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思考的语文是可怕的
2015-09-06柴锦锦
柴锦锦
摘 要:本论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实践,着重探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论文归纳出三点:一、独立思考,避免众声喧哗;二、提前导学,避免思考的滞后性;三、整理与反思,鼓励一课一得。最后指出,对个体语文思考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极其重要又不可替代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语文思考力;独立思考;导学;整理
没有思考的语文是可怕的。如果语文课堂上,只有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就好比没让智慧之花的种子生根发芽,这绝不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这样悖理的教育是对教师生命更是对学生生命的犯罪!具体到语文教育的思考行为,我认为应做到三点:
一、独立思考,拒绝众声喧哗
思考是个人事情,就创设问题情境而言,它是为了静静的思考、独立的思考,绝不该等同于课堂上的众声喧哗。我曾经为余映潮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实录中这样“读诗”的环节大为赞叹:
“诵读——以劝慰别人的口吻对着同学读;默读——假设自己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自己紧握拳头鼓励自己,以一种内心独白的方式,悄悄读给自己听,勉励自己。”
余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这种诗歌教育的高超境界,不禁让我感叹语文教学的真谛,感叹“独立思考、自己感悟”的魅力与重要性。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就有一种误解把“合作”,简化为讨论。全班讨论、大组讨论、小组讨论,甚至以为“无讨论不成好课”、“无板演不成好课”,并且荒谬的以为讨论体现师生互动,体现自主学习,一堂课中,看似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实则浮夸浅表,不值得提倡。语文课,“思考”比“聆听”更为重要,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文味儿的,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有时候,语文课堂上的“安静”比活跃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时候必须沉下心来,静静品读、独立思考。和文本对话,是很私人的事情,见问题就讨论的哗噪语文课,是只有吵吵的泡沫语文。
语文是和最神秘的汉字相关的学科,它是有关心灵的事情,我们应该在师与生、读者和文本之间建立独立的对话方式,决不让众声喧哗代替独立思考。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多了这样的一些细节“先思考一分钟,再举手回答”,“想好了再举手”,“静下心来想一想,整理好思路,再来分享你的答案”……目的有且只有一个,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语文课堂和语文教育。
二、提前导学,避免思考滞后性
新课改主张“自主学习、高效导练”的教育精神。笔者这里探讨导学案对培养学生思考力的重要作用,导学案重在“导”与“学”并重以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为导学案在语文学科中的使用应该是“导学”与“展示”是重点。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灵活展示,有效点拨,绝不能按导学案内容一一解答,师生沦为导学案的奴隶,相反,师生只能将导学案作为工具,为人所用。
文田中学实施导学案已经有5年时间,导学课堂基本成型,它的基本程序:
1.学法指导。主要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适当点拨,特别是将学习方法指导和导学案的使用有效结合。2.预习自学。主要指学生自主学习,包括拓展学习和提出疑难问题。3.合作探究。组内异质成员完成难度不同的问题,并及时批注重难点,再次探究疑难问题。4.交流展示。包括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组內共享、全班展示,旨在使中上层学生学习水平达到答疑解惑的程度。5.当堂检测。通过口头检测、卷面反映、黑板呈现等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测。但是,语文是经验性的注重感性表达的学科,所以不是每节课都要测试。若舍本逐末,丧失语文特有的东西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导学案体现在“导”,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等对学情的对症下药,导学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前思考,避免语文学习中的思考滞后性。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语文课堂特别是这样。将“思考”这一行为放大,并将其前置,接下来才可能会有思想之花的绚烂。
三、整理与反思,鼓励一课一得
语文教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基础教育是知识的积累和情感培养阶段,所以语文教学急不得。笔者想从“知识反馈(思)”这一点谈如何帮助学生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
语文学科一个偏向经验性的学科,它不是明显的知识性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是散乱的,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一学期甚至学语文学科以来,都不清楚语文课到底学到什么。但是语文学科是有独特的体系的,它的明确与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1、知识整理。在看似极其感性散乱又极具发散思维的课堂后,让学生每节课后都整理一个知识点。比如阅读教学中“标题含义”“句子赏析”等题型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中“意象”积累等。因为整理是一个学习知识、操练思维自然而然的过程,为此有可能“温故知新”。比如,温习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可知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惜别怀远之伤感,古人“折柳赠别”这一文化意蕴才更好的被学生掌握理解。2、学习反馈(思)。孔子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学习反馈是一种反思,是对一节课学习目标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听课效果的思考与评价,目的在于及时的查漏补缺。当然思考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思考习惯的养成。记起一节活动课《少年正是读书时》的尝试,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成“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只是客串主持人,一节课在学生充分的展示与锻炼中结束,课后不检测知识指引领评价,我直接将一个《星级评价表》附在导学案后,帮助学生对展示者表现以及自我听课状况进行评价……反思是一种更智慧的思考,对学生而言一样,离开思考的语文不是完整的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操练思维、培养情感、学习做人的缓慢的过程,感性是语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理性也是其极其重要的一个翅膀。能使学生打开视野、积淀底蕴、增长思考能力已经属于好的语文教学,所以对个体语文思考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极其重要又不可替代的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任玲.我的经典语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53.
[2]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