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旷世钟鼓声
2015-08-31梁振宇
梁振宇
胡同,原是蒙古语,蒙古人把细长小巷叫“忽洞”,时间久了,“忽洞”便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很窄的街巷,在北京城,胡同可谓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胡同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众多的名人故居和浓郁的历史文化,行走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因为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胡同演绎了老北京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京味”特色。今天,本博上载《胡同的记忆》(十四):钟鼓湾胡同影像文字资料,供众博友参赏。
若说北京的胡同,哪条流淌的洋腔洋调最多,我的答案是位于北京古城中轴线上的钟鼓湾胡同。不是忽悠,我敢说在这里游历的人,二三十人中,准保有一个外国人,尤其是白皮肤、蓝眼珠的外国人。我问在钟鼓湾胡同已经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一位老大爷为什么?老大爷没有回答,只是告诉我自改革开放以后,来这里参观游览的外国人一天比一天多。他们一是喜欢钟楼鼓楼这两座古建筑,二是喜欢胡同里的四合院,三便是喜欢胡同里的京味餐饮了。
站在钟楼鼓楼之间,面对气势恢宏的两座建筑。我想钟鼓楼昂然矗立近600年,最耀眼的,一定是它们的气宇轩昂和其间蕴藏的深厚文化了。如此别说外国人感到震撼而心生喜欢,就连我这个生活在北京多年的中国人,也是喜欢得不行了。
有人说,西安也有钟鼓楼,临汾也有,神州大地有的是。著名的古刹庙宇更是随处可见。但我说北京的钟鼓楼不同,一是北京的钟楼鼓楼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站在钟鼓楼南望,景山、紫禁城神武门、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午门、天安门以及正阳门、永定门7.8千米串成一线,两楼仿若跌宕起伏、巍峨壮观的皇家建筑群中的一枚美丽音符,镶嵌在中轴线的最北端。二是北京的钟鼓楼与西安等其他城市的钟鼓楼相比,规模最大,形制最高,也最为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三是北京的钟鼓楼建造在百姓的生活中心,南是通向紫禁城的大道,西、北、东向,便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四合院,这是难得的百姓福祉之所在。如此多的理由,谁能不喜欢呢?
若说喜欢,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钟鼓楼的文化内涵了。据资料显示,远在公元前39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有细泥红陶制成的钟了。那时的钟与后来出现的鼓,只是作为乐器之用。及至后来,才渐渐以司时而用于公共性楼阁建筑之上。史料记载,钟鼓楼源于汉代,那时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钟暮鼓制度。而北京的钟鼓楼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修建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其间,历经火灾和列强破坏,却一直昂然屹立,并向人们诉说着关于钟鼓楼在历史中的那些美丽、动听的故事,记录着共和国成长的历史,也激发着人们的无尽想象。在蓝天白云下的一个初春的日子里,我徜徉在钟鼓湾胡同,面对四合院烘托下显得高耸神圣且长相厮守的钟鼓楼,我曾有感而发:中轴线北端/一对情侣忠贞不渝的伫立/600年的爱情誓言/是划破北京城上空的洪亮音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晨钟暮鼓响起/早朝的君王/劳作的百姓/没人体味出爱情的力量/鱼贯耳孔的/是时间的命题。谁都知光阴的意义/走近时,仿佛钟杵鼓槌/在耳膜旁敲侧击/而今,虽已是单纯的风景/虽已是默然相对,无声无息/但是共和国的生物钟/已经因循中华民族/一劳永逸的作息。诗中的表达,也许是我喜欢钟鼓楼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天在钟鼓楼下,我问一位翻译,老外们为何也是如此喜欢钟鼓湾?那位翻译告诉我,外国人喜欢钟鼓湾,是因为钟鼓湾有独具中国文化的钟鼓楼,也因为钟鼓湾有流淌着京腔京韵的四合院。老外们呀,最喜欢的就是他们没有的东西,当然,必须有历史的厚度。
记得我几次来到钟鼓湾,除经常看到很多外国人经常登临钟鼓楼极目望远之外,在钟楼脚下的一座四合小院,我还经常看到小院里参观的“金发碧眼”总是络绎不绝。初春的那个日子里,当我也走进了那家小院时,屋里屋外十几个西方人,正在通过翻译与院子的主人聊得正欢。我发现,在红灯笼高挂房檐、红辣椒垂挂窗棂、凤尾竹轻轻摇曳的环境中,小院显得那样和谐宁静,而老外们却是那样的兴奋。我立于小院,心情也是格外日朗风清,只是有一个愿望令我轻轻告诉女主人:“倘若院子再大一点儿,倘若屋子的古木椅子上,有一位老人,或一位女孩儿,弹着三弦儿,或说着琴书,或唱着京戏……那味道该多好!”女主人不语,只是笑。
说句实话,钟鼓湾过去居住的大人物不多,这里凝聚的文化,也就没有太多的书卷气或体现出更多的显贵来,相反,百姓文化却因而显得浓郁。在钟鼓湾往往复复地转,感到的是环形铺开的一幅弯弯的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的画卷,舒展时,也打开了四合院内的生活章节和百姓生活有滋有味的画面。环顾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大红灯笼很多,鸟笼子很多,盆景花盆儿很多,搓麻下棋打牌的人很多。至于胡同的小广场上,休闲的中老年人,清晨时常常打打太极拳;春阳暖照时,常有麻将声声绽放在美丽的春光里。每逢此时,总有养着宠物犬或提着鸟笼子的附近百姓凑近观看,也偶有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凑前“观敌料阵”。我发现,在钟鼓湾,市民的生活虽然很琐碎,很平淡,却是自然,祥和,人们生活得很真,也很幸福。因而行在钟鼓湾,自然而然就想寻个小马扎,轻轻松松坐在春日的暖阳下,以享受一下在这里流淌的美妙时光。
外国人喜欢钟鼓湾的钟鼓楼,喜欢钟鼓湾的四合院,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和我一样,喜欢这里淡泊、祥和的生活,但我敢肯定的是,他们还喜欢钟鼓湾的北京小吃。
在钟鼓湾,大大小小的北京小吃店就有十来家,而最著名的莫过“姚氏炒肝”了。此前我也不知,当然我也不吃,但这里总是门庭若市,甚至找个座位都很难。我走进看时,每桌前差不多都有围等的食客。若是我被围看着用餐,尴尬得会立即起身走人。但没办法,来这里的人大多冲着炒肝而来。我不知他们天生是爱着这道味儿,还是因为美国副总统拜登先生及孙女来过后带来的仙气儿。
2011年8月18日,拜登先生访华时确实来过“姚氏炒肝”店,那天他共花费79元餐费,用餐后掏出100元钱,余额算作小费交给了店主姚燕。但他那天并没有吃炒肝,而是吃了一碗北京炸酱面,并和顾客以及店员们合了影。不管拜登先生吃没吃炒肝,但好多顾客都说好吃。好吃不好吃我没有发言权,有一点就是姚氏炒肝店的确特火,很多外国人也还真喜欢这口儿!当然他们还喜欢其他北京小吃,诸如卤煮火烧、焦圈儿、豆汁儿……好吃不好吃真的不好说,反正到了他们的嘴里,那叫吃的是北京小吃文化!
游历钟鼓湾那天已经时至傍晚,我站在鼓楼之上,看到钟鼓湾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依然很多,心想今晚的暮鼓能够擂响吗?想完觉得自己是那样幼稚可笑。要知道,要想擂那响彻京城的暮鼓,非需等到重大节日。但是心管不住飞翔的思绪,仿若此时我已经穿越时光隧道,倏然自明朝曾经敲响的“晨钟暮鼓”声已响在了耳畔,是那样悦耳,那样的具有震撼力!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