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站在第三时代的高度

2015-09-06李淑娴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透视哲学

李淑娴

摘 要:在西方文学研究重心向内移的过程中,韦勒克是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人物。韦氏在受尼采哲学的启发,提出了“透视主义”的文艺方法论,为这种文本结构的内部研究,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全方位、多维度的视角。站在“第三时代”的“透视”,使得对艺术作品研究在回归文本的同时,又能超越文本,而“透视主义”方法论所具有的理论价值,或许远远不止这些。

关键词:透视主义;第三时代;哲学;历史意识与理论个性;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透视主义”,作为哲学中一种认识世界的理论,最初由尼采提出:主体认识客体可有无数可能的透视中心,包括人类之外的存在,人类自身的不同透视角度,因此世界具有无限可解释性。所以,从每个可能的点出发都能获得一个现象世界,它是这个点对其余一切点的关系的总和,即一切点对一切点的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总和的总和,才是世界的“客观”面目。尼采认为,透视世界所得的关系总和,只能是越来越接近真理的图景,却永远到达不了真正的客观,生命的本质是不断地创造、超越、追求、增长。“透视主义”为对世界的多元化解释开拓了广阔的可能性。

韦勒克“透视主义”的提出,目的就是这样一种全局思维,为文本结构的深化探讨注入一股张力十足的阐释力量。“从第三时代的观点去探求一个艺术品的全部意义。”“第三时代”,既不是批评者的时代也不是作者的时代,是一种纵观历史的阐释角度。在第三时代,我们可以自如地动用所积累下来的一系列论断,这些论断或许是散乱的、不连续的,但更多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补充、继承和突破等联系的理论链群。要在这些评论中,想简单直接地作出取和舍,都是鲁莽的。在韦勒克看来,应纵观历来对这一作品的解释和批评,以此作为批评的途径。

一、历史意识与理论个性

为反对二分世界的哲学观点,尼采提出了透视主义;为防止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论观点,韦勒克引入了“透视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文论观点,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只重视作家创作意图,把眼光局限在作家创作的时代;或只强调现代与过往时代有着实质性差异,把文学史视为散乱、不连续的残篇。而透视主义,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着,变化着,可以互相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用一种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关照文学及其批评,透视主义体现了辨证的哲学思维,同时显示了一种历史意识。

正因为文学是不断发展的,是历史的,也是向前的。所以文学研究也必须对未来持久地关怀,这并不肯定存在终极目的,只是强调要拥有目的论意识。正如韦勒克所认为的:批评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在许多论点上尽管有表面的冲突,但一致的内核却在增长。而所有这些都发生在透视的过程之中。

“发展”、“联系”和“比较”,透视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批评范式。面对复杂的文学现象,面对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理论论证,如何能够使自己不过于流于表面化?如何能获得具有超越性的结论呢?“比较”是关键。透视主义所需的“比较”,并不是那种没有目的和方向的比较,而是通过比较,找到论证之间暗含的联系,有意识地在历史与现实的结构中来把握文学的发展;通过比较,克服自己的偏见和调整自己的立足点,争取以最佳的角度来透视文学的面貌。

透视,必须在空间中找到一个立足点,才能对世界进行观察;而比较,理所当然也必须在纷繁的论证中保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跳出第一时代和第二时代所设定的藩篱,以一种圈子以外的高度,即第三时代的视角来对作品进行透视。所以,透视主义包含着这样的信息:研究文学不仅要尊重理论历史的累积;同时还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理论个性,有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做出价值判断。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认识不到历史的发展,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历史上的个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没有一系列的个性,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历史发展。

透视,是历史的,同时也是个性的。

二、文本内外——微观与宏观多角度转换

韦勒克文学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的艺术整体。所以,分析一个文学作品,就应该懂得从不同角度分析判断作品,而“透视主义”则为进行多角度分析作出了方法准备。

是以这种“透视主义”的理论为依据,韦氏把文学艺术品的存在方式表述为三个主要层面——声音、意义、要表现的事物。文本的多个层次内含的透视原则,使我们能多角度、立体地、历史地把握文学的本质特性。只有从各个层面都能给当代或后世以满足的作品,才是具有丰富和广泛审美价值的好作品。

把文学作品看作是“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存在,是使文学研究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的标志性理论,也是新批评等形式主义批评占领批评领域所擎之理论大旗。而韦勒克的“透视主义”则又让新批评的眼光在回归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把文本内的世界和文本外的世界相沟通,层层挖掘文本深藏的广大意蕴,探索文学艺术品存在方式所能展示的文化价值。风格传统与创新、象征、神话、民俗历史等,都是形式冰层覆盖下的那片深邃的文化海洋。

如果我们用韦勒克的“透视主义”看当下《红楼梦》研究,便可以察觉,其研究呈以审美研究为主流,索隐和社会历史批评共荣的多元格局。对《红楼梦》的审美研究,不自我封闭于原著中,而以透视的眼光来审视作品,构建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中心,以文化研究为底蕴的红学研究模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是站在文本“外部”固然看不清文本;然而老是身处文本“内部”,也同样看不透文本。只有文本之内与文本之外视点的不断转换、调整与“比较”,才能真正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作品。而按照“透视主义”的观点,每次的转换、比较和聚焦,必定都是不完善的,必须用一种新的综合观点取代并使它们成为和谐体。

就这样,一部作品在文学文化大流中,它是微观的;然而在“透视主义”多层次多维度的剖析、连通内外的比较视野下,它具有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因此是又是宏观的存在。韦勒克的著作大多以“批评”、“鉴别”、“比较”为名,那是放弃了某种绝对观念所采取的理论态度,通过对差异性的思想的分析鉴别来引出合理的结论。此外,他还大力倡导比较文学,将文学研究的比较方法作为文学研究的出路。

“透视主义”的提出,给文学研究带来了一种动态、多维度的视角,但由于时代条件和自身理论的局限,韦勒克仅将其停留在微观文本结构的分析,而并没有贯彻到对整个文学理论发展脉络的整理当中,“最终未能把文学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研究真正辩证地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然而,作为文艺界的瑰宝之一的“透视主义”,在韦勒克之后,继续为文学批评工作带来极富启示性的参考。这不仅体现在某一作品的研究上,而且对整个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自身发展脉络的认识,将影响到研究的自身定位与价值意义;同时,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理论都有其热点问题,在面对这些热点问题时,保持必要的清醒,学会冷静地拉开距离,学会用“第三时代”的眼光去洞察,学会选择、反思与批判,能做到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这对于文学理论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2] [4]: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第2次版.

[3]参见董学文,李龙《雷·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3月第34卷 第2期

[5]参见韩廷俊1,魏巧之2韦勒克的文学价值论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6]参见梅新林《回归文本 超越文本》《红楼梦学刊》2000年第一期 ).

[7]参见佘 烨《论韦勒克融合文学“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尝试》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9月第6卷第3期).

猜你喜欢

透视哲学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户外写生课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语文因积累而富有灵性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透视”近视
基于4P理论的图书营销策略再透视
音乐剧《变身怪医》中杰克角色的演唱与情感特点透视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