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学科教育的路上
2015-09-07杨彦祥
杨彦祥
一、课改历程
观澜中心小学推进课程改革主要历经三个进程:
第一阶段(2001——2005年),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研究”为主导课题。除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外,着力于小学学科学习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阶段(2006——2010年),以“有效教学研究”为主导课题。主要通过研究教师“教”的行为,以及其行为影响学生“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通过搜集信息、整理、分析和行为矫正,以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达成为切入点,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持续改进。
第三阶段(2011——今),以“构建学科教育新模式实践研究”为主导课题。学校课程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于提高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教育着力于提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育人目标的整体达成。二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重视让每一位师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三是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对教材进行班本化二次开发,扩宽课程资源,重视学科整合。四是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更加关注育人的过程,增加教育手段和方法,在传授好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键行动
1. 学校课程开发
(1)学科课程校本化、班本化开发。学科课程班本化二次开发,是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的基础。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与课外),老师们注入更多的情感、关爱和尊重,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开发。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社区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进行。另一方面,学校从主题探究活动、社会体验学习、项目与应用设计活动、参观与考察活动等四种类型进行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观澜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编入学校课程总安排表。校本课程内容主要从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以及生活等八个模块展开。
2. 学科组建设
(1)学科组队伍建设。学校配足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对于学校暂时缺乏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聘请校外专家、社会人士、家长义工担任。学校每学期创造更多机会让科组老师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和专业学习,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2)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学科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学科课程资源的系统化建设,伴随着学科课程实施的进程而不断累积和增加,体现出各学科组在课程改革中资源的再生产与逐步完善。
(3)学科教育的实施环节建设。横向,备课组不断地优化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纵向,学科组不断地优化年级之间、学段之间的学科沟通。
3. 构建学科教育新模式
(1)尊重学生的原有基础。老师们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生命价值获得最大增长。
(2)重视课堂上的关键“生长点”。充分考虑和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比如在学生争论时,在意见冲突时,教师恰如其份地给予点拨、引导和帮助。
(3)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锻炼。学科教育,抛弃以前老师讲、学生记的“满堂灌”,更加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互动与合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动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唤醒和激发。
4. 游戏化学习
观澜中心小学的游戏化学习是针对教学模式过于程序化、机械化和枯燥化提出来的。游戏化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加更多“游戏因素”,让学生爱上学习。
通过教改,取得了如下阶段性成效:(1)课程开发基本满足学生需求,项目比赛获得喜人成绩;(2)激发了学科组、广大教师的课改热情;(3)学生更加喜欢课堂,喜欢学习。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