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罗布
2015-09-08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5年5期
当我在遥远的西藏高原上,接到杂志社李老师的电话,要我写一篇获奖感言并发过去时,脑子里有过一阵空白,不相信自己能获奖。当电话那端证实一切是真实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这种不安与犹豫源自于对作品深度的挖掘上,虽然努力表现,却总觉得没能表达出自己想要呈现的那种精神高度。这种精神高度就是佛教里所讲的“利他”。
我从小在八廓街里长大,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加上大学读的也是藏文专业,我一直被这种文化熏陶着,也使我喜欢上了藏文化。后来,我从事文学创作,作品里呈现的就是那些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熟识的人们,努力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那种态度。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藏族人生性懒散,敬畏万物,听天由命,在这样一种表象的下面,只要细心观察和聆听,却也能听到另一番强劲的旋律:“今生结束后我将去向哪里?”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的那种生活态度了。藏民族更多关注的是来世,想通过今生积极向善,积聚福报,死后有个好的归宿。这整个过程就是在不停地修心,是在忏悔与救赎,摒弃与坚守中挣扎。这种文化给了我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也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表现视角。让我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是,编辑、读者、评委能够认可这种文化,这对我的创作也是个莫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