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人当存仁义爱国之心

2015-09-06

月读 2015年9期
关键词:董卓仁义曹操

文若怀独见之照a,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b,故委图霸朝c,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而至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d,神器迁逼e,公达慨然f,志在致命。由斯而谭,故以大存名节g。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h,源流趣舍i,抑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相与弘道,岂不远哉!(《晋书·文苑·袁宏传》)

注释:

a 文若:荀彧(yù),字文若,东汉末年著名谋臣和战略家,投奔曹操后,深受赏识,官至尚书令。后大臣董昭建言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以曹操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为由加以反对,而为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

b 魏武:即曹操。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

c 霸朝:袁宏对曹操政权的指称。

d 董卓之乱:东汉末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他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并进位相国,独揽军政大权。后来,袁绍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董卓见关东联军势力强盛,乃挟持献帝退往长安,临行前将洛阳宫庙、官府和民居焚毁。史称董卓之乱。

e 神器:借指帝位、政权。

f 公达:荀攸(yōu),字公达,荀彧之侄。董卓进京时,荀攸因密谋刺杀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他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公元214年,荀攸在曹操讨伐孙权的路上去世。

g 故:通“固”,本来。 以:通“已”,已经。

h 汉隶:汉朝的官员。

i 趣舍:取舍。趣,通“取”。

大意:

荀彧有独见卓识,而且怀有救世之心。当时百姓正处水深火热之中,论雄才大略,当时没有出于曹操之上者,所以他委身于曹操,参与谋划国家大事。荀彧推举人才却从不炫耀自己明鉴识人,久而久之更显其知人之明;出谋划策也不是以邀功为目的,所以国家大事必其至而后议定。虽然后来他杀身成仁,以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但他的识见,无论如何都应该说是十分高明的!

董卓犯上作乱,汉献帝被迫迁都,荀攸激昂慷慨,立志舍身匡救汉室。由此而论,本来就已保全了名节。至于他身为汉朝官员而入仕魏军幕府,那是取其本舍其末的做法,他这样做,用心和荀彧是一样的。荀彧和荀攸二人一生一死,经历的事迹不同,且说荀彧以死彰明仁义之道,已经算是寄迹名教之地了。仁义之道不可不明,所以世人推崇荀彧的识见;生命不可不保全,所以通达的人能够掌握行仁义的要领。荀彧和荀攸两人共同弘扬为臣之道,相得益彰,作用难道不深远吗?

【解读】

熟悉东汉三国时期历史的人,对荀彧、荀攸叔侄一定不会陌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以文学笔法对二人的事迹做了生动描述。荀彧、荀攸都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将,深受曹操的信任和赏识,曹操称赞前者为“吾之子房(西汉张良,字子房)也”,称赞后者为“真贤人也”。那么,他们一心辅佐曹操,为了什么?那就是以一颗仁义爱国之心,救世济民,匡复汉室。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现代人看来,这样一个没落的王朝早该被推翻,何谈匡复。然而,读史最忌以今人立场评价古人。作为汉朝臣子的荀彧、荀攸,面对国家的千疮百孔,叹惜之余更生挽救之志。他们深知一己之力有限,于是投靠了心目中具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与其说他们贡献的是才能,不如说托付了一颗仁义爱国之心。荀彧辅佐曹操尽心竭力、不计功名;荀攸得知董卓之乱而欲舍身谋刺,根源正在于此。行仁义之事,树爱国之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在面对灾难、困境和外敌侵略时,能够尽己所能,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和反抗。

本文选自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的《三国名臣颂》,文章收录于《晋书》本传中,是作者褒美魏、蜀、吴三国二十位著名大臣之功德的文章。全文在赞颂诸名臣之前,大发议论,其中明君难得、君臣相契更难得,君臣应各守其道等观点,是与史相符、于时有补的。此外,文中的一些评价之辞,也不失通达公允。(高希)

猜你喜欢

董卓仁义曹操
心动杀人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久假不归
山鸡舞镜
仁义不过是“客栈”?
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演义
意外
曹操曾“献刀”刺杀董卓吗?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