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孩子背诗词
2015-09-02谢秋
谢秋
作为一个3岁男孩的母亲,我非常排斥填鸭式教育。Johnson快一岁的时候,母亲便总对我说,对面家比他小几天的孩子,又会背哪首唐诗了。我每次的回应都是,唐诗也好宋词也罢,我都不打算让孩子过早背诵,我要把“不学无术”路线至少走到上小学。
是的,我那个时候,总觉得从小学开始,孩子就要读那么多年那么多年的书,中间再无喘息之机。在这之前,让他尽情玩就够了。唐诗、宋词,家里书柜倒是不少,但从来没有起过让孩子背的念头。回想起来,从小深受背诵之苦的我,可能确实有些矫枉过正了。
有次在超市买奶粉,厂商促销送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机,上面写着“诗歌乐园”。我觉得这和家里那些会说“well down”的玩具比起来简直弱爆了,于是随手放在一边。
没想到那个不起眼的“诗歌乐园”,竟成了儿子的新宠。大人忙自己事的时候,他便去按小按钮,让盒子开始唐诗朗诵。第一次看到他一脸认真听《相思》,我哑然失笑,一岁多的小屁孩懂什么叫相思啊。但他坐在旁边,表情很是投入,听多几次之后,竟然像和音一般,除了标题和最后一句,每句都能跟读最后面的一个字或词——相思,国,枝,撷,相思。
母亲说快叫你儿子学背诗,我说他有兴趣自己听就是了,不要刻意逼他。于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和音慢慢变成了半句,再慢慢变成只听到第一个字就背出全句。当有一次,他吃完饭跟我们散步,看着路上的小树枝,忽然将整一首《相思》背出来的时候,我确实惊讶了。
他稚嫩的小脸上,竟闪现出那种欣赏、惬意的柔光,而不是我小时候被逼着背诵时的不满和委屈。说他体会到语言之美肯定有些夸张,什么是相思估计他也要很多年后才真正知道。但我相信,那小小的人儿,肯定在那个时候,隐约感觉到了,什么叫琅琅上口,什么叫意犹未尽。
我确实是个容易走极端的人,回家后马上把书柜里的唐诗三百首翻出来,iPad上也迅速下载了数量惊人的诗朗诵APP。但每天晚上固定的诗歌朗诵时间,我费力地一篇篇通读,他却兴致日减,甚至有了那么一点的不耐烦。
恰逢周末带孩子去母亲家,家里的客人便召唤孩子说:“听说你会背诗啊,给我们表演几首吧。”孩子一开始还饶有兴味,背了两首,便有些不愿意了,扭着小脑袋撅嘴看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我都觉得枯燥无味的模式,何况孩子。
我背诗,他来领悟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要孩子能体会到生活之美,首先自己要有能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要孩子能体会到语言之美,也要自己先有能读出语言之美的唇。想通了这点,我发现,与其要求孩子背诗,还不如自己多阅读多朗诵,真正记住其中有语言美感的,为孩子背出美妙的诗词,才能将其中的美传递和延续。
于是,我自己拾起荒废已久的唐诗宋词,偶尔在家朗读,但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相似的意境。
去农家乐看到小鸭子的时候,我来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儿子哈哈大笑后,竟会接上一句“红掌拨清波”。工作繁重的时候,我说妈妈今天有事回家晚了,但以后会带你去“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他会想起来说,妈妈你上周带我去“春游芳草地”了呢。
再之后,齐整的唐诗已不能满足妈妈矫情的需求,觉得带他去花城广场的桃花林看小鸟时来一句“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或是催他换掉汗湿衣服时来上一句“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更加有意味呢。
我心尖上的这棵小树苗,应该不会成为诗人,可能也不会成为学霸,日后也许还会是个不喜欢语文的孩子,但做妈妈的还是尽量希望,能让他多体会一些语言之美。就像我上次看到,有人讨论起,为什么要让孩子背他根本不懂的诗词。其中的一条回复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长大了以后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某些恶俗的网络词汇,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没那么执拗,不需要让孩子为我背多少诗词,我背,他听,这就够了。如果能够记下其中一些美句,让他小小的心灵受到一点点模糊的涤荡,就已然让我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