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生命线
——生命园十五周年特稿
2015-08-31何佳艳
文/本刊记者 何佳艳
9月18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一场创新成果展,迎来了建园十五周年纪念日。记者从创新成果展上了解到,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五年的开发建设、招商及产业发展积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聚集了大批国内外重要研发资源、明星级领军人物和重大创新成果,已成为国内生物技术高端研发创新能力最强的专业化园区。伴随着生命园物理空间的基本饱和,园区产业发展工作也开始由产业招商向产业促进转型,一个包含产业研究、产业服务和投融资三位一体的产业促进与服务体系正在建立。
聚合高端 迈进产业腾飞关键期
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是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又一新的战略主导产业,也是北京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北京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北京市委、市政府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批复》精神,发展首都知识经济,调整北京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位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区,地处昌平区回龙观镇及海淀区西北旺镇交界处,东临京包铁路、京藏高速公路;南接北清路(中关村景观大道);西至京新高速路;北连玉河南路及南沙河风景区。生命园规划占地总面积为249公顷,其中一期占地130公顷,定位为生物技术源头创新、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基地;二期占地119公顷,为国际生命医疗园,定位为医疗服务及产业化基地。
据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生命园自2001年3月开始建设,规划建筑面积180余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目前入园企业数量已达近300家,拥有7个国家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研发中心、7家上市企业、8家G20企业、7家瞪羚企业、4家十百千工程企业、3家金种子企业、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由生命园孵化器牵头成立的中关村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生命园科技资源网络同盟、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生命科学园开放实验室。
入园单位业务涉及生物及化学药物研发、新型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物农业、健康环保、医疗保健、研发外包服务、科研设备及试剂生产销售等各个门类。园区产业发展领域涵盖了生物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产业、生物技术服务业、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生物保健品、医疗健康六大特色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从上游高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终端医疗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并不断向大健康产业链条延伸,带动了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发展。
目前生命园聚集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与高端人才,现有王晓东、程京、贺福初等10位院士,园区还聚集了国家“千人计划”学者23人,北京市“海聚”计划人才59人,中关村“高聚”计划人才6人,“科技北京”领军人才3人,科技部杰出青年5人,长江学者1人。园区初步形成中、青年科学家发展梯队。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之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各入园单位为社会培育和输送了大量科技人才,并逐渐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需求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园区内企业间,企业与院所之间己形成了较好的产学研联合局面,生命科学园是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孵育基地,也是北京市战略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对北京建设生物医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和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了解,在自主创新方面,目前园区取得的成就包括:累计申请专利1548件、累计授权专利596件、年度研发总投入占技工贸总收入12%,国内外期刊2014年度发表论文224篇、国家973计划项目28项、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
同时,园区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实现了人类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与治疗的革命性突破。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投入临床应用之前,我国各地普遍采用物理方法来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但这一筛查方法存在不足, 不能检测出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这类耳聋基因携带者如不能及早检测并采取干预措施,则容易造成“一针致聋”“一巴掌致聋”的悲剧发生。而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只需两滴足跟血,就可分析出婴儿是否携带耳聋基因,从而可避免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的发生。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是当今污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其采用超(微)滤膜对曝气池出水直接过滤,加速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成倍地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且该工艺完全没有污泥流失,运行不受污泥膨胀影响,操作管理方便。碧水源一举攻克了MBR三大国际技术难题:膜材料制造、膜设备制造和膜应用工艺,成为世界上同时拥有上述三项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企业之一。
园区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产品还包括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艾滋病唾液检测试剂、HIV抗原抗体诊断试剂、戊型肝炎疫苗;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研发的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自动无创血压监护仪等。
生命园以高端研发创新为产业特征。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度,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16.78亿元,入园企业总利润9.88亿元,进出口总额5.15亿元。其中博奥生物、诺和诺德、宝日医、乐威泰克等创新企业出口额排名靠前。
回顾生命园的发展历程,生命园已成功度过了第一个十年园区开发建设期与生物医药原创性产品研发期,园区进入了产业腾飞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生命园也迎来了它的转型期。
创新求变 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
生命园开发建设于2000年11月全面启动,2012年完成了园区最后一条市政道路——生命园一期西路全部实体工程。目前除剩余零星工程外,一级开发的主要任务已全面完成。园区一、二期已建成的道路及公共区域绿化已完成政府相关部门的验收,完成规划建设量的95%。园区主要开发建设工作的完成,意味着生命园以土地销售为主的招商模式需要重新审视。在园区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凝聚力日益增强之际,作为生命园投资运营的市场化主体,生命园公司也在思考、探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中期,生命园产业发展工作开始转型,由产业招商转向产业促进,初步形成了中关村生命园产业促进体系,以产业研究、产业服务和投融资三位一体来推进产业发展。
产业研究是把入园企业和产业分布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制订园区重点发展的方向、战略、策略,为充实园区产业规划、调整招商工作重点、构建产业服务体系、筛选投融资对象提供重要参考和决策依据。
生命园目前入园企业数量已达近300家
产业服务包括基础服务、专业服务和创业孵化器三个板块。基础服务主要是政府相关审核审批事务的协调、搭建中关村生物医药企业家俱乐部等产业交流平台、为入园企业员工提供医疗资源服务、园区运营管理等。专业支撑服务则包括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一站式国内外文献检索、专利查新等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协助申报重大项目;快速审批通道四个部分。在创业孵化方面,生命园的全资子公司——生命园孵化器公司,目前的孵化体系功能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投融资服务则包括国有投资基金、民营和外国投资基金、众筹等创新投资三个系统,分别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采用相应形式支持企业发展。
据了解,生命园未来还将开辟一个小范围的创客空间。用公司负责人的话说:“服务对象变了,服务需求变了,我们的服务方式,盈利模式就得跟着变。创新、求变是我们的生命线。”