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木事亲
2015-09-06民文
民文
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身;寄言诸子女,及早孝双亲。这首诗说的是孝子丁兰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二则故事。
关于“丁兰刻木”的传说,流传着多种不同的版本,如《孝子传》、《初学记》等,虽然版本不同,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在丁兰刻木奉母这一基本内容上大体一致。相比较而言,《二十四孝》的内容显得简洁、明快些。
据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后寓居丰县东十里(今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
丁兰,汉时人,幼年丧父,相传丁兰自幼不孝,常常打骂母亲。丁兰成家后,他的妻子很贤惠,见丁兰对寡母不敬,常常规劝他,丁兰对妻子的劝告置若罔闻,根本不把妻子的话当回事,且变本加厉,母亲稍有不慎,丁兰就大发雷霆。
有一天,丁兰到田间耕作,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不远处,只见一只小羊羔,双膝跪在地上吃奶,又看见一只小乌鸦嘴里衔着食飞到窝里,去喂养老乌鸦。看着看着,丁兰不觉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自己从小就没了父亲,孤儿寡母度日好不艰难。为了他,母亲不知受了多少罪,流了多少泪,盼着他快快长大。他回想起往事,不禁潸然泪下。他心想:就连小鸟畜生都知道孝义,我乃一人,难道还不如飞禽走兽?他幡然悔悟,决心痛改前非,做个孝子。此时,正巧母亲来到田里为丁兰送饭,大老远的,丁兰看到了母亲,他急忙起身,想去接母亲,谁知慌忙之中忘记放下手中的牛鞭子了。母亲见丁兰从远处跑来,手里拿着赶牛的鞭子,怕又要挨打,心里不由一惊,“唉,我儿见我送饭晚了,又要责骂我。后悔呀,我怎么生出这么一个不孝的儿子啊!”想到这儿,母亲真是心如刀剜,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生出这样的逆子,我还活什么劲呀!”母亲惊慌失措,跌跌撞撞朝地头上的一棵大桑树撞去,当时气绝身亡。
待丁兰赶过来时,一切都晚了。“娘啊,儿知错了!”丁兰抱起娘,跌坐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心中充满了悔恨和痛苦……
母亲死后,丁兰厚葬了母亲,之后就把那棵树伐掉了,丁兰用那棵树刻了母亲的像,供奉在大堂上,一日三餐供祭。晚上入睡前、早上醒来后都要去问安,出门的时候要来到母像前向木像辞别,告诉母亲说,他要出门了;等出门回来后,头一件事就是来到母像前,向木像请安,告诉母亲他回来了。待母像活着一样,从未间断过。
一天,邻居张书的妻子到丁家借箩,正赶上丁兰不在家。妻子就去木像前请示母像,母像现出一种愠怒的样子,妻子见了便婉言拒绝了。张书听说后,愤愤地闯到丁家,又是辱骂又是摔打木像,之后愤愤而去。丁兰回来后去向母像问安,见母像显出怒色,并有落泪的痕迹,于是就去问妻子,妻子便一五一十说了事情的经过。丁兰去张家理论,谁知张家仗着人多,蛮不讲理,并对丁兰大打出手。丁兰怒不可遏,误杀张书。
县官实地查访,见丁兰跪母像前哭诉,木像亦泪流成行,无不深受感动,不禁落下了眼泪。从此,“丁兰刻木”的故事渐渐传开了。
丁兰刻木的传说充满传奇色彩,经过历代演绎,不断丰富、提炼,成为优秀的民间文学。“丁兰刻木事亲”的传说故事作为孝道文化的经典,被收入《二十四孝》,遍播华夏,根植于广大群众的朴素情感之中,成长于历代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透露出浓郁淳厚的乡风民俗。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丁兰的传说,经千年沧桑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