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2015-09-06卫玮
卫玮
炎炎夏日,到青山绿水间游览是令人神往的事。我来到了唐山迁西县青山关,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满眼青翠,感受历史的沉淀与冲击,内心变得沉静、安宁。
“关”本义为门闩,引申义指边境上的出入口,一般常建在险隘的山口或要塞处,因此又被称为关塞或关隘。一般在长城沿线的关还建有关城,出入境必须通过关城,长城要塞或以“关”命名。青山关位于唐山市迁西县北部,燕山支脉,大青山腹地。因为关口两侧有大青山,在山脚平台上建有古城堡,故名青山关。青山关地势险要,关城两边青山对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把守的道路外达塞北草原,内地直抵蓟州镇府三屯营,地理位置很重要,历来是兵家军事重地。万里长城从南到西蜿蜒而去,把青山关的地势衬托得更加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来到青山关口,绿色群山环绕中,有一个开阔的广场。2005年8月,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歌会《铭记历史》在这举行,把这个广场命名为“激情广场”。广场上一块大石,上书红色大字:“青山关”,很有气势!在这里大口呼吸着清新凉爽的空气,四周山上浓郁的绿色仿佛要漾出山头,漾到天际中、大地上,让我们置身被绿色包围的清爽世界,与青山融为一体。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山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在城市中是听不到这样起伏不绝的、仿佛带有军歌节奏的风吹树木的声音,像是古代将士在呼号着什么.......
沿着通往山中的石阶走来,到了青山关古城堡——青山古堡。青砖砌成的城堡,古旧但很有历史沧桑感,古时人们在山上建一座这样的城堡真是不易。青山古堡建成于明万历二年十月(1574年),城墙高一丈四尺,长一百六十六丈九尺。远望南北略扁,东西突起,呈椭圆状,宛若元宝,又称元宝城,是明代长城中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城堡。青山古堡古香古色,戍边文化独特,民俗风情浓郁,可以说是明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走进古堡北门,像是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古代的世界,真的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气息。一条窄窄的、平整的石板路就是这个古堡的主干道了,横贯南北,两边有八大胡同,每条胡同都相通,这样既便于人们行走,每到战时又便于运送武器或粮草等重要物资。路两边是一排排石头砌的房子。路边种着樱桃树,据说是近些年种的,已经结了果子,成熟的是红色的,未成熟的是黄色的,一簇一簇,红黄相映成趣,挂在枝头,在树叶的映衬下,格外惹人眼馋。当地人直接把熟了的樱桃摘下来让我们品尝,这是真正绿色无污染的水果,好甜!路边的小片空地上还种着蔬菜,忽然有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往前走,传来了意境幽远的乐声,原来路右边有一座青山寺。青山寺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佛教与道教在这里神奇地在一起融洽相处。青山寺大殿内供奉的是道教神仙关圣帝君关羽,寺里还有观音殿,香火很旺。关公是战神,将士们拜关公,祈求战争的胜利。观音普度众生,将士们会祈求佛祖保佑家人的平安健康吧。
路左边是“把总署”,四合院建筑格局,是驻扎在这里的军队主将议事办公、饮食起居的场所,是当时青山关的军事指挥中心。这样一个类似老北京的民居、生活气息浓郁的院落,竟然是军队将领排兵布阵、指挥军队征战的地方,还建在了寺庙旁边,真是难以想象,在当时这是一幅怎样生动的场景。
沿着主干道往南走,右边是一个古朴的茶馆,内部装饰风格独特,里面的桌椅是核桃木、松木做的,茶桌腿和座椅腿都是木制车轱辘形状的,跟整个古城堡的戍边、古旧的基调十分协调。再往前走是一个酒肆,名曰“近山居”,很有诗意的名字,门口摆着四五个大酒缸,我好象闻到了烈酒的醇香,沉醉中看到战士们打了胜仗在此庆贺的热闹场景,也有战士们以酒解乡愁的情形。
再往南走,到了驿站,是明清时期长城沿线邮书传递系统,设有驿丞、驿卒,有快马若干匹。现挂匾额:“青山客栈”。走进客栈院里,有几间客房,一个亭子,可以纳凉、休息。院子边上是一个约三层楼高的木制瞭望台,应该是过去瞭望军情、哨兵放哨的地方。瞭望台边是一个平台,平台下就是陡峭的乱石山谷。站在这里向四周看去,视野开阔,四面青山尽收眼底,山风呼啸,壮哉!大好河山!让人很有指点江山的气势呢,怎能不激励好男儿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的雄心!
出了驿站,沿主干道再往南就是古堡南门,平时不开放。在驿站对面,主干道旁,是一座座小院落,这是将士们住宿、生活的场所。2002年以前,古堡里居住着40余户原住居民,他们是部分古代将士的后裔,在生产、生活中仍保留着先祖的遗风。迁西县青山关长城古堡自2002年开发以来,对原住户采用房屋产权置换的形式进行了整体搬迁,在不改变居民古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对建筑物内部结构进行了整修加固。现在仍有居民在这里生活,维护古堡,招待来游览的各方宾朋。一个个院落都有名字。有的院门有保留下来的草门楼,院子就叫“草门楼”。有的院子门前有一棵大柳树,这个院子叫“大柳树”。还有一个院子门口有一个青石磨,这个院子就叫“青磨房”。很多院子的石墙上,已经爬满了绿色植物,院子里种了桃树、山核桃树等树木。树下的空地被开垦成了一块一块的菜地,种了各种蔬菜。有的院子里还有一口甜水井,水从井里流出,流到一个葫芦造型的水槽中,供人使用,喝这样的水不仅清甜,而且感觉还很吉祥呢。
在古堡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将士们生机勃勃的、充满田园情趣的生活气息,仿佛他们还在这里驻扎、生活。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将士们除了认真训练、站岗放哨、抵御外敌,平时还要在田地播种耕作,保证生活所需。他们也拜佛祈求安康,也喝酒、品茶,与我们平民的生活是一样的,他们应该是更热爱生活,并且更珍惜生命中和平、安宁的每一刻,因为他们在这戍边,保家卫国,随时准备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从古至今,正是有这样辛苦戍边的千千万万的将士,才有百姓的和平生活,向军人致敬!
穿过几个院落,爬上山脊,就看到了古长城遗迹,苍凉、沉重感油然而生。山脊上就是窄窄的一条土路,路两边就是陡峭的山坡,地势险峻。这段长城已经有些残破,一些青砖已经掉落了,有的地方也摇摇欲坠,历经风侵雨蚀,兵火战乱,仿佛感受到了古代危险的、硝烟弥漫的战争气息。endprint
“南倭北虏”,即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的侵扰和北部边境鞑靼骑兵的袭扰,是长期困扰并危及明朝安全的两大问题。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每镇都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青山关长城属于蓟镇长城的一部分,建关后又多次重修。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部消灭南部倭寇之后,被调往北边防御鞑靼,任蓟镇总兵官。后来,戚继光又率部与蒙古朵颜部在此发生两次战役,他在原有长城的基础上亲自督修了青山关长城,形成了现有格局。戚继光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重新确定了修筑边墙的高度、层次和建造敌台的密度、台型,山势低矮处,加高、加固、加厚原有的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
青山关长城有两座建筑独特的敌楼,一是监狱楼,作为古代囚禁战俘的地方,这个楼没有门,只有四眼通气孔,是中国长城奇特的建筑之一;二是72券楼,由大小72拱砌成,造型独特美观。在敌楼中还有两座有传奇色彩的楼,狐仙楼及明月楼。明月楼建筑在高山绝顶之处,夜晚一轮明月照进楼内,使人分辨不出天上、人间。狐仙楼是相传山上的狐仙常化作美丽少女在月朗星稀之夜在楼内弹奏动人的琴音而得名。
从长城下来,往山下走,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音,顺着水流望去,一道雄伟的“水门”便在眼前。水门,也叫水关,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它建筑在青山古堡东面,以山崖为基,砌成拱形,门阔八尺,高一丈四尺,上拱下方,是目前万里长城沿线保存下来唯一的提吊式水门,造型朴素大方,没有丝毫修饰。远望水门洞,就像一弯月牙挂在山腰,虽历经战火涤荡,山洪奔泻冲刷,地震摇撼,它依然保持不变,坚实屹立。据史料记载,水门上原来有一面铜闸,重约千斤,平时放闸蓄水,能起到泻洪、排水和限制行人的作用。还有御敌功能,如果敌人来犯,吊起铜闸,可以用水冲走敌人。据说光绪十三年发大水,铜闸被水冲走,因为铜闸很重,当时并未冲得很远,现在可能仍然埋在附近的河床中。现在来到水门下,可以看到古旧的青砖砌成的,整齐平滑的圆拱,依然坚固,一道很粗的石缝十分抢眼,这是就是水闸的痕迹。潺潺的溪水从水门下淌出辗转入关内小青河,流向远方。
看着满目青山,听着潺潺流水,我想起了祖籍唐山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一句词:“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这是写愁思不断的。我想,在这里驻守的将士们也是有愁思的,比如乡愁。但他们更是乐观的、热爱生活的,他们生活在这美丽的青山之中,小溪之畔,放哨戍边,饱览盛景,耕田劳作,把古城堡建设得世外桃源一般。当然有战争,就有人牺牲,永远地留在了自己曾经守护的这片热土。还有很多人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的后代也一直在这里生活,深深地融入这片山川,守护着这里,把这里建设地更美好。这就是我们的先人,他们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聪慧善良,这就是我们的民族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