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视角下外部环境对商品流通影响的长期性特征研究
2015-09-08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重庆400084
■ 江 洪(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 重庆 400084)
需求视角下外部环境对商品流通影响的长期性特征研究
■ 江 洪(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 重庆 400084)
在需求视角下,本文定量研究了外部因素对我国商品流通影响的长期性特征,然后又分析了外部因素作用于商品流通的机制。研究认为,外部因素对我国消费、投资和外贸的影响表现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而外部因素可以通过供给影响、价格影响、流通渠道变革三方面机制对商品流通产生作用。
需求 外部环境 商品流通长期性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品流通也得到迅猛增长。在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商品流通市场内部一系列因素(如流通企业更新换代、专业商品市场提升)的影响,还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在此长期的过程中外部因素通过需求作用于商品流通,又存在怎样的特征呢?本文据此展开研究。
需求视角下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商品流通的阶段性特征
(一)外部因素对国内消费影响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受宏观经济、金融危机、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直接推动商品流通发生变动。从统计意义上看,外部因素对国内消费的影响可采用最终消费率这一指标来宏观反映。表1给出了1978-2013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图1则描绘了最终消费率的变化趋势。
由图1可以发现,从1978年至2013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不同时段的阶段性特征也比较显著。由此可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内的社会消费基本表现为下降的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不断冲击,使得社会消费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曾表现为平缓的一次波动特征,具体阶段为1978-1984年。在这一时段,最终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上升到1981年的67.1%,然后又降低至1984年的65.8%。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总体上升趋势比较显著,这是由于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由于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完善的投融资环境,因此投资的时机并未成熟,因此使得较多的社会闲置资金被个人与社会运用到消费中去。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1985年起我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具体阶段为1985-1992年。这一阶段总体上最终消费率逐步下降的态势。从1985年至1992年,最终消费率下降了3.6个百分点。在这一时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酝酿成形,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内投资市场逐步建立,于是较多的闲置资金被用于投资生产领域,即国内需求开始由消费向投资转移。
自1992年南方讲话之后,1993年起最终消费率呈现迅猛下降,直至1998年金融危机冲击,最终消费率有所回升,这一时期直至2000年。在这一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投资比重明显提高,于是消费比重逐步降低。而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投资市场趋于萎缩,因此消费与投资又发生反向变动。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迅猛式增长,尤其加入WTO后,社会投资逐渐增多,于是最终消费率呈现更加显著的下降趋势。而从2008年起,最终消费率又呈现回升态势。原因除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外,更多地在于近年来国际投资环境形势严峻,我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新一轮消费层次不断酝酿,因此最终消费率开始上升。
综上分析可知,外部因素对我国消费需求的影响表现为长期性特征,且局部波动性较显著。
(二)外部因素对国内投资影响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从统计意义上看,外部因素对国内投资的影响可采用资本形成率这一指标来宏观反映。表1给出了1978-2013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图2则描绘了资本形成率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从1978年至2013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不同时段的阶段性特征也比较显著。
1978-1983期间,我国资本形成率呈现了下降期特征。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变化并没有对投资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继续制度环境支持。1984-1991年期间,国内投资环境处于摸索式变革过程。自从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我国投资便从波动变化中提高。1984年起,资本形成率从34.2%经反复波动至1991年的34.8%。在这一阶段,国内商品流通也从计划流通过渡为计划商品流通。自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投资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投资需求显著增加,由此引发商品流通向市场迈进。1992年至1993年,资本形成率发生跨越式增长,提高了6个百分点。随后,资本形成率又呈现阶梯式下降,这是因为外部环境促使国内投资需求出现适应性变动。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资本形成率降至更低。
图1 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单位:%)
表1 1978-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
图2 我国资本形成率的变化趋势(单位:%)
图3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单位:%)
图4 我国净出口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单位:%)
图5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单位:%)
但进入21世纪,我国投资水平持续增长,资本形成率迅猛增加,促进商品流通进一步加速。但近几年出现停滞状态,这显然与国际经济萎缩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相关。
(三)外部因素对我国外贸影响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从统计意义上看,外部因素对外贸的影响可采用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这些指标来宏观反映。图3给出了1978-2013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变化趋势。由图3可以发现,从1978-2013年期间,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变化特征极为相似。1978-199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都处于缓慢上升的酝酿期。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外部因素对外贸的作用广度与深度都明显提高,因此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呈现显著的波动态势。从这一时期净出口占GDP份额的变化来看,表现为正负波动显著,这也说明出口对我国商品流通的作用存在时期差异性(见图4)。
进入21世纪,我国外贸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都呈现了显著提升,2007年外贸依存度突破7.5%。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又呈现显著下降特征,加之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进出口水平进一步下降。
综上可知,受外部因素冲击,我国外贸呈现局部波动明显且总体平稳增加的特征,因此外部因素对外贸的影响表现出长期性特征。
需求视角下外部因素影响我国商品流通的机制
(一)供给影响机制
国内需求直接受到当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供给的影响,而各大产业的产品供给决定了该产业的份额,因此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外部因素对商品流通影响的供给机制。图5给出了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在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延续性约束,我国第一产业份额仍有小幅增加,第二产业份额有小幅下降,第三产业份额则基本维持不变。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内经济仍存在封闭性,因此外部供给因素对需求未产生较大影响,对商品流通的作用也较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一产业份额明显下滑,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兴起,以面向消费市场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份额显著提高。
(二)价格影响机制
需求视角下,外部因素对商品流通最直接的影响为价格影响。在开放经济下,人民币汇率可以透射出我国价格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以单一型汇率为主,因此贸易环境的变化并未对国内商品需求产生大的影响。1994年起,我国逐步实行了有浮动的汇率制度,2005年起又在原基础上引入了一揽子货币价格参照,于是人民币与国际货币的对接不断深化。受汇率变化影响,通过价格穿越效应对我国外贸和国内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进而改变部门生产结构,这又通过供给机制作用到商品流通。
(三)流通渠道影响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流通渠道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商品流通渠道进一步变革,成为我国商品流通的又一重要外部因素。某种意义上说,商品流通渠道的变革决定了供应链内部协作关系的变更。在全球化竞争背景下,商品流通渠道的变革可以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形式由单一的价格竞争向供应链竞争关系转变。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将由于生产水平和市场关系的差异而出现定位差异。企业之间定位的差异又将引发新一轮渠道重构,促使商品流通过程发生进一步变化。
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需求的分析视角,通过定量方法研究了外部因素对我国商品流通影响的长期性特征,然后又分析了外部因素作用于商品流通的机制。在经济市场不断深入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外部因素对我国消费、投资和外贸的影响表现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征,而外部因素可以通过供给影响、价格影响、流通渠道变革三方面机制对商品流通产生作用。外部因素对我国商品流通影响的长期性特征,对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启示。外部因素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外贸需求,进而对商品流通产生影响,体现了外部因素影响商品流通的内部化。因此,我国政府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内部化作用,按照内部化作用的渠道,对商品流通领域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进行改革。
1.祝合良,李晓慧.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
2.韩枫.论中国商品流通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J].商业时代,2014(3)
3.李俊阳.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流通业再造[J].中国流通经济,2014(6)
F71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