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办学模式分析*

2015-09-05刘利张烨袁曦临宋歌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硕士点东南大学情报

□刘利 张烨 袁曦临 宋歌

目前国内(仅限大陆地区)拥有“120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机构共计77所[1],其中高校院系49所,科研院所9所,依托高校图书馆(含与院系联合培养)的硕士点达到19所。1996年获批的上海交通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依托高校图书馆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机构,在此之后,高校图书馆办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硕士点渐成风气,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不同学校图书馆的办学方向和模式虽各有差异,但基本都遭遇了诸如招生规模、师资力量以及如何理顺办学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共性问题。

2012年一个较为突出的变化是,上海交通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不再独立招生,而挂靠到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公共信息管理”方向,保留原有招生单列计划指标,考试科目也相应调整[2]。此变化对高校图书馆办硕士点的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为此,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于2013年11月1日主办了“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研讨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所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办学的代表针对“学术图书馆的教育与研究职能”、“学术图书馆图书情报硕士点的办学定位”及“学术图书馆图书情报硕士点的教学模式”三大主题,结合各自图书馆办硕士点的历史及模式,以及各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和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本文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对具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硕士授予权的19所高校图书馆进行相关数据采集,通过办学模式、招生师资、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等维度,揭示和厘清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解读目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10年来的办学历程,探讨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办学模式、定位及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1.1 办学概况

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办学更多依托于学术型图书馆。目前我国19所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985高校为8所,211高校为4所;而按照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进行招生的5所高校中,4所为985高校。从地域分布上看,这些硕士点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8所)和华北地区(7所),其中,北京和江苏分别为3所。

图1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2013年度招生人数及导师人数对比统计

从办学培养模式上看,主要存在两种方式:独立培养和联合培养。独立培养,即依托图书馆或图书馆下设的研究所,招生、课程开设及学生培养等各个环节工作全部独立完成;联合培养,即在挂靠院系下设立硕士点,招生及学生培养工作由院系负责完成,专业课教学及学位论文指导由图书馆专业指导教师承担。

表1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学科专业分类汇总① 注:数据来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1];★为985大学,*为211大学。

1.2 招生师资

在统计调研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3年招生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网站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招生人数及导师人数进行对比分析(图1)。从招生规模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招生规模为96人/年,校均人数为5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为江苏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均为10人),招生的师生比均值为0.9,其中大于1的有10所。

表2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办学培养模式汇总

1.3 初试科目

入学考试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确保人才选拔的重要门槛,调查与分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对考生、导师、教育界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现实意义。从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可以看出招生单位选拔硕士生侧重考察的重点以及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背景。通过统计初试科目可以看出,按照一级学科招生的5所单位在初试科目中侧重于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知识,情报学专业注重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技能,图书馆学专业则侧重于专业基础和计算机技能。

表3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科目

1.4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体现了各个硕士点的培养特色以及指导教师的专长,掌握各个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可以了解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重点和趋势。笔者在2014年各招生单位公布的专业研究方向基础上,将它们进一步分类汇总为理论、管理、服务、技术、用户和资源六大类。其中,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14)、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10)为设立最多的研究方向,体现了紧密围绕高校图书馆核心业务的研究特色。

表4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研究方向汇总

1.5 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各个硕士点用哪些课程来支撑研究方向,以及希望硕士生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结合19所招生单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选取专业学位课程并按照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专业应用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分类汇总,可以直观地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学科之本及发展前沿。

表5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专业学位课程分类汇总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困惑

虽然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具备独特的资源和专业实践优势,但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和理论指导,也面临着办学的困境和诸多挑战。

2.1 办学模式的两难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以图书馆为主独立培养,其二,图书馆挂靠某学院联合培养。

就前者而言,硕士点的承办主体基本为各图书馆内不同形式的研究所或信息中心,但这些研究所或中心多数都是虚拟的。此办学模式带来的影响很大,使图书馆的职能从过去单一的传统职能和管理模式,转变为教学科研与服务咨询并举共存。更重要的是,图书馆在从属机构上也有所改变,由于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分管校长领导,因此同时要接受研究生院、学工处、科研处等多个职能部门的指导、管理和领导。为此,图书馆的管理者需要学习如何转换思维和管理模式,在不断扶持硕士点健康发展的同时,保证学科点的发展与图书馆的发展呈正相关性。

就现状而言,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的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需要处理日常馆务,对硕士点投入时间和精力有限,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管理,因此图书馆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往往不如教学院系管理到位。这种管理模式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差强人意,要提高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是有难度的。

联合培养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和所挂靠院系的专业取向相去甚远,培养方式和培养手段也大相径庭,使得研究生培养缺乏有效的控制,老师很难顺畅地主导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的调整以及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被边缘化是必然结果。从某种角度上看,这一模式既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更影响到学生专业归属感的建立,最终必然影响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专业水平。

2.2 生源的不稳定性

从外部环境看,由于高校图书馆没有自己培养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源,硕士点的生源大部分来自相关或相近学科,且招生初试分数线的划定没有自主权,因此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生源的稳定性、数量和质量无法正常保证。从招生规模上看,高校图书馆硕士生招生指标数绝大多数在10人以内,相较于高校院系属于小规模办学。特别是近年来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过程中,不断压缩学术性硕士招生指标,同时加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而目前获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授予权的16所高校全部是具有图书情报本科专业的院系。因此,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在招生规模上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内部环境看,由于受到人员、管理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因素的局限,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虽然部分硕士点依托图书馆的门户网站设立了自己的网页和宣传窗口,但由于没有专人进行及时的维护和管理,加之链接不醒目,使得硕士点的宣传在互联网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导师数量、课题经费及工作量的饱和度等诸多因素也制约着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展。

2.3 师资培养的不规范性

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已有硕士点办学的高校图书馆绝大多数均未设置专任教学岗位,硕士点的导师身兼馆员和教师双重身份,在职称评审和待遇方面仍以图书馆专业技术系列为主。另外,高校图书馆的绩效考核主要是针对专业技术岗位,而对于从事硕士点教学的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无论是按专业技术岗位还是按专任教师系列岗位考核,都很难体现公正公平性。因此,如何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硕士点师资队伍的待遇,并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另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不够,师资队伍的职业发展前景规划十分模糊等问题,随着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亟待得到解决。

2.4 培养方案的不明确性

作为业务实践部门,高校图书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计方面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适应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更期望能够将实践性融入到教学之中。在增强学科竞争力的同时,也期待其教学研究成果能为本单位、本领域发展提供指导性参考。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生源大部分是相关或相近学科的本科生,专业跨度大。为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宜突出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出发点的职业竞争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谋求更广阔的研究空间;研究方向设置上,宜在注重学科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发挥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很明显,上述两方面的需求是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的。如何将生源本科专业跨度大、图情学科本身的发展趋势以及就业中凸显的社会现实需求这三者有机融合,并体现和落实在培养方案中,有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2.5 学科发展的封闭性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学科建设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在学科队伍、学科平台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然而与院系办学模式相比,建设和发展还是相对比较孤立,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缺乏良性的学术交流。

校外方面,在教高函[2013]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4]中,“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均来自高校的专业院系。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非主流办学模式,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方面缺少与高校院系、科研院所等兄弟单位交流的桥梁。虽然多数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在获批之初,都曾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学校的信息管理学院参观学习和交流[5],但均为个体行为,缺少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长效交流与合作机制。同时,高校图书馆在硕士点发展和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或困惑由于缺少公共交流平台,无法得到有效的分享或解决。

校内方面,高校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属于小规模办学,行政上也受到多重管理体制的制约,所以在学科建设方面很难得到学校的重视,缺乏经费、师资、设施、管理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由于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职业规划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另外,高校图书馆更注重资源与服务,图书馆的管理者很难在经费、师资、设施及管理等方面对硕士点进行专门的规划和投入。

3 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的办学探索

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隶属于东南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94年,2003年取得二级学科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在10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摸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信息管理学院不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基本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道路。其学科建设和发展特点大致可概括为4个大的方面:

3.1 课程设置的跨学科性

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从办学之日起即按照美国ALA的模式来进行研究生培养和课程教学。在招生方面,没有将报考学生的本科专业限定为图书情报专业,因此学生本科专业的跨度很大,从计算机、数学到法学、文学乃至艺术设计都有,体现出跨学科性。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十分注重跨学科性。既有LIS核心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数字图书馆以及知识组织,又有拓展课程如信息咨询与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学,以及与建筑学有关的图书馆建筑研究,与计算机科学紧密联系的图书馆技术应用研究,还有与文学、教育学密切相关的阅读文化研究。

在一次对于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毕业生的调查中,被调查者一致认同跨学科背景下图情硕士教育是有成效的。一位受访者表示“掌握计算机、统计等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一位受访者表示“我现在主要负责科技查新,掌握更多的复合型知识,当遇到和设计有关的查新项目或课题时自己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从受访结果可以发现,跨学科的课程设置确实能够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胜任力。

3.2 教学注重实践性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部在东南大学图书馆设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JALIS)在东南大学设有“江苏省高校工学文献中心”和“江苏省高校西文图书采编中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东南大学图书馆还担负全国馆际合作、共建共享的任务。2009年南京图书馆、江苏省情报科技研究所与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签订协议,成为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教学和实习基地,提供专业教学、科研指导以及实践考察和实习平台。

依托图书馆办学,为研修的学生提供了真实且便捷的实践基地,使他们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并统一起来。情报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广泛参与图书馆的编目、科技查新、阅读推广以及面向本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不仅加深了对于专业知识与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与分析方面的能力。对于图书馆来说,硕士点教育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人才培养基地,直接有效地促进了其向研究型图书馆转化的步伐。

3.3 学生培养的专业性

由于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招生规模并不大,每年只招5-8个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因此,导师和学生接触紧密,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能得到导师的关注。学生的研修实习基地设在图书馆中,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生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个人兴趣,选择申请图书馆具体业务岗位的助管工作,接受资深馆员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于图书馆的工作有感性的认识,对于未来工作定位以及发展前景有直观的判断,能够比较理性地分析进而明确自己的就业取向,所以专业稳定性很好。这一点从情报所毕业生的就业中能够得到证明。

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有的在国际知名的信息咨询公司工作,有的当公务员,也有的在研究院所信息中心工作,但更多的同学依旧选择专业对口的图书馆,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4 师资建设互补性

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现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博士为主,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学队伍,近年来学科建设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于学科上升阶段。

在东南大学情报所办学的十年中,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有三项国家社科项目在研,并承担了数十个省部级项目。这些研究项目的开展不仅提升了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情报所老师与馆员之间的交流,实现双方在研究领域以及专业实践上的互补。

另一方面,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信息服务商、数据库商的竞争威胁,使得学术图书馆亟需加强前瞻性研究。唯有加深对图书馆教育和研究职能的挖掘,才有可能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品质,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图书馆自主办学的师资、学科资源一般都源自图书馆内部,因此办学中所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会通过图书馆的平台加以实践和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非常有助于图书馆业务的创新和发展,也有助于图书馆管理者从更高的理论层面来认识图书馆的工作与实践。

4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一项创新。相对于院系办学来说,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教学方面更能提供便利的信息资源和实践条件,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在具体工作中发展理论、创新思维[6]。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不仅拓宽了图书情报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渠道,而且能够极大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职能。诚如“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模式研讨会”会议通报所总结的:由图书馆来培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具有先天优势,对于教学、科研都有极大的相互促进作用。

目前高校图书馆办学面临着特定的困惑及阻碍,困惑体现在定位及办学模式的不确定性,阻碍则主要表现为图书馆服务与教学科研之间存在的某些不兼容性。会议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各图书馆应明确办学方向、规范办学模式,在寻求上级支持的同时,积极促成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联盟建设,通过学术共同体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与教学研究两大功能的相辅相成;秉承共知、共建和共享的精神,相互合作、交流互通,以团体的力量共同促进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

1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4-09-23].http://yz.chsi.com.cn

2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14-09-23].http://www.lib.sjtu.edu.cn/view.do?id=3250

3 李坚,刘会平.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现状与研究新动向——2010年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材料统计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1(11):39-42

4 教育部关于成立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2014-09-2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304/150999.html

5 葛敬民.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09(7):69-72

6 曾庆霞,隗德民,祝培培.高校图书馆培养硕士研究生刍议.图书情报工作,2007(8):87-89

猜你喜欢

硕士点东南大学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交接情报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