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镇甘蔗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建议
2015-09-05周建宽
文/周建宽
广西柳江县穿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广西 柳江545100
穿山镇位于柳江县城南部,是柳江、象州、武宣三县交界地处,全镇辖14个村委会和1 个居委会,84个自然屯,农业总人口约6万人,耕地面积9 467hm2(不含约4 667m2的开荒地),耕地资源丰富,地势地貌较平坦,气温暖和,年平均气温20.6℃,有轻霜或无霜,对发展甘蔗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的环境条件,是广西甘蔗种植大镇。[1]
1 穿山镇甘蔗生产的基本现状
1.1 甘蔗生产基本情况
穿山镇从上世纪90年代(1994年)开始推广发展甘蔗种植,1995年全镇甘蔗面积1 333hm2,发展到2000年的5 333hm2,甘蔗种植覆盖全镇所有村委,到2001年,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超过6 667hm2,10年来,甘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8 000hm2左右,户均种有甘蔗面积近1hm2,甘蔗平均产量为6t左右,甘蔗产量年稳定在60万t以上,种植面积大的年份(2010年)达1万hm2,产量高达80万t,是广西甘蔗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被称为广西“甘蔗之乡”。
1.2 栽培制度及栽培方法
穿山镇种植甘蔗均为糖料蔗,生产上采用以第一年新种植,获得第二、三年留宿根蔗,新植蔗主要是以冬、春植为主。甘蔗新植一般采用大中型拖拉机耕犁和开植沟,生产上应用了深耕深松、大行距栽培、化学杀虫、化学除草,地膜覆盖率等种植技术,地膜覆盖率占30%左右,很少有甘蔗间、套种其它作物,蔗叶基本上用于原地还田。
1.3 甘蔗品种布局
目前穿山镇种植甘蔗品种主要是新台糖22号、新台糖16号、园林1 号等,其中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最大,约占种植面积的70%~80%,是当家品种,当地栽培已有15年以上。
1.4 甘蔗生产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机构
穿山镇政府设立甘蔗生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全镇甘蔗生产,每个自然屯蔗区配有1~3名甘蔗专管员,由制糖企业管理与调动,设有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服务中心,没有设立当地农机化技术服务站(被撤并入镇农业服务中心),甘蔗生产工作不归属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业务服务范畴。2014年底,在部分村委蔗区新建立10余个甘蔗收购中转服务站,采用了社会力量投资、制糖公司协议管理的模式。
2 穿山镇甘蔗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原料蔗价格低迷,种植利润空间减少,种植面积逐年缩减
受原料蔗收购价格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造成种植甘蔗利润空间不断减少,较大挫伤了蔗农的积极性。2011~2012年榨季甘蔗收购价550元/t,从2012~2013年榨季到2014~2015年榨季3年里,收购价跌到380~400元/t,种植利润空间不断减少。
2013~2014榨季穿山镇甘蔗种植面积为7 467hm2,比2012~2013榨季面积8 267hm2减少800hm2,减少9.6%;2014~201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为6 600hm2,比上榨季面积800hm2减少867hm2,减少11.6%,据分析,预计2015~2016榨季穿山镇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到6 000hm2以内,甘蔗种植面积呈逐年缩减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2.2甘蔗全程机械化程度低,甘蔗生产效率不高
由于穿山镇甘蔗生产仍为家庭经营传统模式,土地分散,农机与农艺未能较好融合,甘蔗生产机械设备不够成熟,一些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政府和制糖企业对推广机械化收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造成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率低。穿山镇蔗地机械耕犁为99%,机械装蔗占60%以上,机械种植、中耕、收割仍是空白,甘蔗装卸机应用率约占60%,甘蔗种植仍是人工作业为主的传统模式,甘蔗种植全程机械化率不足20% 。这种较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效率相当低,制约了穿山镇做大做强甘蔗产业的发展。
2.3劳动力短缺,甘蔗种植人工成本提高
穿山镇农户种植甘蔗面积较大,砍运劳动强度也大,只靠家庭独立砍收不能完成,每年甘蔗榨期的砍运一般由农户组成互助组和外请劳工完成。而近几年来,穿山镇周边和当地均有发展有工业园区,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进厂务工,每到甘蔗榨季砍收时,30%以上的劳动力是从外地请来, 当地劳动力相当缺乏,经常面临着请工难、用工贵、装蔗难的现实问题,甘蔗种植人工成本逐年猛涨。如2014/2015年榨季甘蔗砍工由2012/2013年榨季70元/t涨到100元/t(均不含装车费),上涨了42.8%,装车费平均每年上涨20%以上,甘蔗种植人工成本大幅提高。
2.4 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造成甘蔗产量不稳定
穿山镇蔗区仍是家庭小规模自行经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蔗地没有经过土地整合平整,大块小块、坡地平地参差不齐,没形成规模化、集约化。蔗地没有水利灌溉设施,甘蔗种植望天灌溉,甘蔗产量不稳定。蔗区道路仍不很完善,道路多为泥沙路,加上水毁和重车碾压,部分道路损坏严重,维修跟不上,晴天车通雨天车阻现象时有发生,蔗区道路维修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蔗砍运的顺利进行。穿山镇由于农田基础设施落后,客观上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
2.5 甘蔗种植综合竞争力低,“林蔗争地”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甘蔗种植成本不断上涨,利润空间大大缩小,甘蔗种植综合竞争力低。穿山镇2013~2014榨季,一般667m2产6t左右的甘蔗,一般纯收入在400元/667m2左右,利润收入很低。而与经济林速生桉树相比,速生桉的售价较理想,投入生产成本均明显低于甘蔗生产,综合竞争力好过种植甘蔗,不少农民把目光转向速生桉树,毁蔗改种速生桉树。自2013年以来,穿山镇农民种植经济林速生桉树再次迎来新高潮,据调查统计,2012~2013年榨季到2014~2015年榨季的3年,穿山镇每年有667hm2甘蔗地被毁改种速生桉树,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而且许多农户盲目毁蔗改种林桉树,也影响到周围他人甘蔗正常生长,由此每年也引发不少蔗地纠纷案件。“林蔗争地”矛盾是当前甘蔗生产一个新的热点和新的难题,给穿山镇甘蔗产业发展上带来了新挑战和严峻的发展考验。
2.6 甘蔗生产服务管理体制不科学不健全,农艺结合有待加强
甘蔗产业曾是穿山镇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这几年来,由于蔗糖价格跌价导致糖厂面临许多困难,税收大打折扣,财政支配空间小,当地政府的利益未得到倾斜,政府虽然仍成立甘蔗生产管理办公室,但管理已缺乏主动性,实际上已变成由糖厂直接管理。而在技术上、推广经费上均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镇甘蔗生产办公室失去管理合作和缺少技术沟通,政府和技术部门的职能没得到应有发挥。另外,上级政府对农机推广服务重视不够,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滞后,甘蔗生产与政府、农艺、农机等部门没得到有效地合作。
2.7 甘蔗品种较单一、当家品种退化,难以满足产业壮大发展的需要
目前穿山镇甘蔗种植的主导品种是新台糖22号,约占种植的80%,该品种在当地栽培应用已长达15年之久,原来的优点已退化严重,如黑穗病、黄叶病、矮化病、天牛虫等病虫害加重,产量下降,而替代理想新品种繁育推广滞后,是导致甘蔗种植产量增产缓慢,不利于甘蔗产业健康发展。品种较单一,当家品种退化,存在着技术风险,难以满足产业壮大发展的需要。
2.8 服务管理不完善,坑农害农和损厂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蔗区收购中转站与糖厂对收购甘蔗的扣杂标准不一,蔗农难以接受,扣杂只是凭眼力估计,甚至出现凭感情扣杂,随意性大,引起蔗农不满。经调查发现,特别是2014~2015年榨季建立的蔗区收购中转站后,中转站对甘蔗收购的扣杂一般比糖厂要高出不少。
二是甘蔗外流屡见不鲜,有小部分蔗农因生产季节需要和价格差异而不情愿地把本地甘蔗低于进厂价卖给贩蔗佬,致使甘蔗外流,制糖企业的利益则受损。目前糖厂没有找到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造成大量甘蔗外流,损害了糖厂的利益。如2014/2015榨季,穿山镇的甘蔗产量约为60万余t,而本蔗区甘蔗卖入辖区糖厂仅为44万余t,甘蔗外流相当严重,损害了糖厂的利益。
3 甘蔗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创建“高产、高效”的甘蔗生产环境
甘蔗生产要向适度规模化经营发展,要对农民经营的土地进行重新调整,把小地块并成大地块,短行并成长行,规划预留机耕道,按照机械化作业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与平整,为推行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遵从农民意愿,科学有序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合理流转,适度发展家庭农场等小规模经营方式。
另外,应结合土地整合,政府应加大对蔗区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甘蔗生产基地水利喷灌设施建设,改变靠天种蔗的现状。以糖厂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进一步维护和完善好蔗区运输作业道路建设,保证各环节顺利,尽量减少蔗农损失。
3.2 群策群力,加快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进程,提高甘蔗生产效率
当前要重点加快甘蔗种植机、收割机等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国家要加快研发出适应我国甘蔗生产实际的中小型收割机械。在企业增加资金投入的同时,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甘蔗生产机械化的扶持力度,在购置大型农机具时,提高补贴比率,改善机械设备和完善配套设施等。
另外,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研究,充分发挥农机化效率,对引进、推广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要积极做好适应性试验与应用推广工作,继续探索和解决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特别是收割机收获的甘蔗含杂偏高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必须加以完善和创新,以提高蔗农对推广的机械化采收的积极性。
3.3 加大甘蔗良种研发,稳步推进甘蔗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根据当地多年的生产证明,甘蔗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30%,因此,政府、制糖企业要加强与甘蔗科研部门、大学院校合作,加快选育或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有步骤地做好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制糖企业应通过良种种植补贴形式、良种加价收购等激励政策引导,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3.4 加强和完善甘蔗生产组织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为整合管理资源,解决工作过于分散、一项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的管理机制问题,镇糖办应设立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内,甘蔗生产管理服务由农技推广站负责,更利于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针对目前在蔗区新建设甘蔗收购服务中转站存在的不少问题与漏洞,政府和制糖企业要加强管理,确保中转站充分发挥服务蔗农、服务生产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对蔗区收购站和糖厂的监管力度,二是上级要严查整治“外来蔗”行为,切实维护好蔗农和糖厂利益。
3.5 要正确处理好“林蔗争地”矛盾
对“林蔗争地”问题引起要高度重视,党政有关部门加强对尾叶桉树种植的管理和规划尽快研究其发展管理政策和对策。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抓好甘蔗生产,调好林桉树发展,对农户 “跟风” 盲目毁蔗改种速生桉树的行为和现象,要加以引导与制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速生桉种植,要规划好甘蔗生产建设基地保护区。
3.6 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继续推广应用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政府、技术部门和制糖企业积极协作,建好高产示范田,继续推广“大马力、大行距、大茎种、大水肥”等适合当地的种植模式。加强做好示范田的宣传和培训学习工作,不能把示范田当成摆设而已,让蔗农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科学管理,真正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农村第一代外出务工劳动力随着年龄的增大,已基本上退城返乡务农,他们见识广、有一定资金、想干一番事业,但缺乏农业技术和管理。针对此情况,政府积极投入经费,加强组织培训力度,对这些人群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体,推进甘蔗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