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产业链竞争力演进与机理研究
2015-09-01刘烈宏陈治亚
刘烈宏 陈治亚
基于产业生态理论的产业链竞争力演进与机理研究
刘烈宏 陈治亚
本文首次运用产业生态理论解释了产业链系统的生态特性,并分析了产业链竞争力演进机制。产业链竞争力演进机制揭示了产业链系统中影响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这些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产业链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形成明显的生命周期;产业链竞争力随着产业链系统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基于此,该文提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一般途径,包括合理规划产业链的内部布局,整体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和模块的竞争力,减少产业链租金,做好产业链的产业对接。
产业链 竞争力 产业生态 生命周期 生态位势
产业生态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是将产业作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引进生态学方法,由此建构出比较完整的基于生态学方法的产业经济研究体系,从而系统地研究产业的生态现象及其规律,完成产业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和方法论变革(王兆华等,2003;黄欣荣,2010;Sing,2012)。产业链系统具有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二者在系统特性、系统运行机制、系统演化过程等方面具有众多的相似性 (WellsRenato&Orsato,2005;郭永辉,2014a)。同时,产业链生态系统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本文通过引入产业生态理论,分析产业链及产业链竞争力的演进与机理。
一、产业链系统的生态特性
基于产业生态理论,本文将产业链看做是内部各主体之间不断交互、内部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在交互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产业链生态系统不断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变换之中。同时,产业链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出现涌现现象,即出现了系统中本没有出现的现象。这是产业链系统创新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运用产业生态理论解释产业链竞争力的演进机制,产业链系统必须具备关联性、协调性、互补性、网络性、开放性、边界性、动态性等生态特性。产业链系统的这些生态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图1表示。
产业链系统与生态系统一样,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即相互关联。产业链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产业链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互补性、网络性等特征建立了基础。产业链内部的供应商、生产商以及销售商等主体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自我协调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加上外界环境的支持,产业链系统会自我保持一种相对协调的状态。产业链系统中相互独立的各要素和主体之间在功能和作用上是互补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了产业链系统的网络结构(郭永辉,2014b;张祥建、钟军委,2015)。系统内部的网络性是关联性、协调性以及互补性的集中体现,关联性、协调性、互补性以及网络性为产业链的内部系统特性。
产业链系统的内外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系统具有开放性,产业链中的主体和要素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系统内部特性与开放性决定了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之间的边界性。在边界范围之内,产业链系统发挥着它的主要功能;一旦超越边界,产业链的行为就会受到限制。同时,系统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边界内外的不同特点共同引起产业链大系统的动态发展。
二、产业链竞争力的演化机制
产业链竞争力的演化机制揭示了产业链系统中影响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演化机制依据产业生态理论并结合产业链系统的生态特性。
1.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
产业链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Prigogine,1969;Kondepudi&Prigogine,1969),当产业链系统内部处于无序状态时,随着负熵值的增加以及慢变量的增强,系统会自动从无序向有序变化。所以,当产业链系统内部处于无序时,产业链的内部涨落会使产业链系统产生内生动力,产业链的外部环境形成产业链系统的外部动力。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内生动力机理表现为:产业链系统各要素主体之间通过不断竞争与合作使系统内部呈现一种非线性关系,在创新等因素的驱动下,这种非线性关系使系统产生非平衡态,从而促进产业链系统内部的不断演化,也促使产业链竞争力的不断演化。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外生动力机理表现为:产业链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在及时响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过程中,促使产业链自身发展变化,也促进了产业链竞争力的不断演化。
图1 产业链系统生态特征关系
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动力对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起正向作用的称为正向动力。正向动力可以促进产业链系统的发展,也可以促进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正向动力的内容和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系统核心动力和系统要素之间的竞争关系。系统核心动力即产业链系统的核心主体,例如核心企业。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竞争关系会促使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看到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在共享资源的前提下,促进系统的发展。
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动力对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起逆向作用的称为逆向动力。逆向动力可以造成产业链系统的衰退,也可以阻碍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提升。例如资本、技术、人员等资源随着产业链系统的发展会达到一个临界点,会使系统的正熵值不断增加,系统无法再从资源中获得负熵。
2.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竞合机制
产业链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竞争的关系,竞争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产业链系统的竞争机制分为形成期、竞争期、创新期和进化期 (刘岩,2014)。形成期的竞争体现在产业链系统中不同环节的竞争;竞争期体现了产业链中同质企业的竞争;创新期揭示了产业链主体之间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作,通过资源的共享,产业链的创新活动迅速增加;产业链中的主体由于“优胜劣汰”不断减少,主体之间的竞争现象减少,逐渐由竞争关系完全转变为合作关系。
产业链系统的合作机制主要从3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产业链系统同一环节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二是产业链系统不同环节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三是产业链系统同其他产业链系统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关系都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创新协作等方式建立。
3.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稳定机制
同生态系统类似,产业链系统也具有自身的稳定机制。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产业链中其他主体或者因素的变化对产业链系统产生影响时,产业链系统自身具有调节能力,从而保证产业链系统维持稳定。根据生态理论,产业链系统自身的稳定性主要衡量标准是其稳定性阈值 (胡卉等,2011)。稳定性阈值是其系统稳定与不稳定边界的临界点,阈值的变化不会突然超出阈值带。所以,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不会突然改变,而是逐渐变化。当稳定性阈值超出阈值带后,产业链的稳定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并努力使阈值回复到阈值带中。
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主要包括反馈机制和鲁棒机制(何铮、张晓军,2011;华连连等,2015)。反馈机制使产业链系统有针对性地对不稳定因素进行反映,并采取相关措施来抵消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产业链系统回到稳定状态。鲁棒性表示系统在受到阻碍时,系统的有利因素能够得到保持的特性。鲁棒性分为抵抗鲁棒性和恢复鲁棒性,前者可以使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产生出抗力,后者可以使系统在受到影响后能够自我恢复(刘岩,2014)。
4.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进化机制
类似于生态系统的基因重组机制与基因突变机制,产业链系统的进化机制包括重组机制和突变机制。产业链系统的重组机制是指产业链内各主体、因素、子系统及模块之间通过重组形成新的主体、因素、子系统以及模块。重组方式可以迅速地改变产业链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促进或者阻碍产业链系统的发展。产业链系统的突变机制是指产业链系统内各主体、因素、子系统及模块自身发生突变,形成新的主体、因素、子系统以及模块。突变方式可以使产业链系统变得更加有序或者无序,促进或者阻碍产业链系统的发展。
5.产业链竞争力演化的模仿机制
产业和组织生态理论认为,产业和组织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斯蒂格勒,1997)。路径依赖性是指非线性系统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因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将会一直沿着某种固定的轨迹演进。产业链系统本身也会受到路径依赖性的影响,尤其是在产业链系统发展的初期,产业链系统处于极大的不稳定性,产业链系统通过对其他成熟产业链系统的模仿,有效避免了自身发展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黄建康、徐礼伯,2014)。
同时,在产业链系统内部,核心主体或者因素对于产业链系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带动产业链系统发展的同时,产业链系统中的其他主体或者因素也会效仿核心主体或者因素的发展方式,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系统的发展。这也解释了产业链系统竞争力在其发展初期和其稳定期发展较快的原因。
图2 产业链竞争力生态位变化模型
三、产业链竞争力的演化路径
产业链系统与生态系统类似,也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产业链竞争力随着产业链系统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产业生态理论,产业链系统的演化过程可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个阶段。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链竞争力生态位势如图2所示。
1.在产业链系统的萌芽期。各生态位的主体、要素以及模块数量较少,关系较为简单,地位也不稳定,一切反映生态位的“势”和“态”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此时的产业链系统中,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不稳定,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范式;生产商在不断地寻求自身发展,与银行等机构建立联系,寻求外界资源的输入源;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开始建立有效的联系,销售网络开始形成;同时,与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向协调的方向发展,产业链系统的网络结构开始形成,产业链竞争力开始逐步提升。
2.在产业链系统的成长时期。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开始增强,进入到产业链系统的企业逐渐增多,处于产业链系统中的各生态位的主体、要素以及模块逐渐增多,关系越加复杂,地位也相对稳定,反映生态位的“态”也开始趋于稳定,而生态位的“势”还在不断变化之中。此时的产业链系统中,随着内部竞争的加剧,产业链内部主体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一些企业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另一些企业保留下来。随着其实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保留下来的企业一部分会成为产业链系统中的核心主体,在此核心主体的引导和外部性作用之下,产业链系统进入到飞速发展时期,产业链竞争力也在此时期进入到高速提升时期。
3.在产业链系统的成熟期。产业链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的需求关系整体进入到相对饱和的状态,产业链系统内部的主体发展空间也在逐渐缩小,核心主体与其他非核心主体的生态位逐渐稳定,产业链系统生态位的“态”和“势”都趋于稳定,产业链系统成为了由少数核心主体领导的网络生态系统。此时的产业链系统的发展主要依托于核心主体,其他非核心主体依靠自身的实力采取聚焦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中发展和生存,产业链系统竞争力的发展范式固定下来并进入到缓慢提升阶段。
4.在产业链系统的衰退期。产业链消费端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产业链系统由于整体利润的减少并导致部分销售主体退出产业链,进而引起除核心主体之外的其他非核心生产和供应主体退出。产业链系统生态位的“态”和“势”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产业链系统的竞争力出现退化现象。此时的产业链系统面临两方面的选择:要么围绕核心企业对产业链进行重组,从外部环境大量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实现产业链系统的升级创新,使产业链系统重新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要么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运行,随着非核心主体从产业链系统逐渐退出,核心主体在没有其他主体的协作和支持下,逐渐衰退并丧失竞争力,从而使产业链系统最终分解。
四、结 论
引入产业生态理论对产业链及产业链竞争力进行研究,是产业经济研究的一个创新。本文基于产业生态理论分析了产业链的演进及产业链竞争力的演进与机理,有利于科学地揭示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一般途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规划产业链内部布局。产业链内部布局包括内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内部主体的优化组合、上中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产业链内部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是产业链主体要素相互联系和合作的基础,也是产业链生态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 (刘尔思,2006)。产业链内部主体的优化组合一般围绕核心主体进行产业链分布,提高产业链分布的集中度,在符合客观要求的情况下,形成平台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和整合(刘烈宏、陈治亚,2015)。为了有利于发挥产业链各主体的优势互补作用,应推动它们之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发挥产业链的系统效应,使其成为优化产业链布局的重要环节。
(2)整体提高产业链各环节和模块的竞争力。产业链本身是由各环节和模块组成的,产业链竞争力的提高是一种整体的提高。在产业原料供应环节,其他产业链主体要充分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减少原料的供应成本。在技术的研发环节,要重视技术的自我研发、技术引进与核心技术的投入,做到以点带面。在产业链的中间和生产环节,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规模化经营,提高技术、设备、原料的利用效率。在产业链的销售和终端环节,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把握市场的需求结构,开拓潜在的市场机会。
(3)减少产业链租金。产业链租金是产业链为获取必要资源而付出的服务价格。产业链竞争力源于产业链租金的数量,产业链租金的数量则是由产业链治理决定的。产业链的治理状况是由生产率、组织效率以及结构效率决定的(杨锐,2012)。其中产业链生产率是由产业链的分工合理与否决定的,产业链组织效率是由产业链的治理模式决定的,产业链的结构效率是由产业链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决定的。这三个方面因素的改善对于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4)做好产业链产业对接,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链补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为思路,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做到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企业合作为重点、以园区共建为主线、以基层政府协作为主体、以城镇功能区体系为载体。
1.Kondepudi,Dilip,Ilya Prigogine.Modern Thermodynamics.Wiley:2014,2.
2.Prigogine,I.Structure,Dissipation and Life.Communication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heoretical Physics and Biology”.Versailles:North Holl and Pub,1969.
3.Sing,Patrick.A Study of Industrial Ecology Including Its Concepts,Tools,and Examples.Webster's Digital Services,2012.
4.WellsRenato,Peter,J Orsato.Redesigning the Industrial EcologyoftheAutomobile.JournalofIndustrialEcology,2005,3:15-30.
5.(美)G·斯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郭永辉:《生态产业链治理模式研究——国内外治理比较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8期。
7.郭永辉:《自组织生态产业链社会网络分析及治理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1期。
8.何铮、张晓军:《集群创新扩散的鲁棒性和脆弱性》,《系统管理学报》2011年第6期。
9.胡卉、胡大伟、陈栋:《面向供应链协同的实体关联稳定性》,《工业工程》2011年第5期。
10.华连连、隋宇心、李弘基:《基于复杂网络的供应链鲁棒性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5年第1期。
11.黄建康、徐礼伯:《传统企业战略转型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理论学刊》2014年第7期。
12.黄欣荣著:《产业生态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刘尔思:《关于产业链理论的再探索》,《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4.刘烈宏、陈治亚:《电子信息产业链竞争力三种模式比较研究》,《电子技术应用》2015年第1期。
15.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0期。
16.张祥建、钟军委:《模块化产业网络:技术进步与价值整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侯祥鹏]
F062.9
A
1009-2382(2015)12-0067-04
刘烈宏,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长沙41008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 100846);陈治亚,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长沙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