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者为什么热衷于融资?

2015-09-07徐欣欣

商业文化 2015年22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创业者上市

文/徐欣欣

创业者为什么热衷于融资?

文/徐欣欣

创业圈充满激情,但不少虚假信息却带来了风险甚至陷阱。比如,虚报融资数额已经成为商界心知肚明的小把戏,不少创业者认为获得大额融资是一个极其荣耀的事情,似乎只要得到资本的青睐,也就等于成功了。当然,不少企业家热衷企业上市,并为此采取了不少野蛮手段甚至疯狂行为。不少企业为了上市,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冒险也要上市,甚至认为只要上市就万事大吉了。58同城的CEO姚劲波甚至下了断言:现在企业不融资就能成功?不可能!

我国企业界充满着严重的“浮躁病、急躁病”,不少创业者根本没有耐心,恨不得几天就把自己的企业做大,三年就能上市,五年就资产过亿。在这一病态心理的驱使下,抓住资本就成为最佳甚至唯一的选择,拼命地融资、烧钱,这是通往商业成功的不二法门吗?为什么不能踏踏实实做企业,老老实实赚营收呢?其实,我国商界依然有一批以“不融资、不上市”为理念的优秀企业,照样做到同行业翘楚,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创业者学习借鉴。

一、融资成为商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今商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融资,主要途径有三种:

一是公司上市融资。很多企业经历千辛万苦成功上市,成为企业最耀眼也是最辉煌的事件,其实,在中国上市的真正目的就是融资,可以得到一大笔资金,圈钱成为上市公司的一大游戏规则,这是不少股民痛恨的事情。当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得到一笔不需要支付任何财务成本的资金,是百利无害的事情,至于今后企业的业绩如何,并不关心。有的上市公司业绩很差,依然可以在股市上翻云覆雨,获得大量的资金。

二是股权融资。不少企业根本没有资格通过上市这一金灿灿的道路融资,只好采取股权互换、股权出售等方式融资。这里,股权互换方式是企业进入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途径,也许本身并不可能直接获得一笔现金,但是起码可以让企业进入一个新产业、新领域。当然,互换股权存在着不少的学问,企业自身的股权价值是否值得这样交换?有的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企业股权价值也在快速增加,如果这个时候进行股权交换,就很容易出现现在价值与未来价值的矛盾。相反,如果某个企业处于衰落阶段,股权的未来价值与现在价值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异性。总之,企业有生命力旺盛的阶段也有生命力衰弱的阶段,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股权交割,看似公平合理,其实也隐藏着不少商业秘密。同理,有的产业、行业处于夕阳产业,而有的产业、行业处于朝阳产业,在不同产业、行业之间进行股权交换,也会出现现在价值与未来价值的矛盾性。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股权在新公司的比重问题,如果进行股权交换后,企业在新公司的股权很少,也不能进入新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这样的股权其实也没有什么价值,只能成为一个利润分配的工具。

如今最流行的风险投资,主要是股权出卖方式,创业者为了获得一笔宝贵的创业资金,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股权,风险投资投入一笔资金后,得到一个可观的股权。这是目前创业领域最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

三是资源交换融资。有的企业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科技资源,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得到风险投资的认可和支持,也可以得到一笔宝贵的投资。例如,专利成果是一种高价值的投资对象,也是不少创业者喜欢进入的领域,可以获得一笔宝贵的融资。纯自然资源也是投资的对象,特别是天然资源十分优越的环境往往是最佳的投资对象,例如旅游资源、农业资源往往依赖于天然的自然环境,拥有这些稀缺的自然环境,则可获得投资。

二、融资与创业的矛盾性

1.没有钱寸步难行。

大众创业是时代的潮流,看似轰轰烈烈,其实暗潮涌动,风险巨大,不少创业者倒在融资的门槛上,根本不可能越过融资这道高高的门槛。不少创业者的创业想法新颖、思路清晰,有创业激情,还有创业团队,但是,就是缺乏最基本的资金,无法进入正常的创业状态,融资成为创业者最大也是最痛苦的事情。

社会上有一句名言:金钱不是万能,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用在创业者身上非常贴切。不少创业者属于“草根创业”,没有社会背景,也没有特殊资源,还没有商业信誉,凭借什么资本在激烈的商海里竞争呢?大企业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可以凭借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获得社会的认可,在购买原材料的时候往往可以赊销,得到原材料后再进行生产,也许可以将产品销售后再支付货款,这么长的周期占用货款,对于大企业来说可以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对于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初期的企业,不可能得到这么优惠的条件,而是直接现金交换,商业交易均要现金,对于缺乏资本的创业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商界规则就是这么残酷,本来创业者处于十分微弱的地位,还要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怎么可能闯过这一道道生死坎呢?

2.对于资本的疯狂追逐,也许就是创业者失败的开端。

创业者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最大的压力来自市场,面对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创业者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其最大的希望就是融资成功。有的创业者为了得到资本家的青睐,不得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大的代价就是无原则地出卖大量的股权,也许最终的结果变为资本家的打工仔。

我国不少优秀的企业为了引入大笔资金,与国际风险投资合作,看似风光几年,一旦不能实现风险投资规定的利润率复合增长要求,也就等于将企业放在火炉上烤,企业创始人往往成为最大的牺牲品,被“资本”赶出企业。这是资本游戏规则的残酷性,也是创业者面临的一大风险性。

从创业者沦落为打工者,这是目前我国创业者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不少资本家最喜欢的游戏玩法,通过资本的强大力量,吞噬了不少优秀的创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创意型企业。

三、风险投资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

风险投资在我国教育产业的得与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从中看到融资带来的后遗症,不要盲目信任资本,也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资本。其实,资本追逐的最终目的往往与创业者的初衷是南辕北辙,不少创业者掉进资本的陷阱之中,成为一个个牺牲者,多么可惜啊?!

1.风险投资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简称VC),又称创业投资,是指由职业金融家将风险资本投向新兴的、迅速成长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未上市公司(主要是高科技公司),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资本和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通过上市、并购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并取得高额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2.资本进入中国教育事业。

2004年老虎基金进入中国教育行业进行投资,其首选目标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先后投入3000万美金换取了“新东方”18.93%的股份。这是有据可查的国外风投资金进入中国民办教育领域的第一个案例。目前,老虎基金对“新东方”累计已投入5000多万美元的资金。

3.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职。

风险投资人不是慈善家,也不是救世主,而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投资者。风险投资进入我国民办教育领域,其最终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其首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利润回报率。资本的逐利性是一种本能,这一本能对教育的公益性冲击十分猛烈。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民办教育机构面临着资金瓶颈,不得不千方百计引进巨额融资,也许可以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按照资本意志追逐更多的利润,唯一的办法就是疯狂扩张,通过简单的平面化资源抢占,粗放式地做大企业,旨在通过快速整合,低效率地利用资源,在低水平上实现利润最大化,并希望短期内达到上市要求。这一运作思路本身就是十分荒唐的,也是可怕的,不少民办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已经为企业失败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教育公益性严重淡漠,忽视了教育产业的社会价值,这是中国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隐患。

4.风险投资执行资本的意志。

盲目的、粗放的、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导致教育培训行业过度竞争。风险投资在向培训机构投资前,要与培训机构签订发展目标的“对赌协议”,将企业发展与未来利润直接挂钩,明确规定每个年度的发展规模、营业额及利润增长目标,若不能达到设定目标,办学者就必须向投资者出让一定股份。这是一种残酷的市场游戏规则,典型的经济动物方式操作市场运作,融资后的企业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发展自主权,为了实现资本的意志,不得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疯狂地加快扩张步伐,有的时候根本没有具备最基本的条件,也要冒险扩张,这一疯狂的举措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吗?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是“新东方”,还是学大教育,在引入风险投资后,都实行了大举扩张的战略,不少战略看似正确,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甚至危机,将企业带入泥潭之中。

5.违背市场规律的后果是严重的。

任何市场的发育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单纯地人为加速,后果十分严重,往往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结果。目前,从风险投资进入的领域来看,无论是学前教育,还是职业培训类教育,其在我国教育市场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存在无限扩张的可能,最近几年我国民办教育机构的快速扩张,必然导致行业过度竞争,行业资源的严重失衡和大浪费,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6.市场竞争有理性与疯狂之分。

为什么会出现疯狂的举动呢?一般而言,如果行业过剩度超过30%,就会突破理性的限度,进入非理性状态;如果过剩度超过40%,就会出现严重的红海竞争;如果过剩度超过50%,就会出现残酷的绞杀战。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正因为引入风险投资,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市场严重过剩,大大超过正常需求的最大限度。因为风险投资强烈要求教育培训企业必须高速增长,持续保持每年30%~50%甚至10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要求合理吗?正常吗?健康吗?其实就是资本追逐利润的疯狂举措,短期内挤压完行业稀缺资源后就放弃,通常在3~7年内退出。正因为这一资本本能,导致风险投资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往往就会采取短期行为甚至掠夺式行为,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线发展过程,需要漫长的积累和积淀,才有可能具备行业提升力。正因为风险投资的进入,为了达到协议规定的赢利目标,不少民办教育机构常常丧失理智,铤而走险,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完全忽视了公益价值,虚假承诺,误导学员,低教育质量,恶性竞争、卷款潜逃,成为我国商业欺骗的重灾区。据初步统计,2015年5月,我国培训市场中有8000多家英语培训机构,很多培训机构是被商业利益所误导,根本不顾最基本的教学质量,这些“速食”学校完全沦落为一种商业陷阱。我国培训机构如此泛滥地出现,生源的激烈争夺,滋生不规范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7.行业发展遭遇“天花板”。

资本是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元素,但是绝对不是全部要素。其实,资本的进入往往还会给行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作用。

最近几年,大量的风险投资进入中国教育市场,根本不是为了快速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水平,不是为扶持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无私地解决民办教育机构所面临的困难,反而是追逐最大的利润,采取了不少疯狂的举措,分享民办教育培训市场这个“大蛋糕”,疯狂地追逐民办教育培训领域的高利润回报。这才是资本的本来面目。风险投资进入的最终目标是摧毁这一行业的生命力,而不是为了这个行业的长久发展。这一点十分可怕,也是很多人根本没有发现的地方。民办教育事业的严峻处境就是一个明证。

多年的经验教训说明,风险投资的“进入”是为了更好地“退出”。一旦这个行业的宝贵资源被挤压后,这些风险投资就会像泥鳅式地溜走了。

按照规则,风险投资人或机构直接委派人员参与民办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掌控了这些机构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人事大权、财政大权,在风险投资协议执行期间,民办学校并没有自身的主动权,资金逐步被转移甚至掏空,导致一些民办教育机构难以继续生存,我国民办教育整体发展面临巨大的危机。

8.风险投资为什么给企业带来这么大的危险?

新东方陷入扩张怪圈。不扩张没投资,一扩张就亏损。对于新东方教育的财报亏损和裁员原因,一些主流媒体归结为扩张过快。然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投资人的压力。一味追求投资高回报和教育自身有着渐进规律的矛盾显得不相容。如何满足投资人的高要求,简单的方式就是快速扩张,但现在的培训市场仅靠扩张并不能保证生源的正比例增长。于是,新东方陷入了越亏损越扩张,越扩张越亏损的怪圈。

新东方的问题在投资人的压力下,在各地分校开始表现出来。一离职管理高层以成都新东方为例说,先是频繁更换校长。在赵尔迪时期,业务还相对稳定,甚至还在四年任内将成都市场份额从两千多万元做到过亿元。但总部并不满意,一再更换校长。而新校长的管理,让员工并不太适应,一些高管相继离开。一离职者坦承,领导者对经营和市场运作不太懂行,这也是很多优秀人才流失的原因。

与成都本土教育培训留学机构相比,新东方并没有沉下去找寻目标消费者。现在的学生和家长要求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细分化。新东方除了留学语言考试的大学市场和泡泡少儿英语外,在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并不占据优势。在传播策略上,依然突出主品牌。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师资方面,大部分为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也不如成都本土机构的实力强。

正因如此,“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甚至非常“后悔上市”;而基于对风险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的理性思考,一些教育集团明确拒绝了外国投资商的融资协议,并表示近期内不打算上市。

四、资本世界的商业逻辑:一切商业活动均建立在资本这一轴心之上

1.资本主宰商界。

从十八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资本作为一种新鲜的经济原动力,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近300年资本一直成为人类社会最强大、最神秘的力量主宰着一切,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的历史起源、现实作用、未来趋势。

2.资本构成强大的商业生态系统。

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资本的性质和功能,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不同的社会性质和作用。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利润成为资本的唯一使命,离开利润来谈及资本,好比离开树木来谈及森林。没有利润的资本也就等于扼杀了资本的生命。追逐更多的利润是资本的本能,甚至表现为一种天然的贪婪性。正因为利润成为资本的唯一生命线,那么,建立在资本基础之上的一切商业活动,均是建立在利润的全社会分配基础之上的,如何分享全社会的利润也就成为资本的最基本规则,也是商业生态系统的最基础、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运作规则。

3.资本成为市场经济的灵魂。

什么是市场经济,也许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这里有一个经典的定义:资本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生命,没有资本也就没有市场经济,这一点与计划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计划经济时期,根本没有资本,即使有“资本”也是“国家资本”,而不是具有市场经济意义的“资本”,已经丧失了资本的基本功能。正因为资本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才会出现近代社会300年的市场经济繁荣历史。正确处理资本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成为我国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课题。

五、资本面临的历史挑战:高科技时代,资本退居二线,成为商界的辅助者

1.新时代的新引擎——高科技。

进入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高科技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动力源泉,资本的地位大大下降,特别是在高科技公司,资本完全沦落为二流地位,高科技人才、高科技成果才是第一位的甚至拥有绝对地位的。例如美国的硅谷,每天都在诞生高科技公司,不少创业者凭借高科技成果,快速培育出一批世界级优秀企业。

工业4.0时代即将到来,建立在智能制造方式为基础上的现代财富创造方式,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了面向全球消费者的定制模式,高科技支撑着未来财富创造系统,资本的作用快速下降,成为一种辅助的工具。这是未来社会的一个惊人的变化。可以说20世纪以前是资本的世界,21世纪则是科技的世界,也许到了22世纪,高科技将彻底主宰世界,资本也许就成为一种补充者。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2.股权与管理权分离。

最近,企业界出现一个新管理思想:股权与企业管理权分离,企业管理权牢牢掌握在一批职业经理人手中,股权成为一种纯粹的利润分配权,而不能成为一种企业管理权。

例如,阿里巴巴的管理层与资本层分离,资本层拥有阿里巴巴的利润分配权,但是并不参与阿里巴巴的管理,而阿里巴巴的管理层牢牢把控着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和企业运营权。资本与管理权分离将是一个新趋势,特别是在互联网公司比较明显,也是未来企业的一种新方式。

六、为什么有的企业不融资照样风风火火?

市场经济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融资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路径,但绝对不是唯一路径,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融资上。其实,真正优秀的企业反而并不真正希望外部资本的注入,因为资本带来的苦果并不好吃,企业自身良性循环、步步增高也许是最佳的选择。

1.华为:2014年营收2882亿元,是中国制造的一面旗帜,还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佼佼者。

在世界500强中,华为是唯一一个没有上市的企业,掌门人任正非明确表示未来5至10年内,既不考虑上市,也不考虑通过合并、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资本游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华为将生命线建立在自身的高科技成果基础之上的庞大顾客群体。对于资本而言,任正非并不感兴趣,摩根士丹利(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中国电信、联通上市都有它参与其中)首席经济学家率团队访问时,他拒绝出面会见,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摩根士丹利方很是失望。任正非说:“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呀?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华为最亲的是高科技和客户而不是资本。华为的文化是人才文化。任正非眼中,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公司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工作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对员工本人也不见得是好事,华为会因此而增长缓慢,乃至于队伍涣散;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会变得懒惰,对他们个人的成长也不会有利。这是多么有远见的思想啊,华为之所以有强大的战斗力,来源于全体职工,有7万多名员工持有公司股份,占全部股权的98%以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正确的、大面积的正向激励机制,确保华为的执行力。假如外来资本注入,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很容易让投资者形成相对控制权,必定导致多元化,丧失华为的狼性管理文化和史无前例的员工持股制度。国美电器的动荡便是前车之鉴。

2.娃哈哈:2014年营收728亿元,中国食品行业的标杆。

中国食品行业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出现了无数的食品安全事故,为什么娃哈哈能够成为常青树呢?一个拥有总资产300亿元,员工近30000人,股东超过15000人的娃哈哈集团,创立于1987年,从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发展成为今天多元化的娃哈哈集团,凭借儿童营养液、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几代销售额惊人的产品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饮料企业。

上市成为多少企业家的梦想,但是对于娃哈哈而言,根本没有什么兴趣。首先是企业自身发展良好,现金流充裕,净利润每年达100亿元,根本无需外部资本注入。其次是企业股份结构特殊。目前娃哈哈股东数量有15000个,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企业上市之前股东数量不允许超过200。娃哈哈在2013年已实现全体员工持股,如果上市,员工将与股民共同分享企业利润,员工的回报将变少。娃哈哈将企业命运交给全体员工,而全体员工也与娃哈哈形成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企业怎么不可能兴旺呢?

3.老干妈:2013年营收37亿元,创业者的榜样,诚信经营的楷模。

老干妈是中国创业者成功的典范,一个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创业者,为什么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呢?老干妈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源于创业者高尚的品德。

多少年来,老干妈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不让别人入股,也不去参股、控股别人,成为一个“独行侠”。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说:“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也许这一观点有点偏激,但是总体而言是正确的。

为什么老干妈远离资本呢?这是因为老干妈自身的运作良好,公司数十亿元的现金流成为老干妈不贷款、不融资的底气。老干妈的创业之路可谓艰辛,起家时向玻璃瓶厂几十元的零散采购,到如今超过千万元的日销售额,老干妈坚持现款现货的原则,就连收购农民的辣椒也不例外。陶华碧曾说,“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老干妈的公司账目也格外简单。这是多么诚信的企业啊!正是凭着这一点,老干妈的口碑好,商誉高,企业发展也就越来越好。

陶华碧说:“我做本行,不跨行,就实实在在把它做好做大、做专做精。钱再来得快,也不能贪多。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这是陶华碧的做人原则,也是老干妈的成功秘诀,其实这一点对于创业者来说非常重要。

4.方太集团:估值150亿元,中国高端厨具品牌的代表。

创始人茅忠群的理念:一要把企业搬到大工业区,二不用亲戚,三涉及方太重要决策,茅忠群说了算。方太创业18年,至今仍然是一个家族企业,一个不愿做500强,而要坚持做500年的家族企业。

茅忠群认为:“上市后企业必然最快地追求利润,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投资方希望每年递增30%~50%,这与高端品牌的发展初期不吻合。

其实不上市,方太可以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一旦上市,公司会受很多的影响,股价涨跌,业绩公布,投资方对你指手画脚,每个季度都要交报表,为了销售的利润不得不采取短期措施。上市和不上市其实差距还是比较大。

方太从1996年创业至今,专业化、精品化、高端化的发展战略,年收入30亿左右,年增长保持在20%~30%。2014年3月,在高端吸油烟市场份额排名中,方太以45.43%的份额雄踞榜首。茅忠群的“三不原则”:不上市、不打价格战、不贴牌。这是方太独树一帜的风格。

5.光线传媒:市值386亿元,成为传媒界的一匹黑马。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创业12年,没有进行融资。在1998年10月成立,公司接点小单维持生计,摸索了近一年,直到1999年7月《娱乐现场》节目播出才确定了一个发展方向。一旦方向正确了,光线传媒的发展就进入快车道。

创业者往往并不缺乏激情,最缺乏的是冷静、谨慎、耐心、坚持,最难做到的是拒绝诱惑。

王长田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2003、2004年曾有机会成立房产公司,但他没有去做,反而选择把资金储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2006年电视行业危机时,才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转型,在不盈利的情况下坚持到2008年电视行业复苏。并在2011年,在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寻求上市。

不是说上市对不对,问题是什么时机上市。王长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之前拿到钱,他也许会早上市一年或一年半,但是会丧失很多股权,很不划算的。只有创始人有股权才能再去市场换取更多资金投入新的业务,才可以分给自己的员工。而融资的本质是买卖,只融资的话,没什么好光荣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首要任务是发展企业的能力,不能把融资当成救命稻草,也不要把融资当做活菩萨,即使要融资,也要在公司发展到最好时再谈。阳光灿烂修屋顶,不能等下雨天才修。

6.vivo:2014年营收同比增长100%。

不少企业都希望提高知名度,但是,vivo非常低调,追求本分,不融资,也不求上市,没有高估值,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量力而行,不会超越自身的实力去冒险,创始人兼CEO沈炜表示,vivo不会因为某个产品有市场需求就去做,只想本本分分做好手机,成为一个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品牌。这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企业成功的一个秘诀。

商界十分流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不过,沈炜认为产业链垂直整合风险巨大。因为上下游副业的投资完全是建立在主业高速发展上,一旦主业失速,整个产业就崩塌了。这方面的案例也不少。手机行业表面上是做制造业,本质上是做消费品。vivo最懂的只有消费品,不会做别的。

当今社会有一个通病:浮躁、毛躁、急躁。在这个躁动的年代,坚持、踏实、本分显得弥足珍贵。vivo就是一个榜样。

一般企业都有严格的考核系统,但是,在vivo却不设定严格的KPI考核制度,每年董事会,沈炜虽然下达指标,说了就说了,但从来不考核。不仅如此,对于各地的区域渠道主管,沈炜也很少交代具体业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分,相信每个人也像vivo一样本分。这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文化,值得研究。

当然,vivo也有自己的边界:维护自身的信誉,绝对不能欺骗顾客。这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凡是违背这一企业文化,沈炜从不姑息。早期,当MP3刚流行时,一些机型因内置MP3播放而迅速走红。vivo的一个产品经理便将铃声播放的功能命名为“媒体播放器“,沈炜知道后大骂这名产品经理:“这个东西很容易被消费者误解为MP3,对营销有帮助,实际上不是MP3,只是铃声播放。做人做事要本本分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夸大其词。”这一品质多么可贵啊,一般企业很难做到的。

7.立白集团:2014年营收超160亿元。

多少民企追逐上市,采取的办法五花八门,在这场上市热潮中,立白集团掌门人陈凯旋则表现得相当清醒,上市融资固然好,但并不是“一上就灵”,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在过去20年,立白集团打造了声名显赫的日化帝国,销售额超160亿元。

一般而言,上市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提高知名度,二是融资。立白集团就这两点,暂时都不需要。立白集团天天打广告,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至于资金,立白集团是业内第一家款到发货、打破行业三角债的企业,资金很顺畅。

立白创始人陈凯旋也曾公开表示:“我的原则是不炒股,不进入房地产。实实在在地做品牌,虽然很艰难,但还是要坚持到底。”

8.掌阅:用户规模5亿人。

手机电子书流行,这一软件上线六年,数字图书发布平台掌阅iReader在全球150多个国家的确积累了4.8亿用户,拥有图书35万册,月活跃用户达到6000万。需要这么大的市场发展,掌阅却从未融资。

掌阅在坚持低调独立发展、从未融资的道路上,公司和管理层抵御了很多诱惑,在未来的道路上将争抢更多独家图书版权内容,并放大品牌的声音。

业界十分看好掌阅,互联网巨头公司不止一次想入股和收购掌阅,以实现战略互补,但最终双方合作没有达成。掌阅不是完全拒绝合作和融资,但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需求,现阶段将重点放在强化自身的成长。

2012年开始,掌阅已经基本实现盈亏平衡,财务状况比较健康,主要通过向用户收费以及和出版社、作者分成来获得营收,之后在收入模式上还会做出更多探索,今后掌阅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的。

9.什么值得买:130人团队充满战斗力。

什么值得买是一个网购产品推荐网站,最早一批用户是来自于“Hi-pda”论坛的网友,关注电子产品,乐于分享和交流。在创立之前,什么值得买只是该论坛交易版的一个帖子,供相互推荐好用便宜的商品。因满足用户刚需,该贴聚集了相当的人气,因帖内过多的商家自荐内容,违背版规,被扫地出门。

高性价比商品信息分享,需要强烈的需求。该帖楼主,也就是“什么值得买”的创始人隋国栋,自立门户,2010年开创站点,人气与用户自需推动下的产物,拥有了很好的用户基础,有稳定的用户流量,还培养出了先天的用户贡献氛围。

刚创业阶段就有先天良好的基础,经过5年的正常运营,积累起了数百万用户,每天页面访问量几千万个,在没有融资、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扩展到130余人,按照人均年薪15万元的规模估算,企业一年的纯盈利至少要在2000万元以上,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发展。

10.顺丰:估值51亿美元,成为快递行业的一匹黑马。

顺丰在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一直良好,1993年创业以来,经过22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一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对融资、上市极其慎重的企业。只在2013年完成了唯一一次融资。面对找上门来的投资,其创始人王卫往往视而不见。

王卫曾说:“顺丰速递上市的唯一好处是圈钱,而顺丰速运不会为了钱上市。上市后,企业就变成一个赚钱的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是不利的。我做企业,是想让企业长期发展,让一批人得到有尊严的生活。”

如今快递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是上市公司,必然要遵照上市公司规定披露公司信息,企业财务指标、战略规划将会拿到阳光下供人随意翻阅,更不利于顺丰自身商业秘密的保护,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也违背王卫做企业的精神。

七、结语

创业者是一群可歌可泣的人群,也是全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从多年实际来看,创业者失败的概率很高,一旦失败,宝贵的创业本钱也就付之东流。从失败类别来看,融资是一个失败源。不少创业者本来发展正常,但是为了尽快做大,创业者选择融资,看似一个正确的决定,其实往往就是一个无形的陷阱,甚至融资越多,陷阱也就越深,企业根本不能自我摆脱出来,从而成为资本吞噬的对象。

在资本大市场上,不少大佬上市之后都后悔不已——网易创始人丁磊、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都公开表示过上市的不良影响。戴尔创始人更是敢想敢干,直接就宣布了私有化退市。

创业者千辛万苦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千万不要被资本的外表所迷惑,也不要幼稚地只看到资本的正面价值,一定要冷静要反思,自己想做一番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特别是企业盈利能力稳定,不需要融资。千万不要贪慕虚荣,也不要攀比,企业像每片树叶一样都有差异性,天下没有绝对相同的企业,千万不要谋求看似风光无限的融资上市,走自己的路,建设好自己的事业,也许一直不上市,企业也照样会发展得很好。

【编者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中国的两大新引擎。创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使命。创业风险大,成功概率低,创业之路充满荆棘,不少创业者雄心勃勃,但残酷的现实毁灭了不少创业者的梦想,成为创业道路上的垫脚石。创业浪潮中出现一个现象:创业者十分热衷于融资,似乎只要融资成功就等于创业成功。其实,融资仅仅是创业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反观我国不少优秀企业,并不热衷于融资,反而活得很好。对融资的态度是考验企业家的一个试金石,也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十字路口。正因为创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理智分析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里,热衷于融资往往成为创业者的“滑铁卢”。这是为什么呢?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创业者上市
10.59万元起售,一汽奔腾2022款B70及T55诚意上市
14.18万元起售,2022款C-HR上市
12.99万元起售,UNI-V 2.0T正式上市,UNI-V iDD全球首秀
风险投资企业关系嵌入与投资绩效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浅析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