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爱国

2015-09-06

月读 2015年9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国家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常常想着,自己能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发奋向前,甚至可以不顾惜生命。

《报任少卿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书信。这句话是他对李陵的评价。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武帝,遭受宫刑。他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要完成《史记》的坚定决心。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巨著《史记》,爱国主义情怀贯穿其中。他在书中歌颂祖国统一,倡导民族平等团结,注重爱国英雄人物的塑造。全书充溢着司马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切的历史使命感。

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历代史家的赞颂,书于史册,代代流传。它推动着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向前发展,在今日仍具有可贵的时代价值。这句话用以表达心存天下、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反映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突出,经两宋儒家学者的极力尊崇,该篇遂成为儒家经典中的重要篇章,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修、齐、治、平”是《大学》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简单地说,修身是修养身心,使自己的心境修为超越常人;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邦国;平天下就是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使天下太平。修身与齐家是个人准备,治国与平天下是爱国

理想。

这句话为践行爱国主义指明了一条道路——要想国家大治、天下太平,需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常用来勉励年轻人脚踏实地,胸怀天下,勇敢承担社会责任。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唐·崔颢《赠王威古》

为了报国前往危难之地,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全诗描写的是:年轻的边防将领王威古游猎途中,接到增援命令,立刻长途奔袭执行任务,并最终取得胜利。“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出自王威古之口,倾诉了其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本句除了表现主人公谦虚的品格外,还表达出主人公把为国征战看成平常小事的态度,更显其对国家的热爱发自肺腑。

有一句话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应该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本诗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经常自问“为国家做了什么”的人。他面对别人的称赞,只说“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这种品格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国效力是爱国的表现;在效力中取得成就,却不居功自傲,这更是爱国的表现。这句诗常用于表达为了祖国不怕牺牲的决心。

孤思一许国,家事岂复恤。

——宋·欧阳修《班班林间鸠寄内》

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古代泛称妻妾。

自己的全部心思都用在报效国家上,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家里的

事情。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杜衍、韩琦等推行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但新政措施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最终导致失败,范仲淹等人也遭到免职。这时,欧阳修写了这首诗给夫人薛氏,表明自己准备义无反顾地向皇帝直言利弊的决心。紧接着,他就上书仁宗,认为杜、范是可用的贤才,不应该被罢官。欧阳修此举遭到了一些官僚的嫉恨,最终被诬告贬官。但他一心为国、高昂不屈的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

后人。

爱国就是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哪怕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也在所不惜。而对于有损国家的言论和行为,我们也要勇于制止和纠正,维护国家名誉就是在维护个人的名誉。这句话常用来表达一心为国的决心和意志。

报国之忠,莫如荐士;负国之罪,莫如蔽贤。

——宋·司马光《荐范祖禹状》

报效国家最好的方式是为国家推荐人才,对国家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埋没人才。

范祖禹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得力助手之一。在《资治通鉴》编成后,司马光上了这封书,把范祖禹推荐给皇帝。文中提到:举荐有才能之人是大臣报效国家的最好方式,而范祖禹因长期帮我编写《通鉴》一书,致使这样的贤才被埋没,让朝廷蒙受损失,是我的过错。范祖禹被提拔后,同样很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如今,人才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人才问题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将人才培养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加强多种形式的岗位和技术培训,让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这句话既强调了人才资源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指出爱国的方式之一就是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史·岳飞传》

如果一个国家,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就能天下太平。

“爱钱”与“惜死”,正是文臣武将各自最易犯的错误。南宋爱国英雄岳飞在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之际,如此表达对天下太平图景的渴望,希望政治清明、百官各司其职。他自己,则真正做到了“不爱钱”和“不惜死”。然而悲哀的是,岳飞冤案的铸成,与偏安昏聩的皇帝、腐败贪婪的文官、贪生畏死的武将都有莫大关系。自毁长城的南宋,中兴终于无可救药地变成泡影。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爱国尽责的干部队伍,是我党我军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反腐,就是要打掉腐蚀社会主义根基、损害广大人民利益的“毒老虎”。唯有如此,才能内外一心,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明·宋纁《药言剩稿》

君子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才,以备国家使用。

明嘉靖、万历两朝,皇帝疏于政事,追求修道,好青词,导致学风越加空疏不实,误国误民。政治家宋纁面对这种社会现实,明确提出反对穷究义理,提倡经世致用之学,要求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达到治国安民的实效。为政时,他以身作则,也处处为百姓办实事。

这种为国成才、经世致用的思想流露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周恩来总理也有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今爱国之士,以天下为己任,以经邦济世为旨归。只要人人都有为国成才、报效国家的心愿,我们的事业何愁不能兴旺发达?本句强调读书人应自觉肩负社会使命的道理。

君子或出或处,可以不见用,用必措天下于治安。

——清·戴震《与某书》

君子有时出仕,有时隐退,可以不被任命官职,一旦被任命官职就一定要致力于天下安定。

古代视科举为正途出身。清代学者、思想家戴震精通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在学界久负盛名,却屡试不第。他29岁考上秀才,40岁才中举人,其后六次京城会试失败,仕途坎坷,对他打击很大。然而正如他所说,不管出仕入仕,都胸怀为国报效的壮志。因此当51岁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后,他鞠躬尽瘁,全力以赴,55岁就因太过操劳而早逝。

当一个人真正追求崇高的事业,那么利益得失也就无关紧要。戴震为祖国文化贡献终身,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等大批精英,也是冲破重重阻力,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这种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倡导。本句常用来表达不计名利、奋发有为的爱国志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苟:如果。 趋:迎受。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呢?

这首诗作于1842年八月。当时林则徐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头吟诵了这首诗留别家人。林则徐的爱国是无条件的,别说是个人得失、荣辱、祸福,只要国家需要,随时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林则徐一方面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持开放态度,一方面严禁鸦片,力抗西方列强的侵略,终成一代民族英雄。

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就在于它展示了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宽广胸怀。爱国一词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当小我的利益跟国家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人所持的态度才是检测的试金石。这句诗慷慨激昂,常用于表达爱国的坚定信念。

(选自《生生不息—— 从传统经典名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书局)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国家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爱国学·晒佳作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