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09-08张益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致残率低氧颅脑

张益民

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外二科,深圳 51811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极容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率因此大幅提高。机械通气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其应用临床一直存在争议[1-2]。近年来更多学者认为应在患者未出现呼吸衰竭前进行机械通气,以改善其脑缺氧状态、纠正低氧血症,用最低能量消耗获得最大呼吸功能支持,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提高抢救率,同时改善预后[3-4]。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探析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29~62岁,平均(44.3±4.8)岁。24例为交通意外致伤,10例为高空坠落致伤,5例为打击伤。损伤类型:18例为脑挫裂伤,14例为颅内血肿,6例为原发性脑干损伤,1例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31~60岁,平均(44.5±4.4)岁。20例为交通意外致伤,12例为高空坠落致伤,3例为打击伤。损伤类型:15例为脑挫裂伤,10例为颅内血肿,6例为原发性脑干损伤,3例为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为开放性颅脑损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损伤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头部有明确外伤史,且经MRI或者CT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②伤后2 h内入院;③无严重复合伤;④GCS评分为3~5分。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胸外伤、颌面伤;②严重脏器功能障碍。

1.4 方法

首先给予患者相应手术治疗及抗感染、营养支持、止血、降颅压、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经鼻导管持续给氧,在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则于患者入院够立即进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应用指征:呼吸频率<10/min 或>30/min,PaO2<50 mm Hg 或>60 mm Hg,氧合指数(PaO2/FiO2)<200 mm Hg。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采取CA模式或者SIMV模式,潮气量(VT)在 6~10 ml/kg;氧浓度(FiO2)为 40%~50%;呼吸频率(R)14~18/min;每分钟通气量(MV)在 100~120 ml/kg;呼吸时间比(I∶E)为 1∶(1.2~2.0);呼气末正压(PEEP)在 2~3 cm H2O;压力支持(PSV)在 10~15 cm H2O。 撤离指征:VT>250 ml;PaCO2<50 mmHg;PaO2>60 mm Hg;FiO2≤0.4;呼吸频率<25/min。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致残率、病死率、治疗前与1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应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SSS)[5]进行判定: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0分为重度缺损。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致残率、病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6±32.1)h,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致残率为 38.5%(15/39),低于对照组的 60.0%(21/35)(P<0.05); 病死率为 12.8%(5/39),与对照组的14.3%(5/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致残率、病死率的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SSS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SSS评分为(37.6±5.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SSS评分1周后降低至(24.6±4.1)分,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S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SS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t值 P值观察组(n=39)对照组(n=35)12.260 3.826 0.000 0.000 t值 P值37.6±5.2 36.9±5.0 0.589 0.558 24.6±4.1 32.3±5.6 10.856 0.000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最明显的症状为呼吸障碍,发生率为50%~80%[6],且容易进一步引发低氧血症,这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低氧血症会加重患者组织缺氧、缺血,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重要联系[7-8],因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对改善其预后极为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大,提示观察组的应用效果更佳。此外,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6±32.1)h,比对照组短,致残率为38.5%,低于对照组,原因在于早期机械通气可迅速缓解患者颅内压升高,纠正低氧血症,打断患者脑部缺氧、缺血持续时间[9-10],为抢救争取时间,因此致残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预后得到显著改善。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早期机械通气效果,治疗过程中还需保持患者头颅清洁并予以正确的药物治疗,且参数设置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提高机械通气的针对性[11-12]。机械通气过程中应密切留意患者的血气指标,以调整通气参数,促进患者缺氧、缺血状态的缓解。

综上所述,早期机械通气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是救治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措施。

[1]关峰,胡志强,黄辉,等.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14,49(2):51-52.

[2]马君武,俞欣,黄永华,等.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730-4731.

[3]郑国寿,白祥军,雷霆,等.早期机械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效果的比较[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8):471-473.

[4]覃玉英.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2):287-288.

[5]罗祖明,胡万保.脑卒中病人四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1(4):201-204.

[6]李兴华,刘丛.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4):637-638.

[7]王渊,唐安华,肖振鹏,等.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0):64-65.

[8]杨中良,周竞崎,孙宝玲,等.呼气末正压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5):283-285.

[9]吕江,谢为民.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9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09,21(9):1529-1530.

[10]陈汉民,管定国.早期机械通气下纤支镜灌洗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误吸后急性呼吸衰竭[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5):2779-2781.

[11]李展鹏,杨春万,张聪,等.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9):947-949.

[12]蔡玲芬,钟丽华,金玲江,等.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5):51-53,57.

[13]丛树国,孙红杰,赵鸿雁,等.早期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33-34.

[14]蔡耀权,李穗,柳建中,等.早期机械通气治疗颅脑损伤后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72-73.

猜你喜欢

致残率低氧颅脑
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防这个健康杀手,关键有5条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