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少本领

2015-09-09刘洪波

幸福·悦读 2015年9期
关键词:特长班特长高强

刘洪波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大的能耐,这个问题并不幽默。

重庆媒体刊登了一篇长篇报道,9岁女孩姗姗(化名)3年换了6个特长班,仍无任何特长兴趣,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多样,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9岁的孩子,3年6把式,家长和孩子应该说都为“特长”作了努力。这固然有“潜能”未被发现的可能,然而,我们难道就不能问一下,一个人没有特长是否可能,又有何不可呢?

但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去问的。人们大概相信“一个人总该有特长”,而且总该会在音乐、舞蹈、绘画、武术当中有一样,所以他们既不会设想一个人是否可能无特长,也不会设想特长班的种类是不是已经足够。

于是,大家“共同探讨”对像姗姗这样的孩子怎样培养特长的问题。教育专家说:“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我知道,这指的肯定不是培养孩子去当美食家,虽然他们很容易见到爱吃的东西就双眼发光。“聪明家长”现身说法:孩子不想学特长了,没有逼,没有打,而是陪着去学习,多鼓励,也适当地发一下“威”,后来就又“学得津津有味了”。记者也着急:爸爸妈妈是望女成凤啊,你怎么就不来劲呢?未来要是没有其他的同龄孩子强……

好心,而且目标明确。孩子总得学点特长才好,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会比同龄人差。这些所谓的“特长”,其实并非发乎意愿,或者发乎意愿也被认为没有意义,大多会戛然而止,因为很快,孩子们就只要“考高分”这个惟一的特长,只是暂时地,大家还要在“学特长”的路子上,不知不觉或者顺乎大流。对大量的人来说,“特长班”不过是一个建立在社会焦虑基础上的虚幻的本领培养经历。

从接受“特长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说,至少中国的城市,我估计已居国际领先水平。如此普及的特长教育,虽然或有成功例证,但罕有基于对某一件事情的热爱从而发展了兴趣的情况,仍然遍产“吃尽苦中苦,得成人上人”的人工锤炼佳话。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习惯于认为,人应该掌握高强的本领,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高强的本领、多样的本领,这既是个人的基业,也牵连“强国”、“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中国人”等等宏大概念。它隐然表明,一个人如果本领不够高强,那么不仅是活该无法获得基本生存保障,而且有拖累国家、做人不合格、为国增耻的嫌疑。

一个正常的社会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本身就是由大多数不具特殊本领的人所组成,这些人不仅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而且将成为社会的基石。所谓芸芸众生,无非如此。这就是说,一个人原本即使无特长、无高超本领,也足以获得怡然自乐的生活,足以获得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快乐和生活意义。

一个社会,如果有这样的理念,即人的基本快乐和基本生活必须靠“过人的本领”来保障,那其实是构造一种由“人上人”和“人下人”组成的社会。这种理念不仅取消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生命意义,并且为这种剥夺制造社会解释。

做一个中国人,需要多少本领?你需要防身的能力,例如你要能够识别假币,辨别商品真伪,面对各种现实伤害和心理危机,因为这些都是你自力救济的事情,你须有以备之。你还需要进而拥有特长和过人本领,你不能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人们都认为普通人无价值、很悲惨,而且有碍国光、无可同情。

在荒谬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认知基础之上,我们,中国人,都在努力掌握各种本领,走在逃离成为一个普通人的路上,而最后,大多数人仍然无可避免地成了普通人,他们不过是成为失败者的标本而已。

摘自《上海采风》

猜你喜欢

特长班特长高强
高强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职校设置“特长班”引发的思考
特长班:从存废之争到公平之辨
看谁法力更高强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墙基于CONWEP的爆炸响应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
“特长班”该少些功利性
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与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