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宅在海外竞拍 制度有待规范化
2015-09-09
日前,有国内媒体报道称,在美国纽约一家名为Liveauctioneers的拍卖网站,计划在4月18日公开拍卖来自中国的一栋古宅。经消息公布以后,立刻引起外界轰动,连原本刊登在该网站上的相关消息,也已悄然下线。据悉,这家拍卖网站在2002年注册,总部设在美国,主要为各类收藏品提供拍卖平台,曾经是eBay的合作伙伴。
据网站介绍,这栋属于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长约45米,宽约20米,起拍价是298万美元,对它的估价范围在698万美元到960万美元之间。
此外,网站还公布了十张古宅照片。有网友认为,从整体外观上看,这是一栋符合江西风格的古建筑,应该是来自赣州;从建筑结构来看,包括大门、戏台和两边的看楼,应该是一座祠堂而非民居。
百年古宅拆卖成暴利交易
事实上,古宅变卖移居海外的事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06年,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一座两百余年的古居“翠屏居”,原计划于8月变卖并搬迁到瑞典,然而,经由当地文物管理部门鉴定为文物,这一文物才免遭流失海外的命运。就在更早之前,安徽省皖南地区的一座古民居“荫馀堂”,在被拆成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佯后,已漂洋过海运至美国;而侗族古楼更是整体被搬迁至日本。
近年来,古宅收藏热在国内逐渐兴起。目前,在全国,山西省和江西省是古宅成交量最多的地区。以江西省为例,据悉,在饶婺源县、景德镇以及九江都昌 带,有不少微派古宅被卖后拆分成零件,被标记号码后运往外省重建,有的甚至被搬迁到更远的地区,如山东省等。
古宅交易之所以盛行,皆受到其背后庞大的利益所驱动。如今,古宅交易形成了 条完整的产业链,从古宅的收J购、修缮、拆装到出售,生意异常火爆。由于古宅的升值速度很快,不少资金背景雄厚的商人都想入手套古宅,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据了解,目前活跃在江西、安徽、福建和湖南等地收购古宅的,多是来自江浙地区的富商。2011年,江西省都昌县万户镇的 幢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古宅,以20万元的价格被位本地商人给收走。经过 番拆装和修缮,这位商人再转手以140万元售出,获利上百万。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古宅被卖的消息曝光,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现象。据山西省文物局201 3年发布的资料显示,73%以上的文物古建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有关人士指出,由于修缮资金匮乏的问题,导致这些古建筑长年得不到应有的修护,甚至最终面临坍圮,这也是促使买卖成风的重要原因之。古宅,被漏掉的文物保护对象
201 1年,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现在不可移动的文物数量达76万多件。但是,问题就在于,像这些流失的古宅,是否属于这76万件之?
古宅的流通和买卖引发各界人士的担忧,有人在指责,老宅买卖是在透过法律的漏洞来钻空子,更有人将言论的矛头对准当地政府。有专家表示,此次在美国网站上拍卖的中国古宅,其产权问题、买卖时间等法律细节并不明晰,所以,无法判定这交易是否属于违法行为。相关人士认为,如果栋私人所有的古宅,所有人将其买卖并不违法,目前也没有相关规定进行约束,谁也管不着。
因此,在这种情形之下,又衍生出了另 个问题:如何界定古宅的归屑权问题?
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有两大方面:其, 些地方和部门存在错误的发展观,加上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全国各地的古建筑都处于保护乏力的困境;其二,当前,由于我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地将古宅列入保护对象范围中。
对此,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始人何成中指出:“拆除古建筑对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种破坏。即便是出于保护的目的,这也是种迁移成本高、法律争议最大的种方式。”他认为,古建筑的保护重在原址保护,社区居民参与并受益,这样才是长远之计。
此外,原佛山市博物馆馆长梁国澄则建议:“除了划为文物单位的,挂牌以外的也要做个摸底。这些过去没有重视,是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