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2015-09-07徐闽
徐闽
【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0例行剖宫产产妇,予以所有产妇预防与护理措施。结果:1000例产妇均顺利出院,其中,发生16例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痊愈。结论:予以剖宫产产妇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剖宫产;预防与护理措施;体会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会使得肢体坏死,而栓子脱落则会引起脑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剖宫产产妇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产妇的生命安全。而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对于剖宫产产妇而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避免产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本文就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行剖宫产产妇1000例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效果展开探究,并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0例行剖宫产产妇。其中,年龄在25至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0±0.5)岁。230例胎儿宫内窘迫,180例胎儿脐绕颈,345例羊水过少,126例合并子癫前期,119例产程阻滞。
1.2 预防与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剖宫产产妇都会由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与产妇沟通与交流,了解产妇的心理活动,并针对性疏导。同时告知产妇不良心理会引起血液黏稠度提高,让其积极配合调整好心态。
1.2.2 术前健康宣教
在手术前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及静脉壁损伤是致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宣传手册、面对面交谈等方式告知产妇及其家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子及疾病危害性,提高产妇及其家属对剖宫产的重视程度,使产妇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2.3 术中护理
产妇进行剖宫产过程中,穿刺时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进行下肢静脉穿刺,若必须进行下肢静脉穿刺,则不能输入刺激性液体或高渗液体。另外,还应注意尽量减少穿刺次数。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活动双下肢,待麻醉药效过后,正确指导产妇进行下肢蜷伸运动,同时鼓励产妇进行深呼吸和咳嗽等动作,以促进其肺血液循环。
1.2.4 术后护理
当产妇完成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帮助产妇去枕平卧,维持6个小时后可以取半卧位,30°至40°。同时时刻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出血情况等。手术结束后满6个小时方可予以产妇进食,主要以流质食物为主,同时多叮嘱产妇家属督促产妇多喝水,确保每日饮水量在2500至3000ml左右。手术结束后1至4天不能进行下肢静脉穿刺。若需要进行输液补液治疗,则应按照医嘱予以治疗,穿刺时要避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以避免血管内膜完整性受到损坏。
1.2.5 早期肢体活动指导
护理人员应做好产妇小腿部情况的观察工作,检查产妇小腿部有无出现胀感或疼痛、足踝部是否肿胀等内容。一旦发现产妇双下肢皮肤发亮、发紧、发冷等症状,且沿着深静脉走向出现压痛感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定是否为DVT。护理人员还应指导产妇进行早期肢体活动,具体包括:双侧足踝活动,指导与协助产妇进行踝关节的旋转运动,包括外翻、内翻、踢屈及背伸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进行20次左右,频率为每分钟15至20次;双下肢肌肉群按摩,指导产妇家属进行,首先,应从产妇的足部开始向大腿部位进行按摩,温柔挤压肌肉肌腹,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按摩,切忌力度不能过轻和过重;膝关节运动,指导产妇进行膝关节伸屈运动,每分钟维持15至20次左右,重复运动20次。这些早期活动应先由护理人员或产妇家属帮助进行,直到产妇可以自己进行活动为止。
2 结果
通过予以1000例剖宫产产妇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所有产妇均顺利康复出院,其中,16例出现深静脉血栓,经过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稍有不慎都会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手术结束后,患者出现肠胀气伤口疼痛导致呼吸呈现浅慢状态,容易使下肢及盆腔静脉出现回流障碍,加上麻醉时间与手术时间较长,使得患者的血流更为缓慢,下肢肌肉几乎处于松弛状态中,更易形成静脉血栓。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以避免该并发症发生。本文实验中,予以1000例行剖宫产产妇相应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其中984例产妇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1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相应治疗与护理后均痊愈。
总之,对行剖宫产产妇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