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世界潮流,俾国人有世界眼光
2015-09-08
“留学潮”下应运而生
1920年,在中国迎来“五四”时期出国潮的同时,由中华欧美同学总会创办的《欧美同学会丛刊》在上海出版,它是欧美同学会系统主办的第一种机关刊物。
欧美同学会,一个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会所。1913年,为探讨学术、交流思想、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一群曾经远离祖国、饱尝异国求学艰辛的归国学者,在北京成立了欧美同学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归国留学生组织。
北京欧美同学会成立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他一些地区的归国欧美留学生也相继成立了同学会。这些欧美同学会都积极投入了五四爱国运动,并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经过串联,决定联合起来,成立全国性的欧美同学会。
同学会以“修身、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定期举行各种会务活动。在同学会的旗帜下,聚集了一批批来自社会各领域的归国留学人员,逐渐形成了一个既掌握国外现代科学技术,又了解世界和中国国情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许多成员,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栋梁之材。
1919年8月,百十余名全国各地欧美同学会代表齐聚上海,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华欧美同学总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重视并支持中华欧美同学总会的成立,亲自参加了8月30日晚上的庆祝宴会,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演说中,孙中山对归国留学生寄予厚望,号召留学生与祸国殃民的“武人、政客、顽固党”展开斗争。孙中山的演说给成立大会增添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和革命精神。
成立大会草拟了中华欧美同学总会章程,制定了“联络全国欧美同学,建设公益事宜”的宗旨,选举蔡元培为会长,设立了组织机构。其中,特设了一个编辑部,专门负责“月报编辑事宜”。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20年3月10日,《欧美同学会丛刊》(The West Returned Students Publication)第一卷第一号终于问世。该刊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卷首是孙中山的题词:“指导国民”,翌页是孙中山在庆祝宴会上演说的一段话:
“要使国家富强,必先有一善良政府。现在的政府,可以富强国家吗?留学生中,多不愿意谈政治,恐怕摄(涉)及政府于自己位置有妨害。这是错了。留学生都是有学问有智识的,为什么几百有学识的人,不能组织一良善政府,反要怕那几个无学识的伪造政府呢?我以为诸君虽有学问有知识,却是没有觉悟,就是没有发明自己所有学识的能力。”
蔡元培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号召欧美同学以所见所闻,向国人多方介绍欧美情势,结个团体,运用学识的威权,以再造中国。发刊词中说:
“海通以来,缩五洲为一邱,虽以吾数千年闭关自大之中华,事事与欧美诸邦密切关系。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于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以故欧美人之曾来吾国者,率皆分别调察,陈述意见,以报告于其国人,而为对待吾国之标准。其所生之效果,吾侪固熟睹之,而身受之矣。而我国各方面负责任者,乃尚多懵然于欧美之情势,遇事竭蹶,动失机宜,固由彼辈无集思广益之度量;而曾游欧美者,不以见闻所及,多方介绍,亦不得不分任其咎也。
欧美同学归国者,渐逾千人,散居各地,势不能有所发展。近年北京、天津、上海有同学会组织之,去年更于上海为全国欧美同学会之组织,于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不复为曩昔之散漫,而服务社会之志愿,亦以群策群力之集中,而稍稍有所籍手。递于今兹,乃得以会员之所见,为此丛刊,本补牢顾尤之忧思,为负暄嗜芹之贡献,邦人君子,幸省览焉。”
《欧美同学会丛刊》的宗旨为:“提倡建设主义,俾建设事业日臻发达;注重世界潮流,俾国人有世界眼光;发挥本会宗旨,联络同学声气,俾本会团体日益坚固。”
那时
时值“五四”留学潮,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从总体上观察,这期间的北洋政府对出国留学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给企图留洋的青年以一定的自由度;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又迫使许多有头脑的学人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出国留学自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高扬了科学、民主的大旗,给传统思想以巨大的冲击,更新观念,吸收世界新文化是多数年轻留学者的追求;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竞争意识大大增强,这也促使一部分青年去经风雨,观“洋潮”;五四之后中国革命浪潮的重新突起,为献身革命而出国探求新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股热潮。这些因素的交织回应,为此次留学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促使留美、留法、留苏不断升温。
五四时期的留学潮持续时间长,平衡而有序。1908年美国决定退回部分“庚款”以资助中国派留学生后,1911年即设立了清华学堂,作为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于是以庚款留学生为中坚,加上众多的自费留美生和各个部、企业、学校等派出的留美青年,使美国各大学“布满了中国留学生”。这些中国留学生素质高、学习刻苦、成绩优良、自治能力强,成立有各种社团,举办许多颇有意义的活动,现存的《留美学生年报》、《留美生月报》及《科学》等杂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留美青年高昂的学习情趣和美好的追求。他们是用科学精神浇铸的一代让中华民族骄傲的有为青年。
如果说留美生的追逐目标主要是科学文化,那么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则侧重于政治方面了。“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所以兴起,一是在工读主义思潮的推动下,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而勤工俭学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好尝试;二是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兰西去具体地体验一下;三是一批有影响的人物如蔡元培、李石曾的全力推进。至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已达1600多人,他们一边做工,一面上学,辛苦异常。这批人在学业上进展大的不多,多数念中学或职业学校。但他们切实地体验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对资本主义制度恨之甚深,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倍感亲切,并认真研究,落实于行动。留学期间,他们就组织革命活动,向国内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间,不仅涌现了许多有为的职业革命家,而且产生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家,社会主义能植根中国,其功甚伟。
“留苏热”的出现主要是政治革命的推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效法苏俄,急切派革命青年赴俄学习;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的成功,孙中山“以俄为师”口号的提出,又将派青年去苏联学习视为培养革命人才的主要途径。为此,苏联政府在莫斯科专门创立了一所孙逸仙中国劳动大学,大批接收中国留学生。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他们基本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这批人也确实对中国革命有深远的影响,最著名的如刘少奇和蒋经国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中国需要建设人才。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国家对留学生的派送,基本面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派出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当时北京和莫斯科之间还没有直航飞机,留学生都是坐着火车去,每批都有几百人,一拉就是一个专列。中国留学生就是这样一专列一专列奔向苏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50年代“留苏热”。
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被派往苏联,他们肩负着国家的使命,“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那块浩瀚的土地上度过了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美好岁月。
毛泽东主席在访苏期间,来到了莫斯科大学。毛泽东对他们讲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番讲话,不仅鼓舞了留苏学子,也传遍了全国大地,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年。
而同时期的美国留学生,却在上演着一场如同战争般的回国“大战”。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9月美国禁止学习理工及医学的中国留学生离开。中国留学生“有家不能归”,精神备受折磨。
在美留学生为争取美国开放禁令,允许中国留学生回国,他们勇敢地向美国人士宣传解说,集体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要求撤掉禁令,同时印刷200多封信投递给美国报界、议员和民众团体。这些活动引起了美国新闻界的关注。后来经过各方努力,在美中国留学生终于得到美方的释放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