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卫京津的绿色飘带

2015-09-08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5年8期
关键词:塞罕坝木兰林场

耿国彪

国有林场改革是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的一件大事,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林场职工生产生活保障。本刊记者多路出击,深入国有林场改革第一线进行采访,希望通过我们的笔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国有林场的现状和改革实施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本期特别策划我们率先推出护卫京津的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和内蒙古赤峰市桦木沟林场。

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正加紧推进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城市空气重污染过程较为多发,是我国灰霾发生的“重灾区”。由于三地毗邻,任何一个区域的污染物都容易对其他区域造成污染,因此如何在生态治理和保护中进行区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地中,河北省的污染治理任务最重。环境保护部最近公布的6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10个全国空气质量较差城市中,河北占了7个。而在历次的城市空气质量最差榜单中,河北总是占居最多的席位。在一些人看来,在京津冀生态建设中,河北似乎一直是个拖累,总是在做

“减法”。

但事实并非如此。本刊记者近日在河北省多地采访时了解到,多达146家的国有林场通过多年的京津风沙源治理、荒山造林和“锁边造林”等三大造林工程,已经筑起了京津第一道生态屏障。多年来,这些国有林场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面一直在做着

“加”法。

打开谷歌地图,一条深绿色的线自河北西北部直插入内蒙古,牢牢护住京津及河北大部分地区。绿线两侧,一边是牧区和沙地,一边是农区和平原,苍凉古朴与繁化现代相隔相望。这条长长的人工林海,主体是国有林场,不仅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更是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南缘,风沙直逼京城时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事业初创期,它们承担着共同的使命;在发展进程中,它们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在改革的当下,它们有着同一个目标。

在离北京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的木兰围场林管局,记者站在林区高处看到,远处便是沙害严重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而记者的身后,是挺拔修直、郁郁葱葱的落叶松林。在繁华的都市和沙漠之间,这一大片布满大小冈峦的林海,如“绿色城墙”牢牢地将风沙阻挡在北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副局长赵久宇告诉记者,木兰林区已成为京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50多年前,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带还是草木稀疏、沙化严重的地带,是京津主要的沙源地。但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80%。中国林科院的评估结果显示,塞罕坝林场的百万亩林海,每年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120多亿元。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坝分局政委刘国权介绍,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为北京阻沙源、为天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色明珠。

北京是一座极度缺水的城市,可以说“京城一杯水,半杯源承德”。承德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和大凌河四大水系,年平均向京津等地供水18.94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的密云水库供水4.97亿立方米,占入库总水量的59%。多年来,河北向京津提供了大量优质水源,对缓解京津地区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生态用水紧张状况发挥了重大作用。

科学营林强生态

“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是当代塞罕坝人传承先辈精神的具体体现。”刘国权如是说。

塞罕坝机械林场始建于1962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用心血和汗水在草木稀疏、沙化严重的高寒塞北营造出总面积112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2014年,塞罕坝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塞罕坝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毗邻,平均海拔1500多米,气候高寒,年均气温-1.2℃,最低气温-42.6℃,年均无霜期不足2个月,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50多年来,塞罕坝人大力发扬了塞罕坝精神,艰苦创业,实现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绿色奇迹。

现在的塞罕坝被赞誉为“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河的源头、云的故乡”,塞罕坝像一条绿色的巨龙横亘在内蒙古高原南缘,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成为护卫京津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守业更比创业难。如何让这来之不易的百万亩林海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刘国权告诉记者,目前,林场正在从增面积、调结构、提质量三方面入手,积极完善生态体系。

森林经营上,塞罕坝着力推行国际先进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组织林场技术人员开展营林科研,制定了科学的森林经营技术方案,狠抓森林抚育和攻坚绿化。短短几年时间,林场森林面积增加了10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近300万立方米,森林生态经济总价值增加90多亿元。针对林场树种结构单一,容易发生森林病虫害的问题,他们与林业院校专家合作,积极培育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等树种,创新混交林模式,丰富了林场树种结构,提高了森林的综合效益,使林场的森林经营工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能造、好造的林地都已造上了林子,不好造的呢?2011年起,林场瞄准坡度大、土壤少、石块多的石质阳坡地,打通绿化的“最后一公里”。整地、客土、施基肥、造林后铺膜、草帘覆盖防风,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2012年以来,林场累计完成石质阳坡造林5.1万亩,并计划再用1?2年时间,实现宜林地全部造林。

在塞罕坝千层板林场的实验示范区里,疏伐后的天然桦树林下,樟子松、云杉等乡土树种和东北林区黄菠萝、水曲柳等珍贵树种长势良好,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已取得初步

成功。

2013年,塞罕坝林场启动天然次生林改培实验示范项目,将林场内林龄过长、释氧等生态功能逐渐下降的天然次生桦树林,通过确定目标树进行择伐并开展林下更新的方法,营造复层异龄混交林,进一步发挥森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释氧固碳等生态功能。

目前,林场已实施改培实验4000亩,计划年内完成近1万亩。

同样是开展森林经营,木兰林管局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培育大径级材、提升森林蓄积。

木兰林管局始建于1963年,是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管理局。经过几代木兰务林人的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木兰林管局有林地面积由建局初的3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3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局初的35%提高到86%,林木蓄积量由建局初的不足70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587万立方米。这百万亩的滔滔林海铭记着木兰人创业的艰辛与辉煌。

上世纪60年代初,老一辈木兰人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窝头,饮雪水,植树造林,逐步探索科学经营,开启了木兰人艰苦创业的历史,缔造了荒山沙丘上的万顷绿洲……但长期以来,由于经营方式、理念、技术较为原始,木兰的森林蓄积量不断减少,平均林龄仅27年。

“林地未得到充分利用,能长好林子的地方林木质量低。”木兰林管局副局长赵久宇一语道破林场当时存在的最大问题。

木兰大地上的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把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发展好,发挥其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新时期木兰务林人肩负的历史职责和光荣使命。

2010年,木兰林管局开始转变森林经营方式,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理念。“根据专家诊断,我们的树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可采伐年限后,仍有巨大的生长空间,我们原本40年就采伐的落叶松可以长到80多年。”赵久宇说。

根据实际情况,木兰林管局对德国的近自然经营方法加以改进,提出以目标树为架构的全林经营理念,将目标树培育至80?90年进行采伐,培育大径级材。

样地数据回测显示,20年生的落叶松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生长量从11%提高到了18%;40年生的落叶松,亩均蓄积量从3.5立方米提高到4.6立方米。

伟大的诗人里尔克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挺住就是一切”,深刻地揭示出坚持对于事业和人类的重要性。植树造林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打破了创业时“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从过去的单一完成任务的思维模式改变成现在的依托森林资源寻求更大发展的可持续思路。

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作为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垂直管理的体制使塞罕坝和木兰在政策连贯、人员工资及经费稳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林场无需为生计奔波,在培育森林资源、保障生态安全、推动自身发展中后顾无忧,成为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

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管局不同的是,由于缺乏资金,目前河北全省70%的林场人员工资经费得不到保障,欠缴职工保险情况比较普遍,林区路、水、电、管护用房等建设经费没有纳入政府基建预算,林区贫困化现象严重。

“京津冀可持续发展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京津冀目前没有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无法保障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都能实现公平、和谐、良性发展。

河北省林业厅造林处副处长王丽英告诉记者,在政策上也缺乏激励机制,“比如,对于那些不等不靠,不求短期利益绿化荒山、抚育森林的国有林场,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不足。”

国家林业局场圃总站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处处长欧国平对记者表示,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是国家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京津冀地区可以率先开展生态补偿的探索。

资源民生问题多

“国有林场是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有国有林场在就能保住一方的青山绿水。”桦木沟林场场长柴景峰说。同样是青山绿水,身处不同国有林场中的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的生活状况却有着天壤之别。

成立于1955年的桦木沟林场是京津风沙线上的“老大哥”,经营总面积169.55万亩,列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面积83万亩。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桦木沟却越来越“跑不动”了。

53岁的冯玉平拄着拐杖,一步一停地在家里挪着步子。他是桦木沟林场的在职职工。因股骨头坏死,今年起,冯玉平只能在家养病。而之前,他每天都要进山看护林子。

冯玉平是这个林场的第二代,他的父亲曾经是最早的一批创业者,“父亲上过电视,当过很多年的劳模。”7月16日,冯玉平对记者说,他从小就在林场里长大,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护林员。

由于林场效益差,冯玉平每年只能领到一半的工资,约2万多元,而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10年。他的老伴在林场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门口摆摊,卖蔬菜和水果。他自己租了几间路边的房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每年房租6000元。小店挣不到钱,最多是混口饭吃。”冯玉平说。

4年前,冯玉平响应林场的号召,在小店的院子里种了5000株樟子松、云杉苗木,等着卖大钱。林场又给每户职工家里分了一亩地种植苗木,冯玉平又种了1万多株,“但市场行情不好,一棵都没卖出去。”

冯玉平指着院子里已经长到半米高的树苗对记者说:“实在太密,没法再长了。田里的树苗都有1米5了。愁人。”

16日下午,在距离克什克腾旗约90公里的桦木沟林场望火楼,51岁的冯玉和、50岁的白树军爬上简易的梯子,到屋顶冒雨看护着四周的2万亩山林。这片山林,将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隔开,阻止着两大沙地的“握手”。

冯玉和告诉记者,他们每年有260多天吃住在破旧、墙皮脱落发霉的护林站里。林场分给他们的棚户区改造房,由于没有时间住,卖掉换钱了,以贴补家用。不在护林站时,他们还是住在林场的平房里。

“要等到60岁才能退休,我还得干10年。”冯玉和说:“没办法,没有年轻人了。”

桦木沟林场是克什克腾旗4个经营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的国有林场之一。

柴景峰对记者说,林场现有在编职工111人,离退休职工64人,“在职职工年龄都在48?56岁之间,45岁是最小的”,桦木沟快变成“老头

沟”了。

冯玉平对记者说,“老头们”管护起山林来,腿脚肯定没有年轻人灵活,有的时候就只能在大道上看看,或者干脆住在护林站里不动弹。

柴景峰介绍,1955年桦木沟林场刚成立时,属于全额事业单位。1958年改为差额事业单位,政府每年拨付13.5人的工资经费。1992年,克什克腾旗将林场定性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再拨付工资经费。“2005?2009年,当时林场还有采伐指标,最高时每年可采伐1.2万立方米木材,加上苗木销售和公益林补偿,林场的日子还算好过,盖起了办公楼。”柴景峰说,但之后随着工资上涨、管理费增加,特别是采伐指标逐年缩减,林场目前的处境十分困难。

柴景峰说,但护林防火的任务一点都不能打折扣,林场有专业的护林防火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24小时值班。这块投入一分钱都不能少。

“采伐指标2015年已全部取消了,林场的任务就是管护。苗木也不好卖。目前林场的收入只有一项,就是国家给的每亩4.75元的公益林补偿。”柴景峰说,林场每年底拿到这笔钱后,才能给职工发工资,而且还只能发55%的工资,其余的挂在账上。职工的养老、医疗保险每年要支出260多万元,“今年只交到4月份,没钱再交了。这样的经济状况,怎么会有年轻人留下来!”

资金不足、人员老化,使“保”字成为林场开展生态建设的主题。目前,林场从事护林防火工作的职工占到80%,在开展科学、可持续森林经营等方面却鲜有涉及,林场活立木总蓄积仅为272万立方米。

而与桦木沟仅一河之隔的塞罕坝林场,近年来通过不断提质增量,林木总蓄积达1012万立方米。林场自筹资金完成了30个标准化营林区建设,在各生产一线启动了电视、电话、宽带光纤“三网融一”工程,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同样是京津风沙线上的木兰林管局,全局1561名职工中有正高级工程师41人、高级工程师73人、工程师129人。通过开展近自然经营,木兰的森林总蓄积达658万立方米,被确定为全国15个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党组成员、新闻发言人李树平巡视员对记者说,全自治区316个国有林场,眼下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后继无人”。

“我在林业厅分管人事,明显感觉到,这些林场老职工退休后,断档问题无法解决。”李树平说,林场大多处在偏远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加上连工资都发不全,很难吸引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要想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守护住这片青山绿水,很难。”

“我们急切地盼望着改革!理顺林场管理体制,明确林场公益性质,建议上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保障林场健康、稳定发展。”柴景峰说。

李树平告诉记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3月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我们会努力争取,向最好的目标迈进。”李树平解释说,这个“最好的目标”,就是争取将桦木沟林场定性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但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定性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后,“会严格控制事业编制,这方面林业部门说了不算。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财力进行核算。像桦木沟林场,111名正式职工,不可能全部进入事业编制。”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规定,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

唯有改革才能理顺体制

地理位置、土壤和气候条件相似,经营面积相当,为什么相邻的3个国有林场差距如此之大?

“体制不顺是最主要原因。”柴景峰说。

桦木沟林场建场之初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政策变动逐步转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林场履行着事业单位开展生态建设、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但没有国家财政拨付的资金投入;顶着事业单位的名义,实行着企业化管理,却又不能完全按企业化运作,木材生产等生产经营活动没有自主权。此外,林场作为克什克腾旗林业局直属的股级单位,在政府的各方面政策中都处于边缘地带,在与各方沟通协调中也处于弱势地位。

有树不能砍、收入没保障、政策够不到、管理不健全、人才留不住,林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抱着金饭碗找饭吃”。

“桦木沟林场面临的问题在全区国有林场中有很强的代表性,桦木沟还算是其中条件比较好的林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巡视员李树平说。当前,全区316个国有林场都面临着改革的问题,而理顺体制机制、明确林场公益属性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全国大部分国有林场的共同诉求。

国家林业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总站长杨超介绍,国有林场“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大多数苦于“找饭吃”,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上来。

全国4800多个大小国有林场,目前在考虑着同一个问题:在守护好这片山林的同时,如何让这片林子产生一些经济效益,以改善林场的生产、生活条件。统计数据显示,只拥有二十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国有林区,拥有着六分之一的全国森林面积、四分之一的全国森林蓄积,管护着我国最优质、最稳定、最完备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然而,国有林区68.8万的在册职工也是全国收入最低的人群之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只有1.8万元,仅为同期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35.3%,其中还有10.8万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7万人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程红介绍,目前,全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个。由于缺乏正常稳定的经费来源,且富余职工的人数不断增加,林场发展陷入困境。

猜你喜欢

塞罕坝木兰林场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诗》考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