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导图架设童真与少年
2015-09-07孔凤莲
孔凤莲
多年执教小学毕业班语文,观课后往往有小学课堂“花枝招展”,中学课堂“银装素裹”之感。此外,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理所当然地被轻视了。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以实现小、中学有效衔接?如何将坚冰化作一缕甘泉,为孩子打开一扇成长之窗?笔者试图在阅读教学中寻求小、中学衔接的路径。
一、云雾缭绕路在何方——迷失于阅读模式的十字路口
众多的展示课、研讨课、小、中学衔接课,多多少少存在“孩子们的阅读都是在教师们的‘导演下按部步班地进行着的”现象,试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现了吗?
迷惘1:有效阅读新模式要不要教师的“导”?小、中学课堂出现了促进孩子阅读的“新面孔”,孩子们更自由了,如自主阅读法,问题是新的阅读模式需不需要教师的“导”,又如何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创新性阅读?
迷惘2:有效阅读新模式要不要寻求突破口?传统的阅读模式离不开预习、课堂阅读与复习,离不开理解、记忆与应用,可是阅读新模式以何种方式为突破口,开创孩子们阅读的新革命?
迷惘3:有效阅读模式要不要重视创新思维培养?钱学森之问曾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相信它也刺痛了无数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同行们:我们没有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语文阅读贯穿孩子成长的整个阶段,有效阅读新模式如何实现“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宏伟目标?我们不禁叩问:新课堂背景下孩子们阅读模式如何构建?
二、为有源头活水长流——顿悟于思维导图的高效学法
(一)思维全脑化:激发联想与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无独有偶,犹太人之所以在诺贝尔奖中独占鳌头,是因为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智,探究的精神。思维导图在孩子阅读模式中的运用,这种“创意式阅读”,在两者间穿插了一根浸润着联想与创意的导火索,在孩子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注入了强心针,充当了衔接的“红娘“,让掌管抽象概括的左脑和诱发形象感知的右脑各显神通,将各种零七八碎的智慧、资源等融会贯通成一个系统,孩子长成思维上的巨人也就不成问题了。
(二)阅读简明化:导航目标与要点
课前预习、课堂阅读与课后复习是孩子阅读方法的三大法宝,小学阶段形成了良好习惯,中学阶段的阅读也会如鱼得水。思维导图在语文课程阅读的介入,如同删繁就简的三秋树——阅读得以简明化。
1. 预习目标明确
预习是阅读的前奏,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在布置孩子们预习《匆匆》(人教新课标版第十二册)一课时,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如下的阅读目标。见图1
利用思维导图展示预习目标,无形中向孩子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节省了宝贵的阅读时间。
2. 阅读重点突出
语文的阅读应该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预习前奏的打响,还需要孩子在阅读中加以分析与归纳。假如小学阶段忽略了归纳能力的培养,那么到了归纳能力成为主流的中学就显得后劲不足了。在指导孩子们阅读《学弈》(人教新课标版第十二册)时,在探究什么原因造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后,我要求孩子把这一原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录在课本上。如此一来,课文重点得到突显,归纳能力也得以提升,可谓一举二得。
3. 复习回顾便捷
教者常常强调复习,可让孩子们复什么却简而化之。孩子们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所制成的一张张可视可感的“知识地图”,为他们提供了复习的线索与路标。思维导图往往加入了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元素,既增强记忆效果,又使人们从焦点想开去,记忆与开启潜能两不误。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一孩子将课文梳理如图2,笔者认为,知识的归纳比记忆更为重要,能将两者溶合起来,也就相得益彰了。
(三)方法可视化:图解静态与抽象
“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还没有遇到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指导者,那么他就再也无法学会真正的思考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脑力劳动指导者不一定是教师,可能一本书,一种阅读方法,又或者是思维图解工具。《詹天佑》(人教新课标实验教材第十一册)在介绍詹天佑开凿居庸关隧道时,让孩子们根据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即时创作相关的图维导图,让静态的语言变得立体,孩子们的课堂往往变得趣味盎然。思维导图的出现,如同沙漠中所出现的一片绿洲,一股甘泉,助小、中学衔接时期的孩子一臂之力。
三、吹尽狂沙显现真金——践行于思维导图成败得失
“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皮亚杰),鼓励孩子自主绘制思维导图,顺应了儿童的认知心理,也为孩子的中学生活添砖加瓦。思维导图可以散落在孩子们阅读的方方面面。
(一)学前绘制,铺路搭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孩子们读一篇课文也好,读整本好书也好,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关乎到孩子中学乃至成年后的发展。
1. 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蝴蝶效应显示开学初,儿童处于情绪的兴奋状态,当语文教材的墨香还萦绕在学生的指间之际,我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将语文教材浏览完,第二天召开班级读书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展示。同时明确要求:以单元为整体,每一单元绘制一个独立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中央为单元主题,可以结合主题内容配以恰当的图像;从中央图像发散开去的主干,是每篇课文的题目;再从课题发散开去写下你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思维导图做到图文并茂。第二天,在展示活动中,当一幅幅童趣十足的阅读成果被孩子们作为“炫耀”的资本时,过往被喻为硬骨头的预习整册书也演变为一件乐事了。当孩子们的阅读感知被赋予有趣、好玩与“刺激”时,归纳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便在无形中见分晓了。
2. 绘制单篇课文的思维导图
我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怎样将这个例子发挥到淋漓尽致?课前预习是必经之路,可孩子们在“这条路”上“爱恨交加”,于是预习便成了画生字、写音节的“机械劳动”。引进思维导图,不但增加预习的趣味性,而且于无声中训练孩子中学阶段必须具备的归纳能力,可谓一脉相承。图2是学生在预习《我的伯父迅鲁迅先生》时绘制的图维导图。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反映主题及课外的延伸。也可以看出她的不足之处,没有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一图在手,既可窥探出孩子阅读的长处,也可有理有据地指出其不足,教师因材施教的宏愿就清晰可见了。
(二)学中绘制,突破瓶颈
《最后一头战象》是沈石溪所写的一篇动物小说,怎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孩子阅读的一个难点。本人鼓励孩子在初读文章后,运用思维导图让在小组阅读中边画边读,有了图的直观再现,孩子们对重难点的把握就容易多了。在孩子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1. 绘制思维导图:英雄的轨迹
(1)浏览全文,嘎羧经历的哪些事深深打动了你?用思维导图画出来。
(2)出示孩子的一幅图,让孩子介绍自已为什么要这样画。
(3)根据思维导图指导孩子理解课文。
(4)看图讲讲嘎羧的英雄轨迹。
2. 绘制思维导图:催人泪下的画面
(1)思考最打动你的场景是什么?用思维导图画出来。
(2)小组阅读:在小组中出示绘制的图,用语言描述感动自己的地方。选取最让自己小组感动的画面,小组合作图、文、演三结合理解片段内容。
(3)小组自荐上讲台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在阅读指导课中,思维导图的运用,既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又使重难点迎刃而解,实现了小、中学从自主合作到自主探究的脱变。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