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错
2015-09-01
电台正播着张靓颖的歌,衬着音乐的背景,传来她的一段采访,大意是:那天现场唱这首歌时,我有个地方唱破音了,但我很享受这个现场的过程,因为我喜欢在一些唱了很多遍的老歌中尝试新的可能,很高兴到现在我还能有这种冒险的冲动。
如果单从技术层面考虑,录音棚加后期制作的作品远比现场完美得多,可大家依然热衷于亲临各种演唱会,倒并不是乐于找茬儿,而是喜爱那份现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算出错也一样真实感动。这可能也是理解“真人秀”节目在世界各地都广受欢迎的一个点,无论明星还是百姓,在没有剧本的“演出”中出错,总能收获更多的关注。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是如此害怕出错,往往企图在一路正确中行走。小时候害怕做了错事被家长责骂,上学时害怕答错题目得不到好分数,工作怕入错了行,谈婚论嫁又怕找错了人……而那条最正确的路是被无数师长认为最安全的成功之路,任何一次出错似乎都会把人从这条阳关大道上赶下去。这种心态其实由来已久,只是当下更为突出。都说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人心浮躁、急功近利,被工业化奴役久了,还没来得及舒口长气,就被更快的信息时代裹挟了,大家于是对“正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源于计算机程序出错的bug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越来越高,我们避之不及却又无处躲藏。
我就是个超级怕出错的人,写文章害怕错别字,唱歌害怕走音,发言害怕说错话,讲英文害怕用错词……尽管一路走来活得似乎不错,但也一直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不留神偏离了“轨道”。要知道,缺乏安全感的同时超有责任感,是很折磨人的。这就好像每每旅行都会事无巨细地做好功课,再当作任务清单般地一一完成。可现实不会都按剧本走,那些原本也可以是获得欣喜的机会,却总以让人沮丧到不行的小意外面目出现。不轻松的日子里,我开始尝试用故意的“出错”打破局面。忘记那些“应该”和“既定”,才发现原来别的路线更精彩纷呈,由着性子这么走了一段,终于意识到“害怕出错”根本是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人实在没有必要像计算机程序那样运行精准。
著名的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之所以引人深思,并不是因为主人公的成长印证了当初导演“龙生龙,凤生凤,穷人后代永远穷”的观点,而是片中人物经历的种种不在预期轨道上的“出错”。
事实上,人们是多么热爱出错啊,尤其是别人出错,无论是出于欣赏(不完美之美)还是欣慰(一种“原来和我差不多”的释然),很多时候,正是“错”带来了乐趣,也烘托出了完美的神圣感,虽然完美常常约等于假象。
爱与美的化身,拥有古希腊最完美外貌的阿芙洛狄忒,也就是维纳斯(罗马帝国时的别名),与她相关的传说和艺术品数不胜数,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除了绘画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就是堪比蒙娜丽莎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了。关于雕像的断臂传说,和维纳斯本身一样迷离。以诸多标准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断臂当然是有损完美的,当代艺术家曾几度欲为她接上双臂,却终究因为没有合适的方案而作罢。原来,修补“出错”之举竟也会似狗尾续貂,那是因为缺失的双臂,不但完全无损维纳斯雕像之美,反而成就了无限遐想的魅力,为雕像增添了艺术欣赏的永恒之美。
精确可控的完美往往散发着不真实的气息,时间越久越诚惶诚恐,创造它、维持它、看到它、甚至想起来都会让人感到紧张和压力,露出破绽,其实也算是为人为己留个活口吧。人生的真实面貌更接近于断臂的维纳斯,无论你拿到的是一副好牌或坏牌,打得精彩与否关键还在于活出生命张力,出错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因为出错前途变得未知,因为未知变得充满可能性。
生命秘钥“基因”其实已经给了我们理解这层涵义的线索。DNA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和四种含氮碱基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它是实现遗传复制的根本,基因序列的出错意味着变异,这通常表现为疾病,但有时也代表着某种特殊“能力”。我们虽然知道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却并不知道怎样的生命会适合将来的环境,聪明的基因便会用“出错”为我们试验并保留应对未知的能力。
会出错的往往显得更加生动可爱,甚至会生出一种迥然于工业复制品的雅致来。正如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私语录》中所言:
“雅致”的含义是,如果只顾拼命努力,即使以最佳状态为目标,也肯定无法达到。就是说,要洞悉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这个基础上敢于有所抑制。故意留一点点破绽的姿态,反而能够达到最高境界。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之后不夸耀,高明地有所隐藏。在这样的状态下,雅致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