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夜写经:般若味重重

2015-09-02李嵱

新西部 2015年8期
关键词:终南山

李嵱

北阙旧宫殿,南池新栽荷。

沐手涤尘垢,涂香蠲染杂。

磨墨收身心,提笔写真经。

笔墨透千年,般若味重重。

—2015年,终南山心一以此诗记录了大明宫畔觉心堂的写经之夜。

2015年6月24日,夏至后一个普通的周三,觉心堂堂主黄冰燃发起的一周一期的抄经共修活动进行到了第二期。

雨断断续续下了一整天,潮湿的傍晚,她拉起纱幔开始布置抄经的场所,心中不免担忧是否有人会因为天气缘故而不能如约而至。

六点半开始,体验者陆续撑着伞赶来,没有一个迟到。黄冰燃在门口等候大家,从第一个程序—沐手开始,这个夜晚进入到一种安谧和井然有序之中,氛围里透着祥和与喜悦。

这是北郊大明宫遗址之畔,一座临水的轩廊内,二十余人因缘而会,焚香静坐,虔心诵读,并在袅袅七宝莲花香烟中抄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长桌之上,荷叶作垫,山石为台;石台上燃一炷香,一支支毛笔,错综而洒,纹丝不乱。

带领大家抄经的是终南山心一居士。心一不仅是抄写《心经》的受益者也是倡导者。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法门,只要有恭敬心和耐心都可以来抄写《心经》。

他时常能从微小的细节感知古人的优雅自在,比如抹香。这种用香木的粉末加入油料制成的膏体,涂抹在身体上还可以防蚊虫。

抄经前,他一边示范大家两手合掌,搓揉,让香膏沾满手心手背,一边说:“这是佛教界失传已久的一种仪式,今天特地把它恢复起来,让大家感受一下古人是多么虔诚、恭敬地做抄经这件事情。”

关于抄经,憨山老人有一段开示说道:

每于书写之中,不拘字之点画、大小长短,但下一笔,则念佛一声。如是点点画画、心光流溢念念不断不忘、不错不落,久之不在书与不书,乃至梦寐之中,总成一片,由是一切境界,动乱喧扰,其心湛然得一切境界……

对此,心一深有体会。十五年前,他还只是一位爱好书法的青年,偶遇兴善寺一名僧人,送给他一本六祖坛经,由此结下佛缘。后来,一个奇妙的缘分,让他皈依在净业寺本如法师门下。

本如对他说:“你的字写得再好,也解决不了对人生究竟意义的参悟。若能了解佛法的意义,像佛陀一样,做一个觉悟的人,使现实人生充满欢喜自在,才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此后,心一一直隐居终南,在寺庙中修行佛法和书法,至今所修行的仍是“心一”二字。“心一”是师傅为他起的名字,取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渐渐地,他用抄经的方式放下了书写的观念,不再计较笔与纸、水与墨,竟能写出一手真性情的好字。

十五年后,青年已成中年。寺庙清苦的生活,每日的修行积累,让他收益甚多,需要分享出来。所以当觉心堂堂主邀请他来带领大家写经,他便脚踩布鞋、头戴斗笠,从少陵原畔来到了城北大明宫脚下。

时光穿梭回一千三百多年前,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拥有百万人口,有世界帝国的称号。受唐代高度发达的文明所吸引,很多外国僧人远渡重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日本僧人圆仁也只身一人遍历了9世纪中期的唐朝,虽比不上玄奘和马可·波罗,但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旅程。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他从城东的春明门进入长安城,在位于长安中心的大兴善寺卸下旅行的行李,此后一住就是四年,修习当时最新兴的佛教—密教,并对长安社会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心一从圆仁的日记中看到,那是高僧辈出的时代,最发达的印刷术就是用来印佛经的,文人士大夫都以结交僧人为友而自豪,有的高僧还是皇帝的老师。他们的言行、所用之物都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时尚的代表,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十分活跃,一些高僧大德是那个时代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受到普遍尊重。

然而盛极必衰。圆仁也亲历了唐朝后期佛教的大法难,会昌五年席卷全国的废佛毁释风暴,使得天下大寺四千六百所、小寺四万所被毁,僧尼两万五千人还俗。初唐发展起来的佛教从此走向衰落。

1988年,心一的师父本如法师第一次来到终南山就被隐藏在深山的隋唐古寺所深深震撼,但千年古刹一派破败凋零,让其茫然。

本如在净业寺祖师洞修行一年后回到南普陀,离开前立下誓言“十年若不死,卷土定重来!”十年后,机缘巧合,他果真回到终南山,当上了律宗祖庭净业寺的住持,一边在山上苦修,一边开始振兴和重建寺院,费尽艰辛,至今仍不遗余力。

“抄写经文能感宁静与喜悦,唤醒于心中,专注于笔尖,在一笔一画中见证到生命的宛然呈现。渐渐调伏那些束缚我们身心的烦恼妄念。使内心犹如明镜般清澈。”心一认为,抄经是现代人很好的修行方法,运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来摄受自己的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玄奘法师在一千三百六十六年前翻译的佛教经典。全经只有一卷,二百六十字,却是含义最深、传奇最多、流传最广的一部经文,有言是所有佛经的浓缩版。心一时常能从自己的偶像—《心经》的译者玄奘法师一生足迹中感悟到一种精神能量。

玄奘徒步西域,走过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写下《大唐西域记》,历时十七年之往返,带回佛像、经书总共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从贞观十九年开始,又历时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业绩。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大概预感到自己的人生将要走到尽头,心有戚戚,抑或是对自己一生所为有所忏悔,便请玄奘法师为他讲解一些佛教的因果。当时,两次远征高句丽遇挫的唐朝军队正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政治领域也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课题。

正是此时,玄奘翻译出《心经》。他当时一定有祈愿的心情,希望大唐皇帝李世民疾病痊愈护持佛法,祈愿大唐盛世连绵久远,祈愿大乘佛法惠及东土一切众生。然而,两天后,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与世长辞。

玄奘新译的《心经》是否减轻了这位大唐帝王对生死的恐惧无从得知,但其死得安详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千年以来,这部经典一直广为流传。无论寺庙的僧侣、佛教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或多或少享受着玄奘留下的遗产,包括这个写经共修的夜晚。

抄经之夜,房间里只有轻柔的乐曲,屋外雨水哗哗泛响。所有人专注于笔墨滋润下的大千世界。

心一盘腿而坐,南山的斗笠静静靠在墙边。和大家不同的是,他是默写《心经》,一笔一划,点画映心。天地万物仿佛熟视无睹,他在以笔墨与自己的偶像对话,感受“笔墨透千年,般若味重重”之境。

觑视,雨滴落入他背后不远处的池塘。

觉心堂堂主黄冰燃本是安静之人,喜欢独处,搭建这个公益平台是想把自己多年抄写心经的喜悦分享给大家。

城北这个清幽之地,她是偶然找到的。她更希望大家从养生的角度来理解抄经这件事。“因为抄经的时候整个身心都沉静下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体的能量得到修正。”她认为现代人不仅要关照好自己的身体,更要关照好自己的精神。她觉得真正修行的人很少去空谈。她喜欢自己在家里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喝茶,绣花,养花。她觉得生活是让人去感受的,所以能不说话就不说话。或许这种状态,才是修行的状态。

身边的朋友说,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生活?大概是机缘到了,“我们一起抄抄心经吧,我们一起插插花吧,我们一起喝喝茶吧。”她在朋友圈里低调地发出邀请。不久,就有了写经之夜,以及后面的插花之夜、茶道之夜……

觉心是黄冰燃的法名,她原本想把觉心堂打造成“一座隐在城市森林中的村落”,端午前,她试探性地推出了写经共修的活动,没想到未做任何宣传,就在朋友圈里低调地火了。

这天夜里,除了一个来体验传统文化的80后女孩脸上带着单纯的兴奋和快乐,其余大多是沉默、内敛的中年人。

体验者来自城市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从长安县郭杜镇开车赶来,在路上打电话给黄冰燃问路怎么走。黄冰燃发现,有的人第一次抄完就消失了,有的人第二次还会再来;有的人虽然没有再来,但是给她发来微信说:“那个夜晚我真的感觉非常美好。”

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这个夜晚,黄冰燃感受到同样的美好。她默默站立一旁,看到雨水滴滴答答落入池塘,夜色中,荷花散发出清幽的美,屋里所有的人专注于书写之中,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外面的天雨。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猜你喜欢

终南山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
从装饰性角度探析终南山佛教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望岳》与《终南山》对比分析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终南山:隐士的天堂
终南山
——说不尽的隐居之地
终南山汤峪的水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