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与服务的思考
2015-09-01张胜利石建军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呼和浩特0000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院呼和浩特0005
□ 张胜利 石建军(.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呼和浩特0000;.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院,呼和浩特0005)
内蒙古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与服务的思考
□张胜利1石建军2
(1.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呼和浩特010010;2.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院,呼和浩特010051)
结合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讨了内蒙古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背景、内容、技术流程和应用领域等,提出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体系和服务模式。
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模式;内蒙古
0.前言
地理国情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及其时空演变进行持续的调查、统计、分析、评价和预测活动。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2011年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试点,2015年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完成,目前监测工作还在推进中。内蒙古将于2016年正式开始监测试验。内蒙古的地理国情监测应该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服务,为各级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行政监督服务。内蒙古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有利于摸清内蒙古家底,监测内容定位应该是服务于推进自治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内蒙古建设,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提供服务,为资源开发、农牧业发展提供服务。
1.监测的对象与内容
结合内蒙古需要,深入挖掘国情监测的内容,尽可能从地理空间角度丰富区情信息,服务于区情研究工作,最终为科学决策、管理、规划提供信息支持。结合内蒙古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归纳了5项主要监测内容。
1.1辅助管理决策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揭示自治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在地理空间上的作用、影响及关系,准确掌握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并进行长期动态监测,为宏观思考,解决深层次问题提供信息支撑。国情监测作为自治区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获取的数据不受管理因素影响,准确性高,通过地理国情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的集成整合和“数据分析”,建立统计分析模型,输出统计分析报告,可对各部门专业普查进行校正纠偏、辅助支持、监管检验,避免漏报瞒报,催生阳光行政。
1.2国土空间开发布局
结合“五大基地”、“两大屏障”以及自治区“十三五”主体功能区细化的工作需要,开展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监测,充分结合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利用产业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就业等评价指标,反映监测区域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实现对监测区域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监督,评估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等。分析、评价产业布局,从空间上评估各类产业区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运行状态是否良好,差别化发展目标是否实现、建设方式是否合理。
1.3生态环境监测
开展城市发展边界和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区域的污染、地表覆盖状况、自然生态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内容的变化监测,反映监测区域的基本自然生态指标、综合自然生态指标、城市绿地、森林面积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工矿用地、水域、地面沉降等变化,实现对区域发展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监督和评估,反映规划实施以来的生态保护建设进展、经济转型效果等。
内蒙古是祖国生态保护屏障,开展生态环境监测,需要长期监测植被覆盖、退耕还林还草、沙漠化、石漠化等方面内容。针对粮食主产区,也可以监测生态环境对粮食主产区的影响、贡献与约束等。
1.4重大工程战略监测
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数据、普查获取的遥感影像资料、存档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据等,选择内蒙古重大工程建设的热点区域进行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之前、实施期间以及工程结束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的地表覆盖、生态环境等变化,反映工程实施进展、效果和影响等。主要为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基地”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生态屏障建设、城镇化、退耕还林还草等提供服务。
1.5公益设施管理监测
研究建立公益设施管理监测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针对交通、医院、学校、通信、文物等公益设施的分布以及城市公益设施、特别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进行管理、监测,保证公益设施的长效运行提供保障。
2.当前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当前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需要先行试验,不断摸索、推进。下一步,可以结合自治区“十三五”规划工作需要,开展一些专题监测项目。
2.1普查成果要共享
国情监测内容涉及地表覆盖、地形地貌、地理单元、地理国情要素等,国情监测以最新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地调查与验证,保证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真实、可靠、准确。需要首先将内蒙古自治区完成的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审核验收、发布、共享,为政府、公众、企业服务,有利于推动、促进智慧(数字)内蒙古建设。
2.2选点带面
立足“点上突破、点上见效、以点带面”,突出实际工作需要,针对具体需要,制定适宜、有带动作用的监测方案。例如与“8337”发展思路、“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绿色内蒙古建设等相结合,遴选监测项目。
2.3多规合一的应用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底,将各类规划数据落在全区国情普查数据上,进行叠加、分析、协调处理、整合,做到多类规划“一张图”,通过监测数据提高各类规划数据的协调性与一致性,解决好边界冲突问题。
2.4专项报告
针对“三农三牧”、城市扩张、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公共设施、草场变化、行政区域设置等热点区域和问题进行监测、评价,为使结果准确,需要结合其他行业信息,特别是人口信息、经济信息,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评价、预测,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3.监测业务体系
当前的地理国情监测的核心业务可划分为综合监测、专题监测、灾害监测三部分。业务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装备体系、标准体系、质检体系、成果体系、服务模式等。这些内容还将不断变化。
3.1技术流程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业务的特点,借鉴测绘地理信息生产技术流程,在加强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服务环节的基础上,突出数据分析环节,建立如图3-1所示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流程框
图3-1 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流程框架图
必须进行地理信息与专题信息结合,开展地理国情信息动态监测,将监测结果进行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成果进行发布,及时开展地理国情信息服务。需要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情况建立这样的工作流程、机制。
3.2成果内容
基于地理国情信息普查与监测统计分析成果,利用地图制图、可视化、多媒体制作等技术,以文字、三维地图、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统计图表、电子沙盘、视频等多种形式,形成包括数据库、监测系统、研究报告、监测专题地图(集)等几类成果,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应用。
需要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长期监视、反映地理国情变化情况、趋势。
3.3服务模式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属于信息产品,信息服务有几种模式。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导向、以服务者为纽带、以服务内容为基础、以服务策略为保障的活动。对信息服务活动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描述,就构成一种模式。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可形成多种模式,比如传递模式、使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交互增值模式、平台自助模式、用户吸引模式和内容承包模式等。信息服务模式不同于信息服务渠道。信息服务模式主要体现的是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渠道则是服务实现的载体。服务渠道包括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互联网,以及传统的人人交互等。依据信息服务模式理论,结合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上述特征,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服务模式归纳为以下几种:传递模式、使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交互增值模式、平台自助模式、内容承包模式。各种模式将长期并存。如图3-3所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体系与服务模式主要组成。
图3-3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体系与服务模式
传递模式。以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中心的服务过程,其成果应由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共享。这类模式中地理国情信息是一种单向流动,对于用户来说是被动接收过程。
使用模式。以服务对象的地理国情信息需求为出发点的服务过程,地理国情监测部门依据其需求,将相应的成果通过内网或者移动设备等方式提供出去。
问题解决模式。以解决用户问题为中心的地理国情监测信息服务过程,要根据用户的问题以及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由用户部门选择,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给予相关政策建议。
以上三种是基本模式,描述的是信息服务四个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
交互增值模式。主要研究信息用户—地理国情监测部门—服务内容间的关系链。这种模式中,服务内容比较复杂,对地理国情监测部门和用户的要求都比较高,测绘地理信息部门与用户通过交互而使信息得到增值。通过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服务、地理国情监测应用系统等来提供服务。
平台自助模式。以地理国情监测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地理国情监测部门以提供服务平台为任务。不同用户在对其开放的平台上自助进行开发。
内容承包模式。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本底数据和监测数据,开发各种应用系统,并负责系统的长期维护管理。各相关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下载相关应用模块,将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用于管理和决策。各用户部门能通过使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系统实现自身的信息管理,而不需前期一次性、大规模的投资,有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供维护与更新。
以上六种服务模式,在地理国情监测不同阶段的侧重也是不同的。在监测阶段,以上六种模式都会存在,主要以传递模式和使用模式为主,其他为辅助。发展到应用的深层次阶段,主要以使用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为主,交互增值、平台自助和内容承包模式会变得更加重要和广泛。
4.政策机制
4.1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完成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建议增设承担地理国情监测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和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等业务机构。业务机构需要建立一支专门精干的地理国情监测队伍,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组织有力,确保监测工作有成效。
4.2推进工作
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共享机制,积极听取专业应用部门的需求与建议,不断深入地理国情监测、应用、服务工作。推动建立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集成,开展大数据挖掘、应用。
4.3投入
初期需要自治区财政投入,建立起自治区的地理国情监测运行机制。建议将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写入自治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同时为节约财政经费,需要加强共建共享,探索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专业普查提供服务的技术方法与机制。
4.4应用与宣传
尽快形成可发布的成果,为不断发布成果做好准备。把握好宣传角度,抓住成果宣传的亮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监测成果和应用实效的解读和宣传,提高政府、社会公众对国情监测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5.结束语
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从开始起步到常态化开展,需要解决科技创新、装备建设、数据获取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将通过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试点,探索国情监测的长效运行机制,从机构、管理、经费、内容与指标、技术、设备、发布与服务、质量等几方面入手,探索建立内蒙古的地理国情监测、更新的运行机制,为自治区的科学规划、布局、发展提供长期的服务。
【1】地理国情监测内容指南〔S〕.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2012.
【2】实施“四进”“三步走”策略加快建立地理国情监测长效机制——地理国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报告〔S〕.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2014.
P237
B
2095-7319(2015)06-0040-05
张胜利(1958-),男,内蒙古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测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