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

2015-09-02李晓萍刘国勇

天津农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满意度

李晓萍 刘国勇

摘 要:牧民定居是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必然要求。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情况的调查,运用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居牧民现有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论表明牧民对现有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偏低,定居点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高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9.019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Herdsmen Settlement Habitat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in Northwestern Area

LI Xiao-ping, LIU Guo-yong

(Xinjiang Agr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Herdsmen settlement is the measure to change the mode of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the major initiativ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erdsmen's life,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a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erdsmen settlement habitat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in northwestern area, using the satisfaction theory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article carried on the appraisal to the settled pastoralists exist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rdsmen on the existing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overall satisfaction was low, inadequate construction of settlements facilities was the main cause of low satisfaction. Therefore,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settlement overall construction levels.

Key words:herdsmen settlement;living environment;degree of satisfaction;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严寒地区,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完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局面,成为游牧生产方式的最基本特征。长期的游牧生产方式,导致草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草地退化严重,草畜矛盾日益加剧。为了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草地压力,让牧民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新疆于20世纪 80 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截止到2012年底全疆78%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从而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牧民定居水平整体不高,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有房无地、有地无水、棚圈简易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牧区畜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牧民增收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改善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于牧民定居意愿和人居环境满意度等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高永久等(2007)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牧户集中居住的意愿、预期收益以及集中居住的障碍,建议牧民定居点应依托县城或中心城镇进行集中布局、重点建设。史红杰等(2008)认为农民对于村容整洁的满意度很低,农村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民的生活乃至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侯晓琳(2012)通过调查发现,牧民的定居意愿不是很强烈,其中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家庭年收入、语言的传承这些方面与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相关性,对牧民定居意愿的选择有较大影响。武晓静等(2013)借鉴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发现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不同发展状况的村庄满意程度不同。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具有启发意义,但对于新疆牧民定居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较少,且定性多于定量研究。笔者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定居牧民居住状况以及居住环境满意度的调查,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现阶段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找出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及配套的政策建议,以提高新疆牧民定居的整体水平。

1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分析

1.1 数据来源

为了考察新疆严寒地区牧民对定居环境的满意度,2014年2月至7月期间课题组在北疆地区选择了昌吉州昌吉市榆树沟镇的牧业村、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镇的萨尔布拉克村、阿克喀什村、西根村、蒙齐克村、克孜勒萨依村、伊希根村,查干郭勒乡的萨尔布拉克村、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的阿克布勒根村、草原队和合孜勒哈巴河村作为典型调查点,牧民选择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91份,有效调查问卷187份,有效率97.91%。

1.2 被调查牧民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187户牧民均为哈萨克族,其中,男性占69.5%,女性占30.5%,年龄在30~50岁的占63.1%,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9%。从被调查牧民家庭居住情况来看,家庭平均宅基地面积为1 590 m2,平均住房面积为116 m2,平均棚圈面积为122 m2,平均储藏室面积为30 m2。被调查牧民有58.3%的住房是砖混结构,其余为土木结构,有48.1%的牧民家庭牲畜棚圈是土木结构的暖圈。从牧民定居点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调查的各个牧民定居点已经形成规模,道路、电力、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村委会、文化活动站、治安管理点、医疗站、宗教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但是,牧民定居点整体建设水平不高,建设标准相对较低,与之配套的各项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牧民对定居点建设的整体情况评价不高,有59%的牧民认为定居点人居环境总体上不满意,有18%的牧民认为一般,有23%的牧民认为满意。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由于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满意度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该方法数学模型简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

其公式为:

B=A×R;E=B×C;

CSI =×100

其中,B为各个指标的满意度均值,A为权重集,R为评判矩阵,C为相对于各等级规定的参数列向量,E为总体满意度均值,CSI为总体满意度指数。

2.2 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实证分析

2.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按照新农村建设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强化功能、完善配套、提高水平为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分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一级指标,再按照人居环境改善需求,选择了21个二级指标,构成了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2 建立评价集和测量刻度 为了科学合理地测量牧民对每个指标的满意程度,将每个指标分为五个等级,即评价集V = ( V1,V2,V3,V4,V5) = (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极不满意)。测量标度向量H = (5,4,3,2,1) ,即5分表示“非常满意”,4分表示“比较满意”,3分表示“一般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1分表示“极不满意”。

2.2.3 评价指标权重集及评价结果 各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请有关专家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重要性进行打分最终确定的。一级指标中,公共基础设施的权重系数为0.55,公共服务设施的权重系数为0.45,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根据牧民问卷调查数据和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出评价结果。

2.2.4 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牧民对定居点人居环境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47,满意度指数为36.8,说明牧民对定居点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定居点整体人居环境较差。主要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房屋新旧不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不健全服务水平低等原因造成。

从牧民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情况来看,其整体满意度均值仅为2.17,满意度指数为29.3。其中,牧民对集中供水、供电和村庄绿化的满意度较高,均值分别为3.46,3.18和3.08,说明在牧民定居工程建设过程中比较注重牧民基本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牧民对村庄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污水排放处理、采暖等方面的满意度一般,其满意度均值在2.0~2.6 之间,说明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没有硬化,通讯信号不好,污水没有集中处理排放,没有集中供暖等;牧民对停车设施、村庄照明、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的满意度均值在2.0以下,说明牧民对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太满意,主要是因为牧民定居点还缺乏相应的设施建设,村庄内没有停车场和照明路灯,垃圾随处乱扔,人畜不分离影响环境卫生。

从牧民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评价情况来看,其整体满意度均值为2.49,满意度指数为37.3。其中,牧民对医疗站、文化站、商店及餐饮、村委会、治安管理点和宗教活动场所等的满意度一般,其满意度均值在2.5~3.0之间,说明这些服务设施的建设相对完善,但服务水平不高;而对于学校、幼儿园和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较低,其满意度均值在2.5以下,主要是因为调查的牧民定居点规模较小,学生和婴幼儿的数量少,没有学校、幼儿园和农贸市场等设施,牧民子女要到乡镇或其他村的集中教学点上学。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西北严寒地区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价,认为目前牧民对定居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评价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村庄照明、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亟需改善;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幼儿园的建设欠缺,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牧民定居点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的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科学合理地做好牧民定居点的规划设计工作。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强化功能、完善配套、提高标准、整齐划一为目标,将现代规划设计技术和规划理念融入到牧民定居点的规划设计中,对定居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对于已有老的牧民定居点,要在原有定居点各项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规划,完善各项功能,突出对环境的整治,提高建设标准。(2)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国家专项补助资金,重点用于牧民定居住房和牲畜暖圈建设;整合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牧区建设的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牧民定居住房与配套能力建设并举,提高牧民定居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牧民在住房、棚圈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牧民自我筹措资金的积极性,引导牧民加大投入。(3)加强牧民定居点的环境整治工作力度。重点围绕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牲畜粪便等“脏、乱、差”突出问题,投资建设相应的集中处理设施和设备,同时,加强街道亮化、环境绿化和墙体美化等配套工作,以改善牧民定居点的整体环境面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高永久,邓艾.藏族游牧牧民定居与新牧区建设——甘南藏族自治州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2007(5):28-37.

[2] 史红杰,吕宇栋,彭大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材容整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6):72-73.

[3] 侯晓琳.牧民定居意愿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2.

[4] 武晓静,韦素琼,刘静. 模糊综合评价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度研究——溪县为例[J]. 台湾农业探索,2013(5):64-69.

[5] 张玉洁,柴军,王芳,等.新疆村民对村委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2010(3):5-7.

[6] 赵霞,朱巧楠.农户对农村环境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1080个农户调研数据的计量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2011(1):32-37.

[7] 王红美,冯淑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都市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2010(3):275-280.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