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2011—2014)
2015-09-08周瑛达
周瑛达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11-2014年收录于CNKI的2327篇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中文论文进行了统计,从研究现状和文献内容两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年发文量、核心作者、地区分布、被引频次、关键词分布、学科类别和期刊分布的特点,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献计量;互联网金融;中国知网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4-0093-0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对人类的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过去的10年间,类似的颠覆性影响已经发生在图书、音乐、商品零售等多个领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成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日益明晰。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热度逐渐上升,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也随之出现。然而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对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将有助于把握研究的主题和发展方向,并为读者和专家的学习和分析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有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数据库,内容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收录国内8200多种综合期刊和专业特色期刊的论文,在该库内进行检索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首先由于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概念,本文将文章刊载的年代限定在2011-2014年之间;其次通过分析现实情况,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名词近年来常见诸媒体大规模、高频度的报道中,此处在“跨库选择”目录下剔除了“报纸”和“商业评论”这两个选项,因为这样能够统计出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学术文献。随后使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采取“篇名”中包含“互联网金融”的检索策略,以“精确”搜索的方式筛选出2327篇学术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采取“篇名”而非“主题”进行检索,是因为在“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语义中就包含了“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独立的名词,按照“主题”进行检索则可能出现诸如金融的“互联网化”或者“网络金融”等话题,这都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本身所传达的主题相违背。
2 研究现状分析
2.1年发文量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某一研究领域内期刊论文刊载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对该领域的研究的发展态势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进而了解相应的理论水平,分析研究者和关注者对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图1显示了2011-2014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量的年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2011-2012年,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并不多,2011年兰秋军发表在《计算机与工程设计》上的论文《互联网金融数据抓取方法研究》是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中最早的一篇提及互联网金融的论文,然而其介绍的技术方法并没有触及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概念,文章所提及的“互联网金融数据”仅仅只是停留在线上金融数据的层面上;随后2012年共有13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文献,可见这一时间段是国内互联网金融研究的萌芽期;而2013年该领域的研究则迅速的增长到369篇,这一数据约为2012年的20倍;2014年发文量更是爆发性地增加到1928篇,这一时间段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逐渐为人熟知,相关的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也日渐成熟,文献量急剧地增长也从侧面反映出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体现出研究者们对这一新兴概念的重视和关注。
2.2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对某一学科研究的发展具有较大学术贡献的科研人员,同时也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贡献者。此处对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的信息进行筛选和统计,以期显示互联网金融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2011-2014年有关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最多的为8篇,由文献计量学领域著名的研究学者普赖斯(Priced)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计算可知:
其中,Npmax为发文最多的著者论文数Mp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按照取整数的结果,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2,即发文量在2篇或2篇以上的作者为互联网金融研究中的核心作者候选人。按此标准进行数据的收集,共统计到核心作者加人,各自对应的发文量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由于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还比较少,所计算出的核心作者数量也相应较少。但核心作者中有50%的发文量都在4篇以上,这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学者中仍不乏高产者,同时整个研究队伍正在迅速扩大。
2.3核心作者机构和地区分析
核心作者分析给出了互联网金融研究领域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人数和发文数量。由于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概念在国内得以发展,对其进行研究的作者、机构和地区必然存在着差异。下文对核心作者所属的机构和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统计了发表论文在5篇以上的核心作者的相关情况,具体的结果如表2所示。
首先,从作者的单位来看,现阶段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的核心作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央财经大学的黄震,研究方向为金融法,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用自己原有的专业知识对其中所蕴含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另一类则是来自企业的作者,如中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谢平,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以及对所处行业动向的把握,为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其次,从核心作者所属地区来看,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多集中在北京和江苏两地,来自当地财经院校和银行的作者对互联网金融表现出高度的关注,这反映出国内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不平衡:发达地区由于具备相对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文化开放度和接纳度,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最容易首先在这些地区进行,研究者则更有机会和动力对其进行分析。
2.4被引频次分析endprint
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该论文正式发表后某时期被其他发表文献引用的累积次数。通过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领域内高质量的论文,从而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和学术标准。
本文统计了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中被引频次超过30次的论文,共计10篇。由表3可知,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共计454次。由于该文献的刊载时间较早,且正值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刚刚兴起之时,该文献的被引用次数约为排名第2的文献被引用次数的3倍。这说明在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当中,某一高水平作者的论文被其他研究者广泛引用,其树立了该领域研究的范式和典型;但就领域内所有文献的被引频次看来,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水平参差不齐,各文献被引频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被引文献存在着中心化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研究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水平;另一方面则源于研究视角过于狭窄:表3中列出的高被引频次文献中约有半数将研究对象集中在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上,对互联网金融的具体模式、技术和发展方向则鲜有探讨。如此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之前的文献均采用同一研究视角和切入点,使得它们自己很难成为高被引频次的文献。
3 文献内容分析
3.1论文关键词分析
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反映出研究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兴趣所在,也能够表现出研究的热度。本文共统计到互联网金融研究中的关键词共2536个,但考虑到关键词的实际意义,笔者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以及“金融”这3个关键词省去,因为这3个关键词与研究主题高度重合且没有对互联网金融这一主题做出具体的细分。筛选之后的实际有效关键词为1288个,图2以饼状图的形式直观地列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5个关键词。其中排名第1的关键词为“商业银行”,所占比例为16%。这也与前文的论文被引频次分析的结论部分一致: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中,研究重点更多地倾向于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的关系。此外,“余额宝”、“风险”、“监管”和“金融创新”共同占到了所有关键词中26.2的份额。首先,“余额宝”作为2013年出现的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而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出现;其次,由“余额宝”这一互联网金融的典型所引申出的风险话题和监管话题找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命脉,即新兴金融模式所带来的风险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研究者们与时俱进的研究态度。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金融中一些其他的重要形式和技术目前仍没有引起足够的研究重视,如关于大数据和P2P借贷的研究在整个关键词分析中就显得十分有限。
3.2学科类别分析
本处列出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包含文献量最多的前15个学科。金融学科集中了大部分的文献,这与互联网金融这一主题的特性高度相关。其次是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学科,由于信息产业的主导作用,依托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得以迅速发展。此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中有一部分来自于经济法、刑法和民商法等法律学科,这说明学者们意识到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法律风险,相应的法律法规目前还处于空白之中。但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应的安全技术和网络技术研究则比较少,其隶属的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学科中的文献量明显少于上述学科。总体看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学科类型较为单一,学者们更多的是通过现象所传递出的金融属性来研究互联网金融。
3.3期刊分布
由于不同的期刊决定了不同的文献内容质量,因此在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时有必要统计不同期刊的载文量,以此对互联网金融研究中文献的学术价值进行判断。本文列出了载文量排名前15的期刊。论文被引频次与发文期刊的影响力有直接的关系,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多出自核心期刊,而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则并未体现出这一点。从刊物类型上来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研究多以金融类的期刊论文的形式刊出,但从刊物档次来看,载文量排名前15的期刊中只有《银行家》和《中国金融》为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这说明学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文献仍然较少,前文被引频次分析中的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并未出现在此处统计的期刊上。
4 结论
目前有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将在未来20年内逐渐成为主流。然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文献和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文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分析了2011-2014年来国内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所有文献,从研究现状和文献内容两方面入手,通过考察年发文量、核心作者、地区分布、被引频次、关键词分布、学科类别和期刊分布,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4.1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关注度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自“余额宝”引起了公众和媒体强烈的关注之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日益为人熟知。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文献在2013年出现爆发性增长,2014年的研究文限量更是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已经成为时代趋势。随着各种新兴金融模式的成熟和深入,可以预计相应的文限量仍会持续增长。
4.2研究资源分布不均,研究水平参次不齐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来自于经济发达和文化较为开放的地区,高产作者和高被引文献均被少数地区和机构所占据,这反映出研究资源分布的极度不均衡;同时,从文献的期刊分布看来,载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中鲜有高质量的期刊,核心期刊则更是凤毛麟角。而高被引文献则并没有出现在载文量较多的期刊上,这说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看来整个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仍处在较低的水平。
4.3研究领域单一
从学科分布可知,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和邮政经济等学科中。互联网金融从概念到技术都存在着创新,而国内大部分的研究都倾向于关注现象本身和概念的介绍,对于其中具体模式的深入研究和相关技术的探讨则仍处于空白之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献量逐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更多来自不同机构和地区的学者可能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如在农村推进基于移动网络的互联网金融)加入到研究队伍之中。同时随着金融模式的成熟和发展,相应的安全保障技术则会显得更加重要,关于技术的研究也会随之增加,这将丰富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使之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层次;最后,国家应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扶持力度,相信随着给类社科和自科基金的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