平台理念,是运用网络平台,营造一个品牌商、制造商、渠道商、供应商、开发商、服务商、网络媒介、消费者的价值交换平台,以谋求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并联平台理念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得摈弃自我中心的思维逻辑,各取所长,实现相互间的平等交流,以平等互利之心赢得相互间的尊重,谋求合作共赢。

强调用户至上理念是在改变印刷企业的市场定位上做文章;强调并联平台理念是旨在重新构建与数字技术相适应的更具效率的营销渠道,其本质是打破传统重塑印刷企业的商业模式。

从概念上接受与理解上述理念都不难,难的是融入每个员工的思维,真正成为企业理念。做到了,企业的“互联网+”就能成功,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难见成果。

上海闵行印协秘书长刘景祺:“互联网+印刷”的模式会越来越清晰

在“互联网+印刷”应用方面,上海闵行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成功案例。1995年,主营服装吊牌业务的上海美声服饰辅料有限公司是最早运营互联网平台的印刷公司,该公司当时就有400多台电脑,并在1995年发表了题为《在英特网下的印刷业》的文章,该公司面对来自全球的客户,可以实现网上下单、签合同、签样等工作。借助互联网不仅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还建立了诚信体制,规范了行业秩序,对企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公司发展迅猛,从当时几百万元的年产值发展到如今年产值5亿元。美声公司的客户都是国际服装品牌企业,服装生产商在哪里,他们就需要为服装生产商做配套服务,为互联网的订单而服务,形成了网络化、国际化、数字化的格局。该公司的总部在上海,不仅在国内的青岛、大连、深圳等几大城市设有工厂,而且在印尼、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等海外国家也均有工厂,实现了总部经济的运营模式。

另外一家在“互联网+印刷”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是上海快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他们着手网络平台的建设,把印刷产品以媒介为载体进入平台,用二维码标签印制延伸了印刷产业链,增加了印刷的附加值。

当然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上海凯基印刷、白沙印刷在台湾都是很有名的企业,2000年他们到大陆做拼版印刷,目前均以失败告终。这也告诫我们印刷人,没有合理运用资源,光靠互联网手段想取得成功也非常难。

我认为“互联网+印刷”在印刷业还处于最初的起步阶段,大多企业都在摸索前进,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便是行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随着业内不断整合以及优胜劣汰,我相信,“互联网+印刷”的模式会越来越清晰,不断有成功者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

江西省印刷复制业协会原副秘书长林畅茂:“互联网+印刷”前途无量

互联网巨大的推动力开启了印刷新变革的航程,信息技术与印刷现代化深度融合,拓展了印刷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印刷业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迎来了印刷智能化时代。“互联网+印刷”结出了划时代成果,带给印刷业新的发展能量,印刷企业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谋求新的发展。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工业化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了生产力的提升。近些年互联网与印刷亲密结缘,引领着印刷业变革的方向,通过与数字技术、设备的对接融合,实现了印刷的智能化生产,人与设备的互动更自如、更环保。

印刷业界早已关注着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确信与印刷的深度融合,必将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因此加快了实施的步伐,做足了“互联网+印刷”的功课,用创新驱动手法,探索变革的路径,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印刷业质的飞跃。例如,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从专业书刊印刷企业发展成为江西最大的综合性印刷企业,2014年印刷总产值超过7.5亿元人民币。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果敢地深化改革举措,在来势凶猛的互联网寻找发展商机,他们要全力打造个性化印刷、电子商务印刷、精品包装印刷、在线设计制作、在线出版数码印刷,与传统印刷、产品创意设计、印刷品销售、印刷品及出版资源数据形成新型的产业链。在合作出版板块上实现按需出版、即时印刷、按需印刷,将合作出版建立起全国的网络。

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的超前动作让人们相信,“互联网+印刷”真正的受惠者、实施者是企业,是他们感悟到了互联网蕴藏着巨大商机,他们才是互联网的驾驭者。

展望未来,“互联网+印刷”前途无量。

台湾崭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理哲:迎接“互联网+印刷”的到来

全国的印刷订单一年创造1万亿元的产值,其中无论是包装印刷还是商业印刷,都涵盖了各种类别的印刷服务。那么,做对一个网络平台,即使只能撮合某些类别的印刷订单或印刷厂,都可能是年营业额几亿元的大生意。

有梦最美,但是美梦成真必须先通过各种考验。例如,网购有一个“天条”是“不满意7天内可以无条件退货”。印刷网站即使限制了印刷品的规格,伴随订单而来的(文件)也可能引出各种意外,从而让一个交易失去价值,所以没有一家印刷网站明确列出“7天无条件退货”的商业承诺。仅仅是这个限制,我们就应该知道印刷的网络生意和其他行业的网购大不相同。

另外,如果将印刷用网购成功的逻辑来思考,难免会陷入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流量。网络上的终端用户,很久才会下一个订单,而大客户一天可能带来上千个活件,只要把上千个文件传过来就可以进入生产管理的流程,不需要访问网站,也不会产生流量。新兴的印刷网站,除非是个性化印刷品直接服务最终客户,否则流量只是一个迷失。

上述两个障碍,使得通过网络做全国的印刷生意,有先天的困难。所以,印刷业在思考“互联网+”的未来时,不用急着想要做大,或者想要颠覆传统。如果一家印刷厂能理顺自己“管理业务和生产”的系统,开始利用网络去服务现有的客户,把方圆50公里的客户服务好,再利用网络去扩大服务范围,100公里、200公里……不是比投入巨资去建造任何伟大的平台要实际吗?

“印刷厂的IT再造”,首先要改造一个能发挥自己特色的管理系统,把网络当成服务的工具,顺其自然迎接“互联网+印刷”的到来。

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讲师刘琳琳:“互联网+印刷”创造新的价值与产业生态

《今日印刷》:您认为什么是“互联网+印刷”?能给印刷业带来什么?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议“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概念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特征,“互联网+印刷”要求互联网与印刷企业深度融合,实现印刷企业互联网化的升级改造。“互联网+印刷”不是将互联网与印刷企业简单相加,而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印刷整个生产流程,不仅要通过企业网站或即时信息平台实现业务订单的网络化,更要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对印刷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发展理念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实现整个产业生态链的互联网化。

目前印刷作业正从批量化、大规模进入到碎片化、多订单、个性化生产阶段,“互联网+印刷”可以实现协同增效,创造出新的价值与产业生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今日印刷》:“互联网+印刷”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互联网+”强调传统制造企业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渗透,其最重要的则是网络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目前,作为信息传播重要方式的印刷行业,“互联网+印刷”主要在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以面向印刷客户的印刷业务服务平台,如天津长荣健豪合资打造云平台,盛通股份重金打造网络业务平台“商印快线”等;另一方向是以面向印刷生产企业提供印刷生产要素网络交易的印刷电商平台,如印刷家、飓风网、印猫网等。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应用推广的先锋的各类ERP公司,已经敏锐洞察了“互联网+”对于未来印刷产业影响,开始紧密追随相关技术,例如浙江点阵的“智慧印刷”以及长荣荣彩ERP系统。

《今日印刷》:目前“互联网+印刷”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现阶段国内互联网技术在印刷企业结合应用中存在两方面不足。其一,受工艺复杂性、市场细化的影响,目前的印刷业务服务平台大多提供有限类的业务模板供客户选择,并不能够满足客户全部的需求,与日益增强的客户个性化需求相矛盾。其二,受到设备多样、技术封闭等限制,网络信息技术在印刷企业中应用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印刷生产的前端,集中在业务订单或材料采购环节,印刷生态链中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造成无法发挥网络信息对于生产资源合理支配。

《今日印刷》:“互联网+印刷”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如何?

“互联网+”与德国政府的“工业4.0”有内在联系,而由“智慧地球”、“感知中国”引爆的物联网则是其技术保证。互联网时代,“要么触网,要么死亡”,笔者认为互联网技术将会由搭接新型印刷 ERP平台,“互联网+”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必将进一步完成与印刷生产各个环节相结合,由印刷产业链前端向整个制造周期延伸,改造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式。印刷生产设备方面,借助智能传感器技术,更多智能化的装备接入互联网,开放相关设备接口,通过标准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不同设备运行信息融合,实现智能的信息分析和处理和生产资源的高效化的管控。

《今日印刷》:“互联网+印刷”在国内已经开始从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地进行,您对印刷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对于印刷行业电子商务,网络接单只是信息化介入的第一步,相关电商平台应结合印刷生产特点,处理好细分市场和跨市场平台的关系,而印刷企业应该着手建立完整生产供应链,做好线下工艺的改造,实现不同信息的融合,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支配作用。

猜你喜欢

印刷业印刷互联网+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国家新闻出版署等印发《关于推进印刷业绿色化发展的意见》
未来亚太地区包装印刷业发展趋势
把心交给印刷
基于超效率DEA-Tobit模型的中国造纸印刷业经营效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